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科技水平较落后,虎狼之师秦军装备水平中等偏上

2000多年前,曾经有一支部队被称为虎狼之师,2000年后的今天,经过多部影响力颇广的纪录片,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渲染,这支部队拥有了很多的铁粉,部分人甚至认为它足以横扫希腊、波斯、乃至赫赫有名的马其顿军队。

让我们先从史料角度看看这支军队的面貌。韩非子初到秦国的时候,他所看到的秦国人,“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翻译成普通话,意思是: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秦人科技水平较落后,虎狼之师秦军装备水平中等偏上

青铜兵器

《战国策》里张仪曾如此描述秦军:“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

从这两段难得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秦人作战热情很高,无畏生死。而且即使面对披着战甲戴着头盔的敌手,也敢于在不穿盔甲,不戴头盔的情况下奋勇作战。

上世纪70年代,秦始皇兵马俑得以发掘,让我们有幸能够一窥秦军的原貌。

古代国君为了死后继续享受拥有财富和地位,死后不仅会陪葬大量财物,还会让一些贤能的臣属陪葬。比如素有五霸之名的秦穆公,死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在笔者的印象中,至少在古代希腊、罗马,是没有这种残忍的风俗。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天下诸侯也觉得用活人陪葬有些野蛮,于是改用陶俑,而兵马俑就是陪葬秦始皇的御林军。

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御林军,这支部队想必是精锐中的精锐。兵马俑个个身高180以上,部分士兵身高190以上。要组建一支身高180以上,成员近万人的部队,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在人口爆炸的当代社会,也绝非易事。

商鞅刚到秦国时,诸侯六国都视秦国为落后地区,“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细细解读《商君书》,商鞅所进行的变法,主要是鼓励民众专心耕战,对于有学识的人,手工业者,商人都进行打压;对于普通民众,则让他们既不能随便流动又愚昧无知。

试问,在这么一种社会环境下,大秦帝国的工业又如何会进步呢?

言归正规,在兵马俑发掘的武器中,青铜装备是绝对主流,铁兵器出土的很少,青铜无论是硬度和韧性都比铁有不小的差距。远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亚述人就普及了铁兵器得到使用。

很多网友同样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们搬出化学,冶炼学知识,使用大量专业名词描述这个问题,期望论证早期的铁兵器不如工艺成熟的青铜兵器锋利。好在古人曾经对铁兵器有过论述,如芈月的儿子秦昭王曾说过:“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引用自《史记》)。

可见,说早期铁兵器不如青铜兵器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以秦国当时的科技水平,秦军只能大量使用青铜兵器。

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当时的西方古典文明。

公元前480年前后,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进行了多次的较量。古代希腊人的装备有着较为详细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实物。

阳光漫不经心的照射在美丽的爱琴海上,在沿海平原上,正在列阵的是希腊城邦的战士,他们中的翘楚是斯巴达人,雅典人,底比斯人。铁制的长矛矛头在阳光下闪着寒光,青铜盔上高耸的稚羽随风飘扬,让战士显得武威雄壮。他们通常排成纵深大约8人的横队,前排战士左手挽着足以遮蔽半个身体的青铜盾牌,一个盾牌紧挨一个盾牌,在盾牌以下,希腊人使用胫甲防护小腿以及膝盖,假如敌手奋力冲破希腊人的盾墙,还要面对希腊人遮蔽着胸腹的青铜胸甲,如此在正面,希腊人用青铜组成一道整齐坚固的防线。即使素以骑射见长的波斯人,其漫天箭雨也难以撼动希腊人的冲锋。

当他们与骁勇善战的波斯人战斗之时,古典史学家反复强调,双方的勇气与战斗技艺可谓旗鼓相当,决定胜负的关键,是近战中希腊人拥有出色的护身装备,而波斯人则十分缺乏护身装备。

鼎盛时期的希腊城邦可以提供数万名装备优良的重装步兵,全部作战部队则达到十万以上。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曾说到,出兵10万,其中有3万是辎重后勤部队,如果远距离出征,需要运送粮草的人员30万人。

李靖兵法也曾说“授兵二萬人……餘六千人守輜重”,后勤辎重人员的比例与沈括相当。如果希腊人轻重部队出征7万人,那么较远距离的出征,其总人数也可达到40万人,动员能力比秦差不了太多。

因此,以客观、理性的角度看,秦军在同时代军队中装备水平中等偏上,比起希腊战士的装备差的有点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