《大约在冬季》:不问结局,无怨无悔,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大约在冬季》:不问结局,无怨无悔,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文丨卿心君悦

影片《大约在冬季》是导演王维明继影片《不能说的夏天》(2014年10月24日上映)后又一力作。

影片以华语乐坛最经典的演唱会之一——1991年齐秦北京演唱会为序幕,拉开了跨越三十年的凄美爱情故事。

《大约在冬季》:不问结局,无怨无悔,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大约在冬季》剧照

“有些人见三百次都没有用,有些人见三次就足够了”,或许三十年的时间长河中,很多事情都已变得物是人非,然而终会有一些东西会被赋予不朽,那也许是青葱的回忆,也许是滞留于心的爱情。

看似没有道理可言的相遇、相识与相爱,却是命运的一种安排

观看完影片《大约在冬季》后,很多人对其中的部分剧情存有一定的疑问,正是因此产生了正、反两种趋势的评价,从而致使本部影片目前的评分不高。

在议论声中最大的一个疑惑就是:安然与齐啸怎么就突然间深爱了?

在影片《大约在冬季》中,安然(马思纯饰)与齐啸(霍建华饰)相识于1991年北京的齐秦演唱会门口,那时安然是北师大的一名学生,而齐啸则是从台湾来到北京准备创建影楼的年轻人,安然迫切需要一张演唱会门票,而齐啸手中恰好多出了一张演唱会门票(齐啸的女友叶雨宸因下雪没有赴约),就这样齐啸将邻座的门票送给了安然,由此二人相识并迅速相爱。

对于二人相爱的原因,其实在影片中已经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答案就是影片中齐啸对安然说的那句:“有些人见三次就足够了”,很多人相识很久未必会相爱,如同安然对于枫(魏大勋饰),但有些人相爱却是一瞬之间的事情,如同安然与齐啸。因此才会有:“从陌路到相爱,只需一瞬间”的说法,这就像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对伊丽莎白的钟情,从最初在内瑟菲尔德庄园的舞会中第一眼的凝视就开始了,只不过达西与伊丽莎白因为“偏见”推迟了相爱的进程,而安然与齐啸则没有中间的坎坷。

而另一个答案,在剧情中借用《昆曲》中的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道出了相爱的原因。也许会有人觉得影片中这种描述方式有些“耍赖”与“不负责任”,但基于爱情这种没有固定道理与规律可言的东西来说,或许这种朦胧的描述反而恰到好处,你不言、我不语,却能够读懂彼此心意的爱情,可能才是爱情最美的意境,也是曾经年幼时,无数人心中纯真、青涩的爱情。

《大约在冬季》:不问结局,无怨无悔,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大约在冬季》剧照

同样,在影片中于枫一直深爱着安然,但是安然却倾心于齐啸,看似拧巴的情节,也用最直观的手法表现出爱情中的一种常态,正与“情不知所起”的思想相呼应。安然可以在一瞬间爱上齐啸,却对于枫的情弃之不顾,这何尝不是对“有些人见三百次都没有用”

的一个佐证,因为那时的爱情没有道理也没有公平,有时更不存在“先来后到”的限制。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就是一个劫,不能劫后余生,那就只能在劫难逃”,不是深情总被辜负,而是年轻的爱情很少是理智的产物,“哪怕跌跌撞撞,也要为爱痴狂”,这才是青春的一种象征,也因此才有了电影宣传海报中的那句“不顾一切去爱,才发现不被现实允许”的话,以及后续戳心的剧情。

深爱就去坚持,不问结局,才能无怨无悔

在爱情中有一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楚——爱而不得。

爱而不得,很痛,因为这是将所有对美好的期盼寄托到一个人的身上后,再被现实的落差一片片撕裂所产生的痛感。

于枫深爱着安然,即便得知她钟情于齐啸,仍旧愿意用全部的温暖去爱护安然,让她即便受伤,也不会感受到冰寒。

《大约在冬季》:不问结局,无怨无悔,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大约在冬季》剧照

安然深爱着齐啸,即便知道她与他之间存在无数难以跨越的“无可奈何”,也愿意一次次勇敢的向前,哪怕已经伤痕累累,哪怕已经拥有了全新的生活(当时安然已成为知名主持人),为了接近爱情也宁愿将一切毁掉。

《大约在冬季》:不问结局,无怨无悔,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大约在冬季》剧照

齐啸呢,自然也深爱着安然,只不过因为父亲的病、兄弟的债、影楼的破败以及叶雨宸(由女友到前妻)的干扰,数次不得不暂且按捺下心中的情,但即便如此,在他的心中仍旧不曾忘记安然,直到最后安然毅然选择与于枫结婚。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的时间内,都处于“爱而不得”的状态,他们的坚持让爱情施加在内心的痛感越来越深,或许想要解脱的方式并不困难,放下心中的执念就好,但是很多人即便疼痛加身,却仍愿意飞蛾扑火,一往无前。

因为拼尽全力的“遗憾”才算是一种美好,而未曾努力过的遗憾,那才是比爱而不得更痛苦的事情。

何况有时身处于爱而不得中也未必完全是一种痛苦,比如金庸小说中郭襄对杨过的一生倾心,纪梵希对赫本的一世守望,虽然皆身处于“爱而不得”的状态中,但是他们承受的未必全是痛苦,因为心中的坚持,让深爱演变成无言的守护,因为不问结局,所以无怨无悔,怨与悔才是疼痛的源头。

所有的爱情都会有一个结尾,无论是悲是喜,都应坦然接受

安然,最终嫁给了于枫,于枫收获了最想要的幸福,但是却未能终身相伴,后来因癌症去世。

齐啸,最初错失了安然,但在儿子齐一天与安然的女儿于小念的帮助下,出现了再续前缘的可能。

或许,在很多人的心中对于安然与齐啸最终再次走到一起的结局,看似美好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审美能力的提升,很多时候悲剧反而可能才是一种更佳的结局,因为这更能符合内心的“期望”,还能贴合“遗憾也是一种美好”的宣传语。

其次,最初能够在一起时未曾在一起,最后各自有家庭后,在现实条件允许下(安然丈夫去世,齐啸单身),人为因素的撮合下,走到一起总是会觉得有一些“怪”。

最后,还有一些人觉得不符合一定的“逻辑”,当时安然的决然就意味着就已经看开了与齐啸曾经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再次走到一起,反而削弱了安然曾经爱恨分明的形象,同时,这种结尾的出现,很容易让人在爱情的处理上产生错误的倾向选择。

但实际上,影片《大约在冬季》的这种结局类似于张爱玲作品的处理手法,比如在《半生缘》中结尾处顾曼桢与沈世钧的相遇,在《倾城之恋》中以“倾城”为代价为主人公白流苏扭转的结局。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在既定的趋势中,利用剧情巧妙形成情感反差来点明作品的中心思想。比如张爱玲对顾曼祯与沈世钧之间情感的批判,对白流苏选择的批判。而编剧饶雪漫利用于小念及齐一天的撮合,弥补了安然与齐啸曾经留下的遗憾,也是为了点明:有些遗憾是无法弥补的,虽然痛,但也是一种美。

因此,面对爱情中最终出现的一切结局,最好的态度就是接受。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安然在最应该放弃的时候选择了坚持,在最应该坚持的时候又选择了放弃。最初,面对齐啸一次次的“欺骗”(懦弱、离开),安然未曾放弃,选择了一次次的坚持与原谅,即便在齐啸离开前会说出类似“若你离开,今后再也不见”的狠话,但在下一次见面时仍旧会投入怀抱,既然如此,为什么最终齐啸决定留在北京,并解释清叶雨宸制造的误会后(已经与齐啸离婚后的叶雨宸,告诉安然并未与齐啸离婚,并且已再次怀孕),安然反而选择了放弃。当时,安然与于枫尚未真正的结婚,依照安然的性格一切皆有可能才对。

或许,安然做出前后反差巨大选择的原因,许是想通了“生活向前,爱情总是低头”的道理,许是想通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道理。她不再去强求改变,而是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不管是误会,还是命运,亦或者是注定,所以她选择将心中对齐啸的情冰封,开始新的生活,错过的就当成一种“遗失的美好”。

很多人会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安然最终选择与于枫结婚,并不是因为爱情。但其实根据影片情节及于枫临死前与安然的对话来看,这种猜测是错误的,因为安然对于枫说过选择他,从未后悔过。至于于小念在影片中说她妈妈无情,爸爸去世时未曾流泪之类的事情,原因仅是在安然看来:“所有的死别,都好过生离”而已。

那么若无最后的“撮合”,安然与齐啸是否会因为“遗憾”而痛苦一生呢,其实并不会。对于安然而言,在选择与于枫结婚时,就已经接受了与齐啸之间感情的任何结局,而对于齐啸来说也接受了一切,即便原本应该不会是悲剧,但是这就是一种现实,而生活仍旧需要继续,曾经的一切经历仅保留美好的记忆就好,如同他对儿子齐一天说的,他也感激叶雨宸,因为她曾带给过他一段时间的美好。

对所有结局的接受,未必就是向现实低头,反而是成长的一种必然经历,因为这才是对人生、对那一段感情最负责任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如此,我们很难有机会像影片中、作品里那样去弥补曾留下的遗憾,但是却可以不让遗憾那么悲伤,可以用心去接受每一种结局,无论是悲、是喜。

《大约在冬季》:不问结局,无怨无悔,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大约在冬季》剧照

因为,

有些情,放下未必就是辜负,而是将最美好的时刻保存下来;

有些人,放下未必就是忘记,而是将最衷心的祝福留在心中。

《大约在冬季》:不问结局,无怨无悔,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好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