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看治理丨一件行政複議案體現出的治理變化

一件行政複議案體現出的治理變化——

一線看治理丨一件行政複議案體現出的治理變化

當前,全省上下正掀起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熱潮。即日起,本報推出“一線看治理”系列報道,結合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聚焦一線治理典型,以“現場+訪談”形式,展現我省在創新社會治理和基層治理方面的生動實踐。

現場“一名裁縫跟著老闆的車去進貨,肯定與本職工作無關。出了交通事故,老闆不該負責。”

“不對,目前的材料中,無法證明他的行為與服裝廠老闆的進貨工作完全無關,哪怕只是參與到了相關工作中,也應認定是工傷。”

記者近日在德陽市司法局行政複議與應訴科的案審室看到,圍繞一起工傷認定行政複議案件,行政複議與應訴科的工作人員與德陽市行政複議委員會的委員之間展開了討論。在委員會委員提出質疑之後,作為答辯一方的工作人員立刻給出了判斷依據。而同時,針對調查材料中還不明確的內容,行政複議委員會委員也直截了當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

翻閱調查材料,查詢其他案例及法律規定……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爭論,雙方最終達成一致。

“雖然自己被說服,但結論的準確性提升了,並不覺得難堪。”德陽市司法局行政複議與應訴科科長陳欣說。

上述一幕源於德陽市探索在行政複議案件辦理過程中增加的答辯環節——案件辦結前,辦案人員向行政複議委員會報告,相對複雜的案件,行政複議委員會的委員要提前查看相關材料,然後採取現場答辯的形式確認案件事實及法律適用是否準確。

類似的爭論場景在這間案審室頻頻上演。答辯一方固定不變,是司法局行政複議與應訴科的工作人員,另一方則由德陽市行政複議委員會的24名委員輪番上陣。有時涉案單位也會到場,現場詢問他們做出相關決定的依據。

這樣的答辯環節不是行政複議法的強制要求,但陳欣介紹,他所在科室每年會接到100至200件行政複議案件,其中80%會進入實質性審查程序。“我們科總共只有3名工作人員,增加這一環節,工作量大了不少。”

既非強制要求,又增加了辦案時間,為何還要加入“答辯”環節?“很有必要。”陳欣介紹說,每個辦案人員對同一個案件的認識、判斷都存在一定侷限性,讓委員會來把一道關,案件判斷的準確性會有很大提升。

案件判斷的準確性提升,最明顯的體現是在答辯中不少結論被否定了。“答辯並不是走形式。”陳欣介紹,“在答辯環節中,約有10%的結論被推翻,或者重新調查或者重下結論。”

【訪談】

省司法廳行政複議與應訴局局長馬峻峰:

適時推進行政複議集中體制改革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我省行政複議工作如何進一步體現治理效能的提升?省司法廳行政複議與應訴局局長馬峻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抓好行政複議法的實施,進一步加強與人民法院的溝通聯繫,統一法律認識,明確裁判尺度,完善行政複議工作制度,充分發揮行政複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的作用,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行政複議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首先,在國家下發行政複議集中體制改革方案後,適時推進我省行政複議集中體制改革。其次,按照司法部統一部署安排,擬定並細化深入推進行政複議工作規範化建設,制定行政複議案件辦理地方標準。規範行政複議案件審理程序,根據案件的法律性質、複雜程度、涉案金額以及影響力等因素設立不同的審理程序,改變傳統流水化的“書面審查”模式,探索行政複議書面審查與聽證審理並行;健全行政複議案件監督機制。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行政機關和個人,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