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

甜盈盈的泉水绿茵茵的草,天留下这地方风水好。连根根草草连枝枝树,蒙人汉人一个村村住。爹给的骨头娘给的肉,布尔陶亥人爱唱天生就。清风风饮的人脑瓜瓜灵,甜泉泉润的人嗓音音纯。

在布尔陶亥苏木,烧酒羊肉桌子上一摆,扬琴四胡外加一枝枚, 这种热闹的“打坐腔”从天明可以唱高到天黑,这里是漫瀚调的故乡,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广袤的农村大地就是天然的舞台,只要心中有歌,漫瀚歌声就可以随时开唱。一曲悠远漫瀚调,一段追爱姻缘,布尔陶亥苏木蒿召赖嘎查56岁的蒙古族村民卜二金和妻子史翠琴他们的故事意味深长。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卜二金和妻子史翠琴在手机上学唱新歌

漫瀚调本是心上的音,心里头扎根心里头生

卜二金的漫瀚调唱的好,除了归咎于自己天生的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音外,出生在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中也给他未来的歌唱生涯打了好基础。卜二金的父亲是皮匠手艺人,也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六七十年代的夜晚,煤油灯灯影摇曳下赶制皮衣皮裤的父亲总会哼唱蒙古族民歌,从《广林召》到《森吞嘛嘛》再到《韩庆达哇》这些蒙古族曲调成为卜二金小时候的摇篮曲,这也潜移默化的让卜二金的音乐乐感得到浸润。70年代,布尔陶亥苏木的一户人家的喜宴上,本来是去凑热闹听听丝弦班子的师傅吹拉弹唱的12岁的卜二金却被一位打扬琴的蒙古族乐队老师哈达来一眼相中,因为年仅12岁的卜二金在混杂的人群里能全程跟着丝弦班子哼唱曲目,哈达来极力的争取这位年仅十二岁的“漫瀚歌手”加入到自己的丝弦班子中来,一来二去卜二金也顺理成章的走上了这条歌唱路。此后,村里的酒宴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踩着小板凳站在东家闹哄哄的屋子里跟着村里的歌手们一展歌喉,从天亮不间歇地唱到天黑,一包烟一把糖便是卜二金最初的报酬。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布尔陶亥苏木的“丝弦班子”(民族传统乐器:四胡、笛子、三弦、扬琴)

成年后的卜二金也继续将唱漫瀚调作为自己谋生的事业,他联合本村和周边村的五个漫瀚调爱好者自发组织了一个文艺队,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周边的乡镇跑场子挣钱。在那个落后贫困消息闭塞的年代,像卜二金这样跑出去凭本事挣钱的年轻人都是让人慕羡的对象,然而,卜二金的初恋对象却不这样认为,甚至遭到女方家人的反对,“像这种各地跑场子卖唱的歌手就是盲流子”,这份在卜二金眼里“体面光鲜”的营生却被旁人误解,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初恋爱情会被唱漫瀚调终结,但无论如何扎根在心的漫瀚调始终陪伴着卜二金走过大大小小的红火事宴和场合......他骑着大梁自行车唱着曲儿驰骋在准格尔旗的大小村镇。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青年时代的史翠琴(左一)

蒙古族小伙撒欢的马,汉人家的姑娘红艳艳的花

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卜二金的亲戚张罗着让他来乌海市发展,从最初的苦力活干起,对于在村里唱了近十年歌基本没干过农活儿的卜二金来说,城里这种繁重的体力活压的自己喘不过气来,“在这城里干活儿受苦糟践了我的好嗓音,断了我的唱歌路”一心想唱歌的他也为自己打抱不平。不服气的卜二金四处打听有没有文艺队雇佣唱手,机缘巧合的加入了乌海市当地的一家演绎公司,以唱手的身份开始接活儿跑演出。27岁的卜二金在乌海市打拼的短短一年多就小有名气。他把来自准格尔旗的原生态民歌漫瀚调唱到了大城市,这种蒙古曲为基调,即兴编词,有问有答,一唱一和的方式让城里的人开了眼见,融合了准格尔旗乡音土语的漫瀚调成为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演出。“我第一次站在千人礼堂的大舞台上参加全市的一个重要演出的时候,唱的就是咱们的漫瀚调。”卜二金回忆。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农闲时的夫妻俩总会对一对漫瀚调

缘分可遇不可求。“如果没有去参加亲戚家的事宴,我们两个人就很可能错过了。”卜二金的妻子史翠琴说。1993年秋天26岁的史翠琴去参加亲戚家的喜宴,谁又能想到除了宴席现场的热闹与嘈杂外,还有一丝情愫在宴会的舞台上悄然萌生。史翠琴被台上这个嗓音高亢外表硬朗的男人深深折服,这种一见钟情的感觉驱使她迫不及待的去了解和接近这个男人。巧的是,卜二金也住在矿区家属大院里的一间平房,其实他们早已就是“素未谋面”的邻居了。有了周边熟人和亲戚的引荐,俩个人单身青年很快的确立了爱情关系。十五块钱的一双皮鞋,便是卜二金第一次见面送给史翠琴的见面礼。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史翠琴跟着布尔陶亥苏木的蒙语老师学习蒙语

依心的老婆知心的汉,家里的事情商商量量办

他们的婚姻不是波澜不惊,期间也屡遭质疑反对。俩和人确定关系后,史翠琴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和卜二金回到布尔陶亥苏木。90年代的布尔陶亥苏木黄沙绵延,路途坎坷不平,和乌海的繁华闹市相比,简直天悬地隔,这种强烈的反差并没有让史翠琴打退堂鼓。史翠琴说:“当年我到他家,家里只剩一个老父亲,平日里爷俩生活正在这个破败的土房里,俩双筷子两个碗,多余的盘碗都没有。我刚来他家的时候吃饭的碗筷和米面都是问邻居借的。”村里的人每天成群结队的来卜二金家偷偷打量这个从“大城市”跟回来的光新靓丽的新媳妇儿,甚至有的人给卜二金借机传信儿“这种外地的女人就是来骗钱的,这种穷地方根本拴不住。”家里的窘迫并没动摇史翠琴的心,旁人的流言蜚语让她更加笃定俩人携手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很快,他们相跟着去沙圪堵领了证,在村里简单的操办了婚礼。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全家福



婚后的生活虽艰苦但却幸福,卜二金回到村里后继续凭自己的好嗓音出去唱歌赚钱养家,史翠琴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的唱歌事业。卜二金在台上唱,史翠琴在台下听,卜二金只要有演出就会带着妻子一起去,好像这一切都约定俗成。外面的人调侃史翠琴,“难道不怕卜二金被一起唱漫瀚调的女搭档撬走?”,史翠琴总是一笑而过,她甚至主动帮助卜二金的女搭档借演出服,盘头发化妆。“在我眼里,卜二金是完美的,那么站在他身边的女搭档也必须光鲜,这样才能配得上我的男人。”在史翠琴的眼里卜二金便是全部。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夫妻二人参加比赛的获奖证书



漫瀚调听久了,史翠琴也学着试唱。卜二金演出回来总会听听坐在台下妻子的意见与建议,从漫瀚调唱词到表演神态妻子史翠琴中肯的意见也让卜二金的舞台表演得到打磨提升。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史翠琴学习蒙古族民歌“汉语音译”的

歌词手抄本

漫瀚调出自咱心里头,甚时候想唱甚时候有

婚姻最高的意义在于彼此滋养、彼此成就。如今,56岁的卜二金和52岁的史翠琴日子越过越好,农闲时间总会到苏木的文化活动室和爱唱漫瀚调的村民切磋交流。布尔陶亥苏木的文化站里歌声嘹亮,70岁的市级漫瀚调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赛音吉雅老师正在教授学员学习蒙古民歌。为了传承蒙古民歌,从2008年开始,赛音吉雅在薛家湾镇组建了一支由30余人组成的蒙古民歌合唱团,学员年龄从30-80岁不等,免费义务教授;2015年又在布尔陶亥苏木开设蒙古民歌教授班,利用农民农闲的时间定期前来义务教授,有意愿学习的农牧民均可前来参加。几年来,赛音吉雅累计教授学员100余名。史翠琴跟着丈夫也经常来苏木的文化活动室学习蒙语,学唱蒙古族歌曲。村里的蒙语老师组建了蒙语教学的微信群,史翠琴也经常在微信群里讨教学习,家里的书架上都是史翠琴手抄的蒙语歌词。这种曲调高亢洒脱、舒展流畅、感情炽烈的音乐体裁,外加一人清唱俩人对歌的即兴表演方式,让史翠琴痴迷不已,如今也已越唱越好了。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70岁的市级漫瀚调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赛音吉雅老师正在教授学员学习蒙古民歌

卜二金和史翠琴这对夫妻,他们因漫瀚调生缘,归于乡土,热爱唱歌,他们用最真实的漫瀚歌声玩转着最真实的乡村生活。朴素的脸庞,真率的歌声,他们用真诚的歌声打动着每一位听过他们放歌的村民群众。他们对唱歌是如此的热爱,就连在田间忙活时也能唱出生活的甘甜。蒙调汉词在他们的歌声演绎中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其实我们就是普通的农民,就是热爱唱漫瀚调,我们只不过把唱歌融入了普通乡村生活中” 卜二金说。

夫唱妻随,准格尔旗这对夫妻才般配了!

没有华丽的服饰,也没有华美的妆容,卜二金夫妇把准格尔旗的漫瀚调唱到了每一个人心里。这种蒙汉交融的民间非物质文化瑰宝也催生了一代代令人难忘的爱情故事。

在准格尔旗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班漫瀚调乐队,有的家庭自己就可以组一支乐队,劳作之余,闲暇之间,生辰满月婚嫁喜庆招待客人之时,主家招呼一声,邀来附近的乐手乐乐呵呵的红火一番,两名歌手即兴编词一唱一和、一问一答、一递一句,唱苦唱甜,唱生活唱未来,这便是准格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