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国出现千亿市值的影视股,谁最可能

《唐人街探案3》要等到2020年春节才会与观众见面。去年在春节档凭借《唐探2》大放异彩的万达影视,今年春节档并没有为观众带来大片。

  观众和市场惦记着《唐探3》,一不小心就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2018年年底,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和陈思诚导演都从不同渠道接到《唐探3》是否正在融资的询问。经查才发现有人冒用万达的名义对外非法融资诈骗。对此,万达已经对外发了数次声明。

在与新浪娱乐的独家对话中,曾茂军明确回应:《唐人街探案》不需要对外融资,万达本身也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现在所有的电影内容开发。

曾茂军表示,资产整合方案中做出的四年共计约40亿利润承诺虽然是个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无法完成。2018年万达影视已经交出了一份成绩单,大成本的《唐探2》和小成本的《快把我哥带走》等作品都获得了良好的利润回报。此外,万达影视的利润来源除了票房,还有多个板块共同发力,未来会采取电影电视双轮驱动,大中小成本的项目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唐人街探案》系列目前也在进行全宇宙开发,电影一定会有4、5、6部;网剧已经开拍一个月;动漫、游戏、实景乐园也会陆续上马。在万达的规划中,未来“唐探”系列会用以老带新的方式。陈思诚依然是灵魂,但会培养新导演、新编剧,不断为这一系列注入新血液。

去年底电影局发文,要求2020年银幕总数超过8万块。作为资深院线人士,曾茂军认为银幕数的增长深受商业地产发展影响。他分析目前500多家影院开发公司的行业格局不科学,未来行业门槛会越来越高。

新浪娱乐:前段时间《唐探3》出现了融资诈骗的问题,万达其它几部电影也都遭遇了这样的情况,目前万达对此事有怎样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曾茂军:我们是非常痛恨这种行为的。我们第一时间就在官网连续发布了几次声明,不希望消费者受到伤害,这是我们的核心目的。当然扼杀这种诈骗的行为,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一经发现,就一定会第一时间举报、投诉、并发表声明,防止消费者上当受骗。万达其它IP确实也面临这个情况,因为最近两年我们投资的电影成功率比行业的平均水平高很多,包括很多爆款电影。此外,万达有更多的触角去了解这个行业。我们有自己的电影院线,有大数据的分析,所以会有很多人打着万达的名义对外界融资。

  现在我们跟合作伙伴的合同里已经增加了很多内容。所有跟我们合作的电影,如果对外融资需要提前告知。首先是从合约的角度规避这种风险,另外我们现在选择合作伙伴也是比较慎重的,原则上必须是行业头部公司,或者是口碑比较好的公司。可以明确的是,《唐人街探案》不需要对外融资。万达也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现在所有电影内容的开发。因此关于万达向全社会融资的这个传言,本质上就是不可信的。无论是《唐探》还是其他电影,我们都不可能对外大张旗鼓融资,更不可能公开向社会融资。即使有合作伙伴想加入投资某些电影,基本上也是在业内小范围去选择。

 新浪娱乐:在万达和陈思诚导演的规划中,唐探系列大概会做多少部?

曾茂军:我们正在拍《唐探3》,第4、5、6部肯定也会规划,但是未来可能会有一些创新。其实万达在做每一部新作的时候都会当做第一部去做。我们希望每一部作品都有比较好的口碑,这也是取得优异票房的前提。只有每一集都成功了,这个IP才有可能往下延续。

  在电影以外,《唐人街探案》的网剧也正在泰国拍摄。目前,已经开机接近一段时间,整个项目会持续差不多四五个月的时间。针对《唐人街探案》IP,我们不是按照普通的网剧来做,所有的制作班底全是电影的班底,制作的费用也是按照电影费用的标准。尽量是按照美剧的做法:12集,每3集一个故事。电影版《唐人街探案》的演员和主创团队也会参与。比如说编剧、陈思诚导演都会全程跟踪,以他的思路为主进行创作。

其实,这就是按照万达“菁英+”的思路,希望通过陈思诚导演来培养一些青年导演。这些导演里面做得比较好的,未来就有可能成为《唐人街探案》电影系列未来的导演之一。

  我们也正在规划《唐人街探案》的动漫,并且找了日本顶级的团队一起开发,目前在写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唐人街探案3》的电影将于2020年春节期间上映。2019年的暑期会推出《唐人街探案》的网剧。动漫也将计划于2020年的暑期或者贺岁亮相。

 新浪娱乐:万达启动了编剧培养计划,在整个发展规划中除了新导演培养,编剧的培育是不是更重要一些?

 曾茂军:对,因为编剧是现在电影的核心。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过了靠大特效、靠去三四线的城市建电影院就可能拿高票房的阶段。现在主要靠内容才可能驱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编剧的角色至关重要。这两年启动的万达“菁英+”战略的核心就是编剧计划。

  在第二期的编剧计划里面,就邀请到了近期电影创作中非常有名的几个编剧作为我们的导师,比如《我不是药神》的编剧韩家女、《无名之辈》的编剧+导演饶晓志、《寻龙诀》的编剧张家鲁老师。他们也希望跟我们一起为这个行业培养人。我们培养人是给行业用的,所有的人都是免费的。希望未来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系列电影时,我们的编剧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们每一集都是希望以老带新。因为如果没有新的编剧加入,创作思路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也会产生思维定式,所以我们每一集里都会有一两个上一集的编剧,然后再会引入一些新鲜的血液,这样才可能保证每一集出来都有很多新鲜的内容。

新浪娱乐:去年底电影局发文,要求2020年银幕总数超过8万块,您觉得影院数和银幕数的天花板在哪?因为目前的情况已经有点供大于求,人口红利消失殆尽。

曾茂军:当然会有天花板,但是现在影院数还没有达到天花板。现在更需要的是快速生产出来更多的好内容,否则就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影院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虽然这几年电影大盘在走高,但影院的单银幕产出却是在持续下滑。这个现象的核心原因就是每年票房大盘的增长幅度低于银幕数的增长。

  当银幕数增长到7、8万块以后,速度就会比较慢下来。电影院这个业态非常特殊,它的发展依附于购物中心。如果事先没有规划电影院,后期再改造的成本很高。所以我认为,到底多少块银幕,其实是由市场决定的,这其中的前提是由购物中心决定的。所以如果中国的商业地产未来几年持续高速发展,那银幕数也必然也会持续增长。

新浪娱乐:今年万达电影还是提出了新开80家影院的任务,您觉得这是合理的吗?

曾茂军:我们是前几年就规划好了,今年开的影城其实在两年前就签约了。万达影城的数量这几年都保持在80到100家的增速,因为每年万达广场开业的速度是在40到50家之间,而电影院现在基本上是万达广场店和非万达广场的店各占50%,所以每年我们只需要对外拓展40到50家影城,就可以满足每年开业80到100家的需求。

 新浪娱乐:万达的轻资产路线会影响未来万达影城的扩张速度吗?

曾茂军:没有,不会影响。因为万达的商业地产发展规模是提前几年就确定的,比如说今年明年开的购物中心,三年前就把合约签了。购物中心一般的建设周期是三年,万达的执行力比较强,基本上24个月左右就一定会建成。所以现在要看的是三年以后。我们万达做轻资产是其中一个策略,我们重资产是没有丢的,我们现在叫轻重并举,根据每个城市的发展和每个项目的情况不一样,如果有很多业主,如果有很成熟的商业,那万达可能直接就合作了。

 新浪娱乐:现在也有数据显示做电影院不赚钱了,人工成本非常高,最近也听说万达院线在缩减编制。

曾茂军:电影院是一个连锁行业,连锁行业首先有规模优势,当你有了一定规模以后,才具备更强的科技手段。万达是全国第一个建立NOC中心的院线,我们通过一个非常大的中央控制平台,可以控制到全国电影院的几万台设备和每个电影院的放映。我们现在实行无人放映,远程排完片,到点自动播放,密钥自动生效。

  我们总部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但是必须要到一定规模才做得了,规模不到的时候,你在影城派几个人,比你在总部建个团队更省钱。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比如我们现在600家店,那总部需要80人的技术团队,我才可能把这个系统建立起来,我全国需要有300、400个团队,才能解决落地的问题。所以我们去年开始做了这个放映技术的整合和升级,取消了在影城端的放映,我们现在只需要每个城市有一个人去现场解决通过远程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去年一年省了1000多人。但是我们省人不是裁员,万达每年还能开80到100个新店,那我们在开新店的时候,就让老店里的人分流过去了。

  一个企业规模达到一定阶段后就变成一个平台。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两年万达影城的非票房收入迅速增长的核心原因。我们通过规模的整合,依靠科技手段,实现所有的成本都会低于行业水准,因此也减少了一些无效岗位。

  我们的几个合作伙伴,像博纳、耀莱,未来都会逐渐使用这个系统。我们帮别人省钱,也通过自己的科技手段和服务能力挣钱,所以这个行业最终一定会变成几家相对比较大的公司,才可能承担得起管理的成本。目前全国共计48条院线,但是实际上有500多家电影院的开发公司,这个现象是不成立的。任何一家公司如果只有几十家电影院,单体电影院的盈利会越来越难,只有靠数量规模和系统能力,所以最终行业门槛会越来越高。

新浪娱乐:您怎么看待去年很多传统的影院比如星美、今典经营不好闭店,一些非传统的公司比如红星美凯龙、苏宁开始进军院线行业?

曾茂军:这个很正常,电影院的经营实际是一份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不是每个电影院都赚钱。传统的地产公司如何转型?文化对它们来讲就是一个方向。

  我们在追求规模的前提就是要实现盈利。倘若连现金流都是负的,开的店面数量越多,对公司来讲经营的压力就会越大。资本市场如今越来越理性,大家都会看每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是纯粹靠规模。靠规模讲故事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电影院还是一个相对重资产的行业,每投一家电影院,稍微高端一点的影城都得两三千万人民币。万达怎么能够持续有现金流去具备这个投资的能力?十年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电影这个行业在高速发展,每年30%的增速。最近两年,电影行业的增幅已经下来了,这个时候如果再大规模进入电影行业的话,其实你很多系统能力都没有了,会面临很大的资金方面的压力。

 新浪娱乐:万达现在还是保持这么高的增速,在资金方面会有问题吗?

曾茂军:没有任何问题,我们每年的现金流都是挣了好多个亿。我们要回头看,十年前万达做电影院的时候,每年只开几家,因为我们的现金流和能力是有限的。经过了十年的积累,万达首先是有了能力。我们团队现在2万多人,每年开80个新店的时候,只需要选最好的10%的店,把他们的副店长提成店长就可以了,所以万达拥有足够的人员储备;第二,万达这么多年通过不断管理提升,总结出来一套方法论,变成了一个系统工具,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在管控,所以万达是完成了标准化到系统化的过度。

  我们去年还开发了 “竞争地图”。借此我们能够了解每一家影城跟它周边三公里竞争对手的态势。所以你看到万达今年开80家店和另外一个公司开80家店,是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万达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在全球超过20个国家有电影院的企业。我们每个月都会举办一个全球的电话会议,所以我们可以学到全世界最先进的影院管理的经验,互相借鉴。系统都是打通的,我们的所有设备、卖品都是全球采购,拥有了全球的议价权。这也是为什么万达要做整个影视集团整合的非常核心的原因。

 新浪娱乐:根据去年11月底万达电影的关于资产重组的公告,如果要把万达影视注入万达电影的话,要做出四年差不多共计40亿的纯利润的承诺,这个数字难实现吗?

曾茂军:并不是说有挑战,我们就无法完成。2018年我们就给了大家一个答案嘛。大家对万达的内容产业构成其实不是很了解,我们不是一个公司,我们是注入万达影视下面不同的板块,其实是有好几项业务构成的,我们也有详详细细的规划,每个公司在每个阶段应该如何去发展。

  万达不是一个新的公司,我们的规划一定是有非常详细的数据,比如详细的项目片单,哪些是属于我们主控的,哪些是属于联合出品的,哪些是电影盈利,哪些是电视剧的盈利,哪些是属于衍生商品的收入,哪些是游戏收入,都是有非常完整的规划。

 新浪娱乐:万达在主控和参投的项目上,有怎样的比例规划?

 曾茂军:我们每年大概都有12到15部的电影项目,基本上主控和联合出品的项目每年可能4到6部。实际更多,也有可能达到6到7部。那剩下的可能是参投,但是参投是有几个比较好的合作伙伴,我们会去找一些能够长期合作的公司。这个参投不是说一般的投资,我们很多时候在前期创作阶段开始就跟大家共同探讨。在电影上映前,我们也会从营销的角度来做。我们几乎不做纯粹参投的,我们都是联合出品+联合宣发,在发行这边介入。

 新浪娱乐:去年万达既有《快把我哥带走》这样小成本的爆款,也有《唐探2》这样的大投资大片,未来为了实现业绩承诺,在大投资和小成本的项目上会怎么做选择?

 曾茂军:《快把我哥带走》收益非常高是因为成本很低。商业大片当然也有优势,例如它可能票房高。但是像春节档的很多电影,可能票房要达到15亿,甚至30亿才能回本,风险会比较大。所以,大成本电影和小成本电影投资策略是不一样的。可能越小的电影,公司越主控,而大成本电影首先是控制风险。越大的电影,越需要平台方大家共同参与,才有可能把票房做得更大。当然大电影虽然风险大,投入大,但是它肯定是IP足够大,延展性会比较强,将来做其它衍生商品的概率会更大。小成本电影主创肯定不是一线的,后期营销难度会非常大。

  所以我们现在的理念就是,主控和联合出品要两条腿走路。从内容来讲,我们的电影和电视必须是双轮驱动,哪条腿都不能缺。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分成大成本、中成本、小成本三个等级的电影,必须得符合一定的比例。每年我们都是要靠10到12部以上的电影,10到12部各种各样的电视+网剧,才能让整个投资组合有个比较好的比例,才有可能分散风险,才能对投资者负责任。 新浪娱乐讯 2018年12月20日 20:12(宸宣/文)

通过一年前新浪娱乐对曾茂军的专访上,可以看到万达对陈思成的唐探宇宙寄予厚望。从唐探宇宙的推进上来看,电影春节如期上映现在预热情况也不错,网剧为了配合电影的上映也会在12月底在各大视频平台推出,而动漫原计划的暑期或元旦上映远远落后了,至于唐探游戏和实景乐园方面的推进情况还不清楚。整体上看,唐探宇宙的推进还是不错的,成败关键在于《唐探3》电影的反响,现在看来比较乐观,个人觉着大概率会是春节档冠军。如果电影能实现口碑和票房上双丰收的话,则唐探宇宙就成功了一半。陈思成作为唐探宇宙的灵魂,虽然以后不在执导了,不过依旧会作为编剧和监制参与,而且会培养出几位新导演。现在来看唐探宇宙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影视行业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人才之下最核心的就是编剧导演演员,而我个人觉着编剧和导演甚至比演员还要重要。其实深入了解下,万达电影在编剧和导演方面的储备还是不错的,不能因为今年上半年票房的失利而否定,影视行业就是这样,本来波动就比较大。

未来我国出现千亿市值的影视股,谁最可能

未来我国出现千亿市值的影视股,谁最可能

万达电影在电影制作方面虽然比不上光线传媒,华谊兄弟这些老牌制作公司,甚至比押注爆款比较成功的北京文化可能也有差距,不过总体上来说万达这块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有万达院线的优势,在参投优质爆款电影方面更有优势。

内容制作方面,除了电影还有新媒诚品的电视剧制作,我了解了下,新媒在电视剧制作方面还是比较不错的。

未来我国出现千亿市值的影视股,谁最可能

未来我国出现千亿市值的影视股,谁最可能

如果不深入了解的话,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万达影视带来的100多亿的商誉,被这天雷吓的避而远之,其实深入了解下他收购的这些资产,并没有大部分人所认为的那么不堪一文不值。并不能因为截止到3季报其业绩不怎么样而片面的下结论,而应该深入的了解表象下的本质。新媒诚品18年1-7月还是亏损的,不过整年还是赚了1.56亿,说明他的利润大部分都在后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这个可能和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周期有关。然后我就又去了解了下新梅成品在播和待播的电视剧。

未来我国出现千亿市值的影视股,谁最可能

很多比较不错的热播或待播电视剧贡献业绩肯定要到19年四季度甚至明年了。深入研究后发现,新梅成品真的没有想象的不堪,甚至在电视剧制作领域占有不错的地位,未来每年贡献两三个亿的利润还是有比较大的可能的。

最后再说下互联互动。

未来我国出现千亿市值的影视股,谁最可能

截止到现在今年互联互动业绩好像也并不理想,因为我对游戏这块并不感冒,对游戏行业和其他公司也没什么研究,这块不做评论。只从过去三年的销售和利润来看,如果他过去业绩是真的话,那未来每年两三个亿的利润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以上就是花107亿(现在也就值40多亿)收购的万达影视的主要资产了:电影,电视剧和游戏。虽然今年大概率完不成对赌业绩肯定要商誉减值了,不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资产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总体上来说也不是一塌糊涂,电影这块在导演编剧IP等方面的储备总有一天会显现出来。今年完不成业绩对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明年后年还真说不好。看了有关曾茂军的访问,去年他对电影和电视剧制作这块的信心可是大的很,那意思就是业绩对赌完成没啥难度,不然怎么会说100多亿收购是大股东让利给小股东的福利呢。其实站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这样说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当时的情况是这些资产确实不错,无论从收入还是利润上,无奈影视行业的不确定性太多,尤其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才造成现在的局面。

今天不想多聊万达的院线资产了,600多家国内最优质的电影院,每年10几个亿的利润,作为国内电影院的龙头,过去好的时候一年也赚过15个多亿的利润。哪怕是在行业越来越艰难最不景气的的时候他一年有能赚10个亿吧。这么说吧,好的科技含量高点的电影院一家投资成本就要3千万左右,万达现在的电影院估值200亿应该不贵吧,再极端点估值160亿,还能在低吧,我想不到。而万达影院现在依旧保持着每年七八十家的扩张,等到行业景气了,优质电影多了,票房起来了,到时候光院线这块一年赚个小20亿也不要太吃惊太意外。

如果说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能出现千亿市值的影视股的话,你觉着谁的可能性更大呢,万达电影,光线传媒,中国电影还是其他谁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