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操縱比特幣的價格?

/00. 一個改變世界的腦筋急轉彎/

問: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讓法國埃菲爾鐵塔一夜之間重量翻倍?

答:偷偷潛入國際計量局(BIPM)位於巴黎郊區的總部,悄悄地把定義“一公斤”的國際千克鉑銥合金原器挖掉一半。

上面這則帶有腦筋急轉彎色彩的題目,其實揭示了一個可怕的真相:誰掌握了度量工具,誰就可以操控人類的認知世界。曾經,黃金是度量財富的工具,後來美元成為度量國際資產的工具。

比特幣的度量工具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比特幣到底值多少錢,而且關係到當前比特幣市場中是否存在能夠操縱價格的單一主體。

筆者認為,有別於地球上其他所有類別資產,當前數字資產的度量工具不是美元,而是USDT。發行USDT的Tether公司正在扮演著數字資產世界央行的角色。

/01. USDT簡史/

2014年7月,Brock Pierce和Reeve Collins兩人在美國加州發起了一個名為RealCoin的項目,開發一種基於比特幣協議發行的數字貨幣USDT。

2014年11月,Reeve Collins以CEO身份宣佈項目更名為“Tether”,併成立了公司。根據Tether 官網介紹,公司註冊地為香港,運營辦公室設在瑞士。Tether宣稱,每發行一單位USDT背後都有等量美金儲備,即與美元1:1錨定。

2015年1月,著名的數字貨幣交易所Bitfnex上線了USDT的交易對。儘管Bitfinex和Tether兩家公司都曾發出公告宣稱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利益關係——然而,這被證明是赤果果的謊言。

2017年,離岸法律公司毅柏律師事務所發生文件洩漏,這些文件被稱為“Paradise paper”,而其中的一份文件赫然顯示:Bitfinex 主要負責人Philip Potter 和Giancarlo Devasini在英屬維京群島成立了Tether Holdings Limited,而Tether官網的香港公司正是由Tether Holdings Limited全資控股。

一出好戲自此拉開序幕。

既然聲稱自己發行的USDT和美元1:1錨定,公眾自然會要求Tether公開其財務信息。為了順應民意,Tether在2018年七月宣佈將接受第三方審計——但這又一次成為一個幌子。

根據網上公佈的文件,為Tether提供會計審計的事務所是Freeh Sporkin & Sullivian,而為Tether提供資金託管的銀行是Noble Bank。按道理來說,這兩個機構都應該是與Tether完全無關的獨立第三方——但根據相關股權追溯,它們完全是一夥的。

誰在操縱比特幣的價格?

也就是說,我自己託管資金,我自己審計我自己……

面對一波又一波來自公眾呼籲透明公開的輿論,Tethe又玩了一個花招,找了一家律師事務所來出一份銀行存款證明——連想都不用想,這家律師事務所也是Tether公司自己開的。

這一系列的騷操作,實在讓人大跌眼鏡。交易所、發幣方、審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證明,就連用於託管資金的私人銀行,都是同一家人!

/02. 猜想:Tether公司是比特幣價格最大的操縱者/

不需要經濟學原理,所有人根據常識都知道一個商品在市場上的價格是由供需雙方決定的。想要把手裡美元換成比特幣的人多,比特幣對美元的價格就上漲,反之亦然。

我們需要明晰比特幣的交易存在兩個市場:一類交易存在於數字貨幣交易所內,被稱為場內交易。另一種交易方式是買賣雙方通過中介撮合,在線下一對一交易,被稱為場外交易(OTC)。

比特幣大宗交易中的大部分都是場外交易,而場外交易非常依賴中間人,且大部分場外交易雙方都只能參考交易所內的交易價。所以,價格信息是從場內影響到場外的。因此,要想操縱比特幣價格,核心是操縱交易所的成交價格,這是USDT得以操控幣價的前提。

簡單總結以上內容:

大部分買家把比特幣對USDT的交易價格默認為就是比特幣對美元的價格;

交易所場內價格信號主導場外交易價格。

有了這兩個基礎條件,Tether公司就可以利用自己手中任意的、大量的USDT來操縱市場價格:

1)當比特幣對美元處於低價時,Tether公司在交易所裡用自己手裡的USDT去買比特幣;

2)比特幣產生額外的新買盤,一個比特幣對USDT的價格上漲;

3)這個過程中交易所內USDT對美元的比率保持相對穩定;

4)場內比特幣/美元的交易價格向場外傳導,提高了場外比特幣對美元的交易價格;

5)Tether把步驟1中買來的比特幣在場外賣掉,收入美元。

許多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USDT的增發和不透明性上大力批判,但這些批評都未擊中Tether公司的致命要害——其實,形成這一切的關鍵,是Bitfinex這家有著相當影響力的比特幣交易所,率先讓大家相信,“USDT就約等於美元”,然後讓所有人形成了共識。

從這個意義上說,Bitfinex就是Tether的同謀。

這才是Tether公司真正的利益要害:大部分人為了流動性選擇持有USDT準備隨時交易,而想換成美元離場的人只佔少數。所以只需要用一小部分美元在交易所裡提供USDT/USD兌換,讓比率相對穩定,用一點美金穩住拿著法幣離場的人。然後另一頭Tether用自己手裡的USDT在交易所內去買比特幣,把交易所內Bitcoin/USDT的價格拉高。最後誤導場外比特幣對美元的價格上升。

經過上述一系列操作,Tether公司再把比特幣換成美元納入囊中,把增發的USDT,留給那些還在等待牛市來臨的場內交易者。

誰在操縱比特幣的價格?

/03. Tether公司要的不是比特幣,它要的是美金/

以上闡述了Tether 操縱幣價謀利的核心邏輯。現實中,Tether公司還有可能使用對敲洗盤高拋低吸波段操作等各種操作手法。如果再涉及洗錢,我相信Tether公司運作會更復雜。但萬變不離其宗,這些操作的目的就兩個:

a. 維持“USDT可以被換成等值美元”的共識;

b.利用比特幣市場的起起落落把自己印出來的USDT換成真正的美元。

痛斥Tether公司的”比特幣信仰者”可能到現在還沒想明白一個道理:Tether公司的目標不是來騙你們手裡的比特幣的。短期內,比特幣不可能在實體經濟中大量流通。這意味著比特幣不可以大規模去換成現實中真正有價值的資產。Tether公司也想得很明白,它不要比特幣,它要的是當前能在實體經濟裡使用的美元。

只要手裡不斷收進來貨真價實的美元,比特幣的生死、價格漲落,都不會影響Tether公司的利益。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Tether公司完全可以實現道德自律,他們對於滾滾而來的美元毫不動心,一心為了讓比特幣的光輝普照世界,那我們也沒什麼可說,我們只是從最簡單的人性邏輯推斷,比特幣的價格很有可能受到了Tether公司的操縱。

邏輯上的推斷和論述到此完畢。下面,我們來聚焦於一些數據和事實所顯示的疑點。

/04. Tether公司可能用USDT操縱幣價的幾個疑點/

疑點1:既然已經關閉公共存款渠道,為何還有新增USDT流入交易所?

2017年4月18日,由於和Tether公司合作兌換美元的臺灣合作銀行中止了對其服務,Tether公司不得不宣佈,停止一切美元存款和提款業務。按照這個邏輯來說,在Tether公司發出公告宣佈其銀行服務恢復前,不應有大額新增的USDT發行。

誰在操縱比特幣的價格?

如果Tether公司堅持USDT和美元1:1掛鉤發行,沒有額外的USDT發行,那麼市場上流通的USDT總量就應該停留在2017年4月的USDT的流通總量,即5500萬美金——可惜的是,數據顯示,從2017年4月開始,USDT的流通量,7個月內從5千萬美金飆升到了6億美金!

短短5個月內,從5500萬到6億,新增的5.45億美金是怎麼來的呢?

誰在操縱比特幣的價格?

幣圈的人應該都還有記憶,2017年4月份正是2017年比特幣大牛市的起點,正是隨著USDT的快速增發,讓比特幣進入了一輪瘋狂的牛市,從4月份低點1200美元起步,一路暴漲至2萬美元。

並不意外的是,從2018年底到2019年7月,當USDT的總規模從18億美元暴漲至40億美元的時候,比特幣也迅速從3300美元一路漲至1.4萬美元(見下圖藍色線)。

誰在操縱比特幣的價格?

疑點2:每次USDT增發後都會出現大量疑似人造虛假USDT交易

國外匿名研究團體1000x Group,在www.tetherreport.com發表了他們對Tether疑似操縱市場的研究,作者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統計學方法,在Bitfinex 交易所內海量的USDT交易中發現了不尋常的規律。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統計學中的Benford法則。其大致原理就是,統計所有會計記錄和交易中開頭第一個數字出現的頻率,然後得到一個分佈,未經操縱的數字分佈基本上都符合Benford法則,研究人員通過檢驗這個分佈偏離Benford分佈的程度,就可以推測數據造假的可能性。Benford法則在自然科學和社會學科中都有大量的應用實例,堪稱檢測做假賬、洗錢、刷量的數學神器。

根據Benford法則,成交價以1開頭的交易,出現的頻率一定是最大,而9則一定是最小。我們統計這些交易成交價的第一位數,如果結果嚴重偏離Benford分佈,那麼,我們就要懷疑,數據中存在大量的偽造交易。

回到正題,1000x Group的研究報告統計了Tether每次增發後一天內的USDT/BTC的交易數據。結果顯示,每一次Bitfinex市場上出現大量新增USDT後,USDT/BTC的交易數據,就會嚴重偏離Benford分佈。以2018年1月14日為例,下圖是當天所有USDT賣單的第一位數分佈(紅線代表理論Benford分佈),統計顯著性達到p-values=6.565 x 10^-15。

誰在操縱比特幣的價格?

上圖意味著,如果我們相信所有交易數據都是自發產生,那麼我們得到上述分佈的可能性,比連中兩次六合彩還要小。從統計學術角度可以說,每一次Bitfinex交易所內出現大量新增Tether時,隨後就會湧現大量的非自然人為的USDT賣單(去購買比特幣)。

疑點3:每當比特幣出現疑似崩盤跡象時,市場上就會出現大量新增USDT(去購買比特幣)

國外經濟觀察博客Great Wall of Numbers,在2017年9月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每當比特幣價格出現下跌跡象時,市場上就會出現大量新增USDT。下圖顯示了幾次Tether增發USDT的時間點,以及當時的比特幣價格走勢。我們不難看出一個規律:USDT增發非常巧合地都出現在比特幣下行期間,並且在比特幣價格開始上行時結束。

誰在操縱比特幣的價格?

下圖把USDT各時間點的流通量與比特幣的價格各自取對數做了線性擬合——自不必說,兩個變量呈現出了非常強的正相關性(雖然相關性並不代表因果性)。

誰在操縱比特幣的價格?

敏銳的讀者可能會提出異議:USDT的職能就是幫助法幣持有者進入加密貨幣領域,市場上的USDT增多,說明有更多交易者進場,比特幣自然升高啊!但別忘了,自2017年4月Tether公司就不再接受美元存款換USDT了。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Tether公司自己不斷印出USDT投入,來製造了不斷有新資金湧入比特幣市場的假象?

疑點4:美國證監會SEC已經有所覺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想把Tether公司的問題有多嚴重弄清楚,我們不一定要把目光只集中在Bitfinex和Tether身上,美國證監會SEC含沙射影的一段話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比特幣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可能算是加密貨幣行業的重大利好,然而各大機構提起比特幣ETF申請,卻被SEC一次又一次地拒絕或推遲裁決,而SEC最近一次推遲裁決的批覆中有如下敘述:

“to prevent fraudulent and manipulative acts and practices” and “to protect investor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這封不到100頁的公告中,“manipulation”(價格操縱)一詞一共出現212次。基本上,通篇SEC都在強調一個立場:目前沒有足夠的信息證明比特幣價格不會被操縱。

如果SEC認為比特幣價格極有可能被操縱,那麼它一定做過功課和調研,在沒有絕對證據的情況下,SEC當然不會指名道姓說誰在操縱。但請考慮以下兩個因素:

1. 目前尚無出現能夠直接使用法幣大量購買比特幣的市場,所以基本可以排除用法幣操縱幣價的可能。

2. 所有可以和Bitcoin在交易所直接交易的加密貨幣中,哪一個的每日交易量最大,對場外的比特幣/美元價格影響最大?

/05. 結語/

自採用信用貨幣衡量社會財富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慢慢悟到了一個道理:財富的掠奪並不一定需要靠武力。通過智力加上信息不對稱實施的掠奪更高效,更大規模,更悄無聲息。

考察USDT整個運營模式及其影響,不難發現其中的邏輯和目前世界上流通量最大的信用貨幣——美元非常相似,可以說,USDT成功地在數字世界複製了美聯儲的行為。沒有100%確鑿的證據,我們當然不能說比特幣每一次的暴漲和崩盤,肯定都與Tether公司的操縱有關,但至少,在沒有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從人性貪婪思路上看,Tether似乎沒有理由不這樣做。

單至,畢業於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訪問學者,曾擔任蠻子基金投資經理,天使投資人薛蠻子投資助理,現任就職於某美國上市集團公司的數字資產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