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负债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从一个负债几十万的贫困村,到村固定资产4800万、村集体存款4000万、村集体年收入550万;村民家家住上了暖气楼,户户购置了小轿车,医保、养老保险全部由村集体买单……如今,

宝清县宝清镇建设村从一贫如洗的“负债村”一跃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

从“负债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那么,是什么让这个历史上不折不扣的贫困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呢?

选好“头雁” 试水经商办企

“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集体强不强,就看领头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和一个有本事、有头脑的“领头羊”。

1989年,杨学凯走马上任建设村村长。当时,村基础设施落后,办公场所简陋,村民住的大都是破旧的泥草房,尘土飞扬的泥土路一下雨就变成了大酱缸。村里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欠外债15万元。

从“负债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杨学凯先向朋友借了10万元缴了农业税,然后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和群众共同商议建设村的发展大计,确定了“城区土地调结构,引导农民闯市场”的总体发展思路。

村“两委”抓住建设村是城中村这个有利条件,带领村民建起了砖厂,不但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15万元的收入,还吸纳了300多名村民就业。结合本村地缘优势,引导村民发展二三产业,目前,全村经商户数已达442户,户均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

从“负债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村集体有钱了,村民富裕了,建设村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泥土路变成了沙石路,泥草房变成了砖瓦房。村民们认准了杨学凯能“发家”,2006年,杨学凯高票当选建设村村党支部书记。

资本运作 壮大集体经济

杨学凯刚当村长不久,建设村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宝清县成立第一高级中学,而建设村在第一高级中学对面有一片1000多平方米的涝洼地。

头脑活泛的杨学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得天独厚的商机,他想:如果把涝洼地建成门市房出租,肯定能够带来比种菜更高、更稳定的经济效益。可是,当时村里还有欠账,没有钱投资建房。村“两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借!就这样,建设村在涝洼地上盖起了8个门市房。门市很快租了出去,租金不但稳定而且逐年递增。

从“负债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2008年,宝清县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建设村被征地135亩,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补偿款。还清外债后,还剩60多万。建设村集体经济由“负”变“正”,彻底摘掉了“欠债村”的帽子。

2011年,又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降临到建设村。宝清县城中村改造,建设村占地165亩的废弃厂房被征用,不但让村民变市民住进了时代新城小区的集中供热楼,村集体还得到了3600万的土地出让金!

怎样才能让这笔钱为村集体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村民谋取更多的福利?经多次支委会和党员大会研究,最后决定通过政府担保的方式把这笔资金借贷给企业,既支持了地方企业发展,又可以稳健地坐收利息。仅此一项,建设村每年进账420万元!

建设村在时代新城购置了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卫生室、图书室、棋牌室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修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室外休闲广场……无论是村委会的办公环境还是村民的生活环境,建设村都在全省名列前茅;回购了16个门市房和一个1700平方米三层楼的幼儿园,全部出租,为村集体年增收近80万元。

至此,

建设村通过资本运作,每年为村集体账户稳稳当当、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550多万元!

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经营

建设村是城中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足10%,几乎是全民经商。多年来,建设村村民基本上都把土地外包了出去。如何才能让村里的农田转化为优质资源,转变为更高的经济效益?村“两委”一直在想办法、找出路。

从“负债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2017年至今,建设村投入近150万元修田间路、打井、架电、固坝筑堤。虽然基础设施渐趋完善,但是零零散散的土地形成不了规模,身价难以提升。2019年,建设村决定把全村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发包,实现规模化种植,提升土地的自身价值和产出效益。

为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建设村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流转自家的土地。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全村80%村民的7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了村集体,连片成规模的土地身价倍增,每公顷为村民增收1500元。

建设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单产和效益,实现了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增收的目标。

返利于民 共享发展成果

“村集体经济收入多了,就得把钱花在老百姓身上。我们村每年用于村民福利待遇上的资金得400多万元。”杨学凯说。

大河有水小河满。多年来,建设村村民的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金均由村集体买单;村里还给村民办理了房屋保险;60岁以上老人、残疾儿童,每年发放300到2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每逢年节、孩子上大学或村民患病、家里有丧事等,村民都会收到村集体送上的爱心红包。村民们满意地称赞建设村为“幸福村”、“小康村”!

从“负债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金碑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建设村“两委”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功地把握住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兴村富民的梦想,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 省级生态文明村”;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小康户标兵等荣誉称号。杨学凯被评为“全省百名好支书”和“ 市优秀共产党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