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科技水平較落後,虎狼之師秦軍裝備水平中等偏上

2000多年前,曾經有一支部隊被稱為虎狼之師,2000年後的今天,經過多部影響力頗廣的紀錄片,小說,電影,電視劇的渲染,這支部隊擁有了很多的鐵粉,部分人甚至認為它足以橫掃希臘、波斯、乃至赫赫有名的馬其頓軍隊。

讓我們先從史料角度看看這支軍隊的面貌。韓非子初到秦國的時候,他所看到的秦國人,“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

翻譯成普通話,意思是: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秦人科技水平較落後,虎狼之師秦軍裝備水平中等偏上

青銅兵器

《戰國策》裡張儀曾如此描述秦軍:“山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

從這兩段難得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秦人作戰熱情很高,無畏生死。而且即使面對披著戰甲戴著頭盔的敵手,也敢於在不穿盔甲,不戴頭盔的情況下奮勇作戰。

上世紀70年代,秦始皇兵馬俑得以發掘,讓我們有幸能夠一窺秦軍的原貌。

古代國君為了死後繼續享受擁有財富和地位,死後不僅會陪葬大量財物,還會讓一些賢能的臣屬陪葬。比如素有五霸之名的秦穆公,死後“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

在筆者的印象中,至少在古代希臘、羅馬,是沒有這種殘忍的風俗。

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天下諸侯也覺得用活人陪葬有些野蠻,於是改用陶俑,而兵馬俑就是陪葬秦始皇的御林軍。

作為秦始皇的陪葬御林軍,這支部隊想必是精銳中的精銳。兵馬俑個個身高180以上,部分士兵身高190以上。要組建一支身高180以上,成員近萬人的部隊,不要說在古代,就是在人口爆炸的當代社會,也絕非易事。

商鞅剛到秦國時,諸侯六國都視秦國為落後地區,“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

細細解讀《商君書》,商鞅所進行的變法,主要是鼓勵民眾專心耕戰,對於有學識的人,手工業者,商人都進行打壓;對於普通民眾,則讓他們既不能隨便流動又愚昧無知。

試問,在這麼一種社會環境下,大秦帝國的工業又如何會進步呢?

言歸正規,在兵馬俑發掘的武器中,青銅裝備是絕對主流,鐵兵器出土的很少,青銅無論是硬度和韌性都比鐵有不小的差距。遠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亞述人就普及了鐵兵器得到使用。

很多網友同樣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他們搬出化學,冶煉學知識,使用大量專業名詞描述這個問題,期望論證早期的鐵兵器不如工藝成熟的青銅兵器鋒利。好在古人曾經對鐵兵器有過論述,如羋月的兒子秦昭王曾說過:“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恐楚之圖秦也。”(引用自《史記》)。

可見,說早期鐵兵器不如青銅兵器是站不住腳的,只是以秦國當時的科技水平,秦軍只能大量使用青銅兵器。

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當時的西方古典文明。

公元前480年前後,希臘城邦和波斯帝國進行了多次的較量。古代希臘人的裝備有著較為詳細的文字記載和考古發掘實物。

陽光漫不經心的照射在美麗的愛琴海上,在沿海平原上,正在列陣的是希臘城邦的戰士,他們中的翹楚是斯巴達人,雅典人,底比斯人。鐵製的長矛矛頭在陽光下閃著寒光,青銅盔上高聳的稚羽隨風飄揚,讓戰士顯得武威雄壯。他們通常排成縱深大約8人的橫隊,前排戰士左手挽著足以遮蔽半個身體的青銅盾牌,一個盾牌緊挨一個盾牌,在盾牌以下,希臘人使用脛甲防護小腿以及膝蓋,假如敵手奮力衝破希臘人的盾牆,還要面對希臘人遮蔽著胸腹的青銅胸甲,如此在正面,希臘人用青銅組成一道整齊堅固的防線。即使素以騎射見長的波斯人,其漫天箭雨也難以撼動希臘人的衝鋒。

當他們與驍勇善戰的波斯人戰鬥之時,古典史學家反覆強調,雙方的勇氣與戰鬥技藝可謂旗鼓相當,決定勝負的關鍵,是近戰中希臘人擁有出色的護身裝備,而波斯人則十分缺乏護身裝備。

鼎盛時期的希臘城邦可以提供數萬名裝備優良的重裝步兵,全部作戰部隊則達到十萬以上。

沈括在《夢溪筆談》裡曾說到,出兵10萬,其中有3萬是輜重後勤部隊,如果遠距離出征,需要運送糧草的人員30萬人。

李靖兵法也曾說“授兵二萬人……餘六千人守輜重”,後勤輜重人員的比例與沈括相當。如果希臘人輕重部隊出征7萬人,那麼較遠距離的出征,其總人數也可達到40萬人,動員能力比秦差不了太多。

因此,以客觀、理性的角度看,秦軍在同時代軍隊中裝備水平中等偏上,比起希臘戰士的裝備差的有點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