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部分人贬低简化字鼓吹繁体字是“正统”汉字?

千千千里马


简体字指的是汉字简化运动以后的汉字,汉字简化就运动之前的汉字属于繁体字,这是现代人为规定的,其实二者都属于汉字的体系。

简体字也不是独立于汉字体系之外的,是国家为了方便书写和推广汉字而进行了一些人为的简化,由于特别复杂的繁体字属于少数,所以大部分汉字不论是简体还是繁体,写法大部分都一样。我们想到人大部分人虽然不会写,还是可以识别繁体字的。

现在很多人怀念繁体字,主要还是因为繁体字是从古至今自然演变而来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简体字是人为的简化的,相对于繁体字更加的符号化了,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沦为西方式的纯表意符号。

加上有些简化字简化的的确不太好,虽然少写了几笔,却和以前的意思大不相同,比如经常被人提到的“愛”字,简化时去掉了中间了“心”,常被人指责“爱字无心”。

还有一下汉字由于简化的不是很好,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写法,比如餐厅的“餐”字被简化的只剩下左上角的那一小部分了,去掉了“食”和“又”,后来又被改了过来。

很多人认为,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汉字从古到今是由繁到简的,其实也不是,你看甲骨文其实很多的写法就非常的简单,你现在的写法还简单,只是到了秦朝的小篆被复杂化了。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文字规范,要不大家都乱写就乱套了,《说文解字》认为小篆是标准字体,我们当代的规范字就是简体字,如果那天恢复繁体字,那么繁体也会成为标准字体。


不二斋


问题不少,我分开来答吧。

一、为啥会有贬低简化字,鼓吹繁体字是“正统”汉字的现象?中国真正的“正统字”是繁体字吗?

答:当你使用“贬低”“鼓吹”这类词的时候,就已经天然站了队了。既然带着眼镜站了队,那就很难客观了解真相。

为此,我尽量回避你的措辞,客观来说这个问题。

广义的简化字(简体字),是针对那个时代的“标准字”来讲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标准字笔画少。没错,这样的简化字(简体字)古已有之,甲骨金文简帛中已经屡见不鲜。写本时代,它们差异化非常明显;到了雕版时代,这种情况固然有所改善,但是和计算机时代的这种强大的规范力量来说还是不能比。

狭义的简化字,当然是指国家颁布的《简化字总表》中的字,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历代的简化形式,绝对不是今人凭空捏造的。与这些简化字对应的,则是繁体字。

那么问题来了,国家为啥要简化汉字?因为难写。

中国当年的识字率实在是太低。国家认为,下一步应该实现拼音化,简化字只是个过渡工具,笔画少一些就会好写好学,为此就有了第二批简化字(俗称“二简字”),但后来却废除了,说明好写不代表好学好用——文字是一套符号系统,必须在简单和明确之间平衡。太明确就必然不简单,不好学;而太简单之后失去了整体的区别度,也会麻烦。

事实上,《简化字总表》中的不少字,都是通过“草书楷化”的办法简化的,为啥?因为古人已经觉得有的字笔画多、不好写了,所以就用草书的轨迹写定为楷书形式,这个方法很早,不稀奇。

前几天我读旅巴西的作家的一篇文章,说有个巴西的当地人给他展示张大千的画作。该作家说落款“张”字是简化字,因此判定人家是“一眼假”。人家客人的藏品假不假先不说,该作家对草书非常无知是可以确定的,为啥?上图:

所以,今天一个知名作家尚且对简化字的来历如此无知,那一般民众不止真相,跟着人起哄自然拦都拦不住。

国外也在简化。新加坡、日本本来和中国亦步亦趋,而且两国都有一些地域性非常明显的简化字。日本战后限制了可用汉字字数,并在该范围内简化,主要使用了中国历代简俗字。新加坡后来索性全盘用中国的方案。

从历史时间来看,“繁体字”从东汉到民国快两千年时间一直基本稳定(某些时代、地域偶有调整),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内部系统力量,甚至敬惜字纸的文字崇拜现象和相信繁体字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社会心理。而且,大量典籍早已转写为这套系统,对于继承传统文化的人,势必要掌握之。

认为简化字的应用有问题的人,往往着眼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与古人、古籍脱节。我的理解是,不要认为认识繁体字就一定能读懂古书。以日本人为例,他们简化了不少汉字,按说应该脱离传统很严重吧?但是又被公认为继承传统的的典范。为啥呢,他们的大量汉文、日文古典籍都有译注作品。日本书店里这种中国典籍的译注汗牛充栋,往往是繁体字正文+日文(日本简化字)注释+(日本简化字)现代日语翻译。我国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是因为点校古籍、白话翻译这种工作,学者评定职称晋级的时候不算学术成果,自然没有人愿意去搞。

(二)与国外(海外)脱节。其实日本人战后简化汉字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你中国人、韩国人是不是接下来跟他们无法用文字沟通,假名和日本简化字随日本文化扫荡全球的时候,你没有觉得它丑或者不对劲,所以这个问题用不着你考虑。至于中国内部还有个港澳台地区,得看你经济是不是强大。当年大陆落后的时候,这些地区的繁体文化一改原来大陆人民对繁体难写难学的旧印象,成为了先进文化,人们会主动学习靠近之。反过来一样,简化字在大陆通行的既成事实,加上经济文化的发展,自然也能创造新的文化策源力。

(三)自身系统不够严密。有这个情况存在,但是往往拥趸都举出的是极为极端和特殊的情况,一般不大可能出现。比如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按说讨论古文字学的著作自然应该用繁体字吧?但是用简化字来描述文字学中有些极端抽象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表意上的缺陷。

(四)简化字缺乏示源性。这一条最扯。汉字很早就完成了符号化,小篆时代大部分字都已经是形声字,只有少量汉字还能标示造字之时的意义,而大部分都经过了讹变和符号化,即记号字。你指望这些字来示源,只能是以讹传讹,带坏小朋友和不明真相的群众。举个例子,以前有个说法讲“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厰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涌无力,云无雨,开関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是往井里走”,可以说是缺乏最起码的文字学常识、对古籍也非常陌生的人编出来的东西。

二、《说文解字》为什么用小篆做“标准字”,至今还是“标准字”吗?

答:古文字学里面有个概念,叫“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相对。后者又称“六国文字”,指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国以外东方六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的通行文字。

西土文字即秦系文字,是继承了两周文化的嫡系。后来到了秦朝,经过了一定程度的简化,被秦强制推广到全国。但实用方面,后来一般也只出现于《说文解字》,或用于碑额等处。

《说文解字》用小篆做“标准字”(其实还有很多“古字”,其实是来源非常复杂的异体字,包括来自东方六国的。后来《汗简》《古文四声韵》等书,也有一些字来源差不多),是因为许慎认同这个东西是传承了古文经学的载体。

后人非常尊重这套系统,以至于清代很多雕版字形,直接用小篆进行隶定,反观宋元时代的刻本,却有很多俗字。

最后总结一下。

贬低简化字,鼓吹繁体字是“正统”汉字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的人不能接受现实(即既不能接受中国曾经识字率低到吓人的现实,也不能接受今天简化字已经为大陆所接受的现实),而且以文化精英自居,但是传统文化学了个半桶水,也缺乏对传统文化历时纵向的、现时横向的了解。

中国真正的“正统字”曾经是繁体字,而且正统的时间非常长。不过在它之前还有很多正统,得看你需要多早的正统。

今天,对于书法家,小篆还是“标准字”。但,很多商业合同上、你家房产证上,正文肯定不能用小篆。然而不少文书上,你用小篆刻章盖上去,国家一样还是认可的。


八砖学士


汉字应该是世界各种类型的语言文字中起源历史最悠久,至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其独特的造字方法及使用功能,的确是无与伦比的。足以使我们引以为傲,自然地产生起民族的历史优越感及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对汉字的熟悉丶认识丶精通,就是一门专科文化,在传统国学中叫"小学",汉字音丶义的研究叫"训诂″。东汉学者徐慎的《说文解字》,就是有代表性的古文字学的著作。当年大文豪鲁迅先生就曾专门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拿我们现在的概念说,《说文解字》可相当于一部字典,工具书。但是从其实际的学术价值来说,其使用意义要高得多,不可仅作工具书来对待。此书成于东汉,而采用的是秦统一的"小篆",而不是当时通用的隶书。這个现象说明了《说文解字》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秦篆之前,文字不统一,秦篆之后,历代都没断了文字的改革,但是整体文字体系仍是大一统现象,音丶义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保持着历史传承和地域范围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只是书写形体的沿革。所以至今《说文解字》的标准化作用仍然存在。它的标准作用是跨时代的,是历代文字改革的源头丶母本。每个历史阶段的应用字体蜕变形成固定后,当然就摆脱了古代文字的书写形体的标准作用。《说文解字》采用秦篆作为统一标准,就避开了历代文字改革产生的历史时间跨度中的不统一现象,给后世留下了汉字文化研究的大一统的方便。西方国家的拼音文字根本就不具备汉字的這种跨时代,跨地域的方便效果。古希腊古印度好多古代文明民族的古文字都成了没有使用活力,甚至很难研究的死文字。越南丶韩国丶朝鲜摒弃汉字的尴尬结果,几十年就暴露出来了。他们的历史文献根本就没法研究了。

所谓"正统"丶"标准",只能按国家政府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推行办法去认定。譬如简化汉字,就是当前中国政府推行使用的统一汉字形体标准。当然仍存在着与繁写并行的实际情况。也不是某个人和某社会群体以感情或偏见认识,用所谓"贬低"或"鼓吹"言词所能改变的现实。

汉字,有整体系统的大一统,整合着历史进程和局部范围中的变动。始终影响不了它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作用。

由于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特定效果作用,除了对错标准,而在繁丶简字体上的使用,是不存在原则规定标准的。只是个人的欣赏观点和习惯,不必产生没意义的争议。


真空妙有无量寿


我明友中也有将繁体当很大一回事,好象有有深厚文化似的,了不得,其实酸臭的很,到现在还混的很差,往在没厅的一室户,越是如此越以繁体为正宗,常摆显,其实我了解,他也就这点了,越是掌握些特殊东西的人,正常些还好,脑子不正常的话便就会有害人,这种人性格特怪,常自以为是,看不起人,其实自悲的很,一点繁字而已,有如此大的作用吗?如果你外语很好到是值得佩服些。我曾劝他实际点,用点功家庭上,多想办法弄点钱,让老婆孩子幸福些,他却表示视钱粪土,却私下拼了劲相信微信上的专家股票群,这种人流毒很深了,怪的很,好话听不懂,做人也不讲信誉,以已为重,总之,文化这东西也不比太迷信,学而用,怎么用,应大度,虑心守信很重要,苦曰子不可怕,守着一份良心处事,日子会好的,千万不要点特别特长,就学那肉球太极,变的傻乎乎的了。


dtujk123


凡事都要与时俱进,文字也一样。一个时代有一种文字交流,远古的人类进化了语言,因交流的事情很多,早期用堆石系蝇法来记事,由于随意很强人们很难破译密码一样的符号,延用了几千年很难流传又进化了甲骨文,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有了文字才能进行文化交流。能说甲骨文不是正统的文字吗?秦统一六国规范了文字把大篆,小篆,归类于秦隶更简便了。此时的文字笔画基本定型。直至宋代习惯用了宋体字也是由隶书演变的,但可以独立成体。繁体字的进化成简体字更是为了好记好写。我认为都应该称正统字,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强哥69363307


从文字的角度来看,现在正统字的标准是简化印刷体。这不存在正统与非正统。简化字的制定标准,有专门的国家机构负责,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并不是由着个人的意志来随意修改。

标准简化印刷体,是现在通行的文字,是官方文件,媒体,印刷出版物,所有一切的标准用字。

至于繁体字,也是正统。中国文化是传承下来的。简化字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的简化,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以更加便于书写,提高办事效率而简化的。繁体楷书,本身也是简化字,只不过,它的简化,是以隶书为基础的。

文字从产生以后,就在不断的发展简化。由最初的象形字,衍生出了会意字,指事字,喈声字,转诸字,假借字。

上古时期,人们以此六种方式造字,先后产生了甲骨文,古文,蝌蚪文,大篆,石鼓文,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每一种文字的产生,都是前一种的简化。每一种字体,都是正统。

做为一个新时代的人,不能接受时代前进的步伐,抱残守缺的认定繁体字才是正统。以此逻辑,隶书就有权力认为繁体楷书是不正统的。而小篆也不认为隶书是正统,大篆……干脆大家都脱去衣服,回到森林、洞穴中去,继续使用绳索记事,谁还能比结绳更正统!











子衿tjk


谢谢提问。 本来简化字与繁体字孰优问题是可以争论,可以包容的,但是,一部分人却故意抹杀简化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肆鼓吹什么繁体字的“正统”性,给汉字发展改革涂上政治色彩,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今天,简化字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标准字,也是世界汉字语言的标准字,这个地位已经成为世界共是,是谁也动摇不了的。


大陆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了一部《古代汉语字典》,也是以简化字为准的。

但是,每一个字,尽可能都收录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以诠释汉字的发展渊源,完全能够适应一般汉语学习的需要,那些喜欢繁体字的,直接学习《古代汉语字典》就可以 了。


恢复繁体字,那是不可能的,这部《古代汉语字典》已经是中国汉字字典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了。

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字典里同时收录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这么多字体。

那些空谈汉字人,应该多学习一些汉字,而不是叫嚷只有繁体字才是“正统”汉字,笑话!所谓的繁体字,这不过的“宋版”字!

唐碑、魏碑、汉碑、驿山石刻、钟鼎文:甲骨文这些文字都是繁体字。


在新的汉字使用历史条件下,简化字的书写方便性好节省时间的效率性已经没有优势可谈,甚至“书写”篆书与书写简化字的速度都没有差别了。

但是,简化字已经成为世界的汉字了,学习汉字有一套简化字,也是给世界一个学习方便。毕竟,个体学习汉字,书写汉字的难易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也足以说明简化字的优势在于普及汉语。


千千千里马


1,语言和文字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跟权力,阶级等问题关系密切。第2,文字是一个文明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旦文字被遗忘,这个文化的文脉也就段了。3,以上两个问题常被心怀叵测者加以利用。想毁灭一个文化就从毁灭其文字开始,所以占领国会在被占领的他国国土上推行自己的语言,再文化上实行灭绝政策。而我国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正大力扶植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了的少数民族文化。


像"国"这样意义重大的字变化不大,其实,如果不是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很多繁体字是可以靠 猜 来识别的

再说中文繁简体字的问题。"繁体字"一词是随着"简体字"被创造出来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现象其实贯穿于文字的发展历史。文字的简化和规范化是每一个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性。秦(篆)汉(隶)隋唐(楷)宋元明清,我们的会认定为朝代更迭,因为语言文字在同一条简化发展的脉络上,说白了就是一脉相通。



文字是文化一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举个例子来说明。埃及艳后是哪国人?从物种上说是希腊人,希腊人托勒密在埃及建立的统治,埃及艳后是其直系后裔,但问什么叫她"埃及艳后"?因为她使用埃及古语,接受古埃及信仰,甚至为了古埃及不被罗马吞并,只能用身体去保护一个庞大帝国的即将毁灭的命运,以致得罪罗马人,落下dangfu恶名。而埃及古象形文字的解读也恰恰得益于希腊化统治时期多种文字同时记录相同的内容。到后来的阿拉伯人统治埃及就直接文字灭国,现在的埃及人90%都是阿拉伯人,说阿拉伯语。

今天的楷书繁体字是唐代科举制的产物,复杂难学,是古代官僚贵族划分阶级的工具。在欧洲更加严重,在查理曼大帝之前都是教会把持,贵族都没几个识得官方语言拉丁文的。


艺,是解放字,源自历史上的草书,这样的简化对解放区推行文字政策很有效

简化字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非官方的存在着,只是登不了大雅之堂。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行简体字,因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文字不再以难学而被少数人垄断

简体中文的推行不过半个世纪,相对历史长河相当短暂,在世界范围内对也中文简体字的推广也需要时间和过程。期待ing

推广简体字和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并不矛盾,会不会繁体中文不是爱不爱国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前,说些三字经写着繁体字的卖国贼大有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但提防被反动势力利用。


最美还是艺术史


记得几年前这个话题挺红的,当时台湾的马英九也出来力挺繁体字(台湾叫正体字)。

汉字一出世就一直在简化,从甲骨文到金、篆、隶、楷还有行草。若说正统应该是甲骨文。

简化字的好处就不用说了,可以说是造福苍生。但简化字在书法美感上不如繁体字,一部分人从这个角度看不认同也属正常。还有一部分人逢中必反,但也没有好的理由,大可一笑置之。

汉字简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字的本意逐渐模糊的过程,象形字差别不大,特别是会意和指示的汉字理解越发难了。比如说"行"这个字,今天大家一般都认为是行走的意思,但在甲骨文中画了一个十字路口,古人的行字应该有方向的意思,今天说行业就有职业方向的意思。

繁体字自然保留更多汉字本意的信息,但这不是贬低简化字的理由,我们只有更深的理解了文化内涵,才不辜负推进汉字演化的先人们。


可爱花生米


汉字从诞生开始其实一直在做“简”法。看很多古人留下的墨宝来看上面其实有很多简体字。后来统治阶级为了老百姓少读书更是减少了简体字,这在清代尤甚。那些说繁体字才有神韵的其实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说象形字繁体字更能表达,那么大量的形声字就根本不用故意造那么复杂了。新中国的简体字运动让大量文盲迅速掌握文字可以说功不可没。况且简体字也不是瞎简(二简字除外),被简化的字其实也是汉字的少数(可参照新华字典看看有多少字被简化的)。不知从何时起有了部分民国粉开始鼓吹恢复繁体字,对于这种开历史倒车的我们要警惕,怀疑有人故意搞事,用繁简来撕裂民族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