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乐的童年,不等于无所事事的童年

文【十八旦】(原创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父母的育儿思想也是慢慢发生变化的,曾几何时,我感觉孩子需要快乐的童年,不应该在如此年幼之时就被重重业余学习班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现在我似乎也在慢慢改变想法,感觉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孩子快乐的童年,不等于无所事事的童年

1.教育孩子并不是轻松可以应对的事情,那里有很多麻烦

现在,我倒是认为早点开始发展业余爱好,不要错过孩子学艺术的最佳年龄为好。不要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何为快乐的童年呢?父母此等言语,到现实就是一个无所适从的现实了。把孩子弃置一旁,自己玩自己的手机游戏么?那就是荒废了两个人。你没有发现孩子对于生活一无所知吗?纯粹成为了一种捣乱的力量。一个上午啥都不安排,我们的孩子就会看电视、玩玩具,百无聊赖,然后等一会还会跑过来给你说,我们去游乐场吧!生活本身有一种苦,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前规划,从而这种苦缓慢输出而感觉更少一些,以期未来能够收获丰收的果实,成就人生的满足。结婚了有了孩子,意味着麻烦遍地,

最快乐的人,是遭受痛苦最少的人;最痛苦的人,是感受快乐最少的人”——卢梭

因此婚姻不是享乐,有了孩子就更不是。它需要感觉苦恼最少,需要的就是另外一种慰藉生活方式。开始的时候,因为适应全新的事物,倍感煎熬与不适,所有的问题就是如何缓解这种不适,以求在未来的生活中寻求满足。教育孩子,放手不管,以为快乐童年,那么婚姻都是多余的,生一个魔童更是让人觉得与快乐无关。单纯的快乐不会让你满足,亦如游戏让人上瘾,但是不会在事后满足一样。教育孩子就是辛劳的付出,然后才有可能获得教育者应有的回报。

孩子快乐的童年,不等于无所事事的童年

2.年龄尚小,孩子具有时间优势

就目前的教育现实来说,只有幼儿园的时期孩子的学习任务尚未真正跟上来,有着大量的玩耍自由时间。而这个时候的孩子是一种可塑性非常强的时候。

如同江河的源头,水性很柔,用一点点人力就能将其引向别处,使河流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约翰•洛克

一个朋友的孩子,四岁开始学习英语,如今三年级了,他的英语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习较晚的同学,因此赢得了更加热爱学习的自信。要知道,孩子上了小学,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文化课学习,这个时候的学习业余爱好就有些晚了,他的可塑性相对于幼儿园时期就变得更加困难,而时间上也会更加不充分,如果这个时候进行,那么他的抵触心理就会更加强烈,而且管理难度上也会更大。及早准备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规律与生活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命运。或许也有个别孩子从小父母管教不多而成功的实例,但是那种概率何等之小呀!而有些父母本来就受过较高的教育,他们对于学习有了更加全面的体验与认识,那么这种经历也会在指导他们的儿女在学习成才的路上更加具有目的性与认识。

孩子快乐的童年,不等于无所事事的童年

3.年龄尚小,孩子具有潜力优势

六七岁之前的孩子,具有记忆力很强的先天优势,身体的柔韧性很强,但是理性的感觉比较微弱,专注力很差。因此,这个时候,睿智的父母就是孩子理性的大脑。像语言类、画画以及舞蹈类,真是开发幼小身体的良好时刻,他们的一切都等待塑造,但是他们自己却只知道玩耍。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里举了一个事例,一个小女孩花好几个小时琢磨一个球如何进洞里。洛克感叹,这就是大人的问题了,因为小孩子能花这么多精力与时间去做这么一个没有意义的事情,而大人本应该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毕竟小孩并不像大人那样容易懒散的。

孩子快乐的童年,不等于无所事事的童年

4.业余爱好,是一种未来可能的出路

钢琴,画画、英语,你以为学习这个只是为了丰富技能,或者促进学习吗?并不尽然!一个在琴行工作的同事说,他的琴行许多画画与音乐老师都是以前学习不太好的人,但是如今他们的工资可并不比别人低,那是一条出路。童年时,孩子的本性就倾向于活泼好动,带有鲁莽与率真,但是他们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容易懈怠,父母如何塑造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简单。因此,为人父母者就应该早一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到满目尽是孩童的培训机构,为人父母者可以将其视为自己一种得力工具的存在,而不应该是贩卖了焦虑。现实需要教育者的心灵更强,更善于选择。你可以都不去选择,但是你的心里依然有清晰的可依靠的路线,带领着孩子在这条道路上亦步亦趋,寻找生活幸福的真谛,如果我们懂得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道理,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学到真正的知识,也终将在现实中寻找到自己的所爱,那么学什么都是可以的,因为真正能为自己所用,这种学习并没有割裂心灵与外在活动,也就可以让自己与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孩子快乐的童年,不等于无所事事的童年

*【十八旦】:厚德博学 明辨格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