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家房企破產!“80%開發商死掉”是真的嗎?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房地產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商業富豪。有的人身家千億,成為全國楷模;有的人身家百億,成為地方龍頭;更有無數炒房客到處炒房,如今已實現財富自由。

然而對於房地產企業而言,2019年的冬天早已開始。在行業融資“緊箍咒”下,金融去槓桿直接壓垮了不少房地產公司,部分還不得不面臨著出局的命運。

截止11月24日,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已有452家房地產企業申請破產。

452家房企破產!“80%開發商死掉”是真的嗎?

誰破產了?

破產名單中,多數為三四線城市的中小房企。

今年以來,融資大環境持續收緊,部分城市項目去化速度不佳,回款緩慢,現金流緊繃,很多房產企業險境重生。

行業正在面臨著一輪巨大的洗牌潮,越來越多的房企可能在這一輪洗牌中淘汰出局。

經濟學家馬光遠曾表示中國房地產將重回三個“20%”:

452家房企破產!“80%開發商死掉”是真的嗎?

“未來市場只有20%的開發商能活下來,80%會死掉,中國的開發商太多了,死掉80%,不缺房子;只有20%的城市,只有20%的樓盤。””

真有80%開發商“死掉”?

在大家探討破產房企增多這一現象時,馬光遠在公眾號中對他“80%開發商會死掉”的觀點,進行了再次解讀,並表示“在市場下行的情況下,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市場的過度解讀”。

關於80%的解讀:

馬光遠撰文表示,說的80%房地產企業會死掉,是一種市場趨勢,而不是這兩年要發生的事實,更不是今年要死掉這麼多。

有人認為這個說法太誇張,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即使死掉80%,中國還有2到3萬家左右的房地產企業,數量仍然是全球最多的,2到3萬家的房地產企業,完全可以滿足未來房地產市場的供給。

關於房企破產的解讀:

馬光遠認為,四百多家房地產企業破產究竟對市場的意義更是被誤讀。並表示房地產企業關閉破產是“每年都發生的稀鬆平常之事”。

即使在房價大漲的年份,房地產企業每年破產關閉的數量也在300家左右,今年相對於2018年同期,房地產企業倒閉的數量是有所上升,但總體而言,仍然屬於正常範疇。

房地產企業關閉的情況很多,有些是殼公司,主動關閉,有些是被重組,有些是項目爛尾,真正經營困難倒閉的並不多。

不能因為今年又400多家房地產企業倒閉,就據此認為房地產的寒冬到了,這是純粹不懂房地產的表現。

452家房企破產!“80%開發商死掉”是真的嗎?

房企促銷回款迎“小年”

房企的佈局意願度低,市場趨冷是土拍降溫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房企從中小城市撤離的速度也在加快,從三四線城市的流拍率來看,流拍數量依然維持高位。

億翰智庫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16家典型房企的投資金額同比增速普降,一線城市的拿地金額同比下降31.6%;核心二線城市的拿地金額同比下降6.5%,普通二線城市的拿地金額同比下降17.1%,三四線城市的拿地金額同比下降18.7%。

為應對市場下行趨勢,房企也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三四線之王碧桂園也不再侷限於低能級城市,轉而提出了一到五線均衡佈局,1800億元的投資預算根據市場情況而定。

恆大將拿地標準提高為毛利在30%以上、淨利率在15%以上,同時兼顧自有資金,達不到標準的就不拿;中海是按照預算1350億港元拿地,標準是毛利潤率15%、IRR是15%。

此外,融信中國提出不同城市設立不同標準,不拿高價地,通過合作開發減少資金壓力;中國奧園則指出要發揮收併購優勢,除了招拍掛之外,也一併關注三舊改造用地。

不過,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不可否認大勢謹慎,但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環渤海等熱點城市群,依然有房企在激進拿地,表現明顯。

由於這些房企重金佈局的區域多在有強大購房需求支撐的城市,項目本身的抗風險力也相對較強,因此整體風險相對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自身持有的高價地塊佔比過高,則未來的風險亦不容忽視。

在去槓桿大方針下,房企的辦法有兩個,一是促銷降價來換取迫切需要的現金,尤其是進入四季度後,越來越多的房企推出各種促銷,加大去庫存速度;二是調整拿地節奏,規避風險。

(本文綜合自:中國基金報、每日經濟新聞、 光遠看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