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袍加身真的是趙匡胤自編自演的一齣戲嗎?

心恬澹


一個歷史上最“成功”的卑鄙陰謀家,最終遺禍中國

趙康胤,如果放在今天,他就是一個無恥的野心家、陰謀家。一個罔顧道義又處心積慮、老謀深算的小人。天不開眼的是,他非常順利,成功了。

一、一個卑鄙小人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唐朝滅亡後,中國陷入一個大分裂時期,政權更迭劇烈,經濟、社會動盪不安,這就是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最後一個政權叫後周,皇帝叫柴榮,即後周世宗。

這個周世宗柴進,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史載他“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 954年,郭威駕崩,義子柴榮繼位為帝。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柴榮英明神武,治國有方,深得所有人的擁戴。

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世宗又南征北戰,而且所向披靡,朝著統一中國而努力,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公元959年,在商議取幽州時,柴榮病倒了,不久去世,年僅39歲。

如果周世宗柴榮不是英年早逝,中國歷史上,就沒有趙康胤的什麼事了,中國的歷史必然改寫!

可惜的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於是,趙康胤的機會來了!

二、陰謀家的成功之路

這個趙康胤,原本是個投靠柴榮的人,跟柴榮稱兄道弟,柴榮對他可謂恩重如山。令人扼腕的是,周恭帝太年幼了!趙康胤精明地找到了柴氏的致命罩門。

在滿朝文武懷念舊主,天下百姓感激世宗的時候,受先帝隆恩的趙康胤是不能輕舉妄動的,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

趙康胤將陰謀家的老奸巨滑老謀深算演繹得淋漓盡致!

柴榮屍骨未寒,他就迫不及待地行動了,怕夜長夢多!

大年初一,趙氏就散佈謠言,契丹兵趁世宗新崩,將南下攻周,一時風聲鶴唳,滿城風雨。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手足無措,柴氏皇室威嚴蕩然無存!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領兵抵抗。

只帶自己的一點隊伍,當然成不了氣候,趙匡胤便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兵權在握,周軍行至陳橋驛,歷史上“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大戲便隆重上演了!一切都按編好的劇情發展著。

不過,這樣的劇情好像也太單調生硬了,趙康胤大導演決定增加一些情節,把戲演得逼真一點。

於是,周軍一出城門,城內便謠傳四起,說趙匡胤將做天子,也不知是何人所傳,反正滿城風雨,誰也不敢相信。

不管劇情如何發展,趙康胤都挺受嫌的,柴榮的口碑畢竟在那裡,受到天下人的擁戴,趙大導演是需要掂量掂量的。

為了做得天衣無縫,趙導演就讓自己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議論皇帝幼弱,不能親政,大家前途渺茫等等。

這些倒也是合情合理的,天下誰不顧自己的前途?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

順理成章地,親信們將一件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醉酒”的趙匡胤身上,大戲演到了高潮。

聰明的陰謀家大導演將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反正,我趙康胤是不可能做恩將仇報的傷天害理之事,都是你們這班兔崽子乾的好事!賴在我的頭上!天下雨時,雷劈不到我趙某人的頭上!

契丹南下,當然是騙人的鬼話,趙匡胤只是走了20公里左右便率軍回師,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趙康胤一群抬轎吹嗩吶的兄弟皆得節度使位號。

三、陰謀家也有自知之明,成功後需要塗脂抹粉,從善如流。

趙匡胤非常清楚,最不可欺的,就是天下人心,為了掩蓋自己的卑鄙小人行徑,惺惺作態是必須的功課。

兵變之後,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

趙康胤兵變,沒有發生改朝換代時那種燒殺搶掠,只是殺了周室的個別侍衛將領而已,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後來的一些反抗,趙康胤親率大軍平叛,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四、心懷鬼胎的趙康胤杯弓蛇影,遺禍中國

趙康胤沿用了柴榮的政策,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亂局。統一了中國,為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是必須肯定的。

但是,他知道自己是如何取得政權的,每天都在惶恐不安中不可終日,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不再重蹈後周覆轍,千秋萬代,國祚綿長,他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

對柴氏宗室,是萬萬不能剷草除根的,他們少了一要頭髮,都會引起天下的質疑。

既然這樣,就賜給柴氏丹書鐵券!那是免死金牌哦!你看我老趙多麼的重情重義!但柴氏宗室都明白,這東西是大宋對他們的緊箍咒!如果有誰不服,你就有違道義了,如果不乖乖做好柴大官人,那是要人頭落地的!最無“道義”的趙康胤祭起了“道義”的大旗。

“杯酒釋兵權”,大家都一清二楚吧?是不是對趙康胤五體投地?

解了親信的兵權,只是頭疼治頭,腳疼治腳而已,聰明的趙導演發明了一招治國政策:“重文輕武,文臣御武事”!事實證明:這是天底下最爛的國策,害人害己!

憑心而論,北南宋朝三百多年國祚,特別是北宋時期,老百姓生活是富足的,勾欄瓦舍,歌舞昇平,完全可以跟今天媲美。

但是,宋朝卻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深的恥辱!北方那些毫不起眼的少數遊牧民族,隨便哪一個都可以欺負一下富足的大宋,最後元蒙韃子的鐵蹄徹底蹂躪了整個中原大地,崖山之戰,十萬將士蹈海殉國,大宋子民變成了下三流的賤民!一百多年間過著煉獄般的生活!

中原大地所有這些災難,全拜趙康胤的做賊心虛所致!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趙康胤挖空心思,制定了自以為保護自己子孫萬代的政策,恰恰是這些他自以為天衣無縫的國策,錯判了形勢,國家只富不強,造成了後來“靖康之恥”,斷送了他後代的性命,更造成中國一百多年的災難!


天涯坐看


我認為黃袍加身根本就是趙匡胤為了奪取後周政權而策劃好的一齣戲。說什麼為士兵所迫,違心從命,實則是一場蓄謀已久、計劃周詳的一場政變。只能說趙匡胤在黃袍加身這場鬧劇中演繹的太好了,明明是個奪權者,卻被成功塑造成了被脅迫者,放在今天都是影帝級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呢?觀點如下:


一、黃袍加身事實上是後周太祖郭威“黃旗加身”的修訂版,而趙匡胤正是這出戏的配角,作為一個工於心計的人,他早已將“黃”劇的編、導、演等手法和流程瞭然於胸了,等後周世宗柴榮一死,即位的周恭帝柴宗訓年僅七歲,所謂主少國疑,何況是政權更迭頻繁的五代時期,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素有野心,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機會。

二、自唐末到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天下群雄林立,崇尚誰的拳頭硬誰說了算。手握重兵的軍事統帥,利用部下貪圖富貴的私慾而反動兵變奪取皇位的事情,可以說是五代時期一個普遍現象。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說過:“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新五代史·安重榮傳》)這是最好的佐證。五代十國數十個皇帝,大多都是統兵將帥出身,掌握軍權的將領想篡奪皇位真的是易如反掌。

三、黃袍加身雖然是“黃旗加身”的修訂版,但是很明顯事起倉促,以至臨時抱佛腳, 只能以黃旗暫代黃袍, 整個演出過程一看就沒有經過排練,亂哄哄的一團糟。但是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就不一樣了,一看就是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的,皇帝穿的龍袍在那個時候可不是地攤貨,從哪裡都能買到,連當皇帝的行頭“黃袍”都能提前準備好,你還敢說不是早有預謀?再者,事發之後,趙匡胤一點也沒有驚慌,還讓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現場調度,一板一眼,秩序井然。

綜上所言,“黃袍加身”只不過是掌握兵權的趙匡胤,為了奪取皇位借鑑了“黃旗加身”而自導自演的一場政變,甚至就連契丹入寇的消息都是捏造的,成為趙匡胤這出戏的一件道具。


柚子愛歷史


小編首先解釋一下:“黃袍加身”,就是指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大宋王朝的軍隊譁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陳橋兵變”。

今天我們看一下“陳橋兵變”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子的?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於後唐明宗天成年間(公元927年)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

後漢初年公元948年,趙匡胤投軍於漢樞密使郭威帳下,並隨軍征討南唐李守貞,屢立戰功。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柴榮為開封府尹時,轉開封府馬直軍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向來安靜的邊境傳來了北漢聯合遼國大舉入侵的消息,原來他們想趁著世宗柴榮新喪,恭帝新即位,皇太后符氏掌握政局,朝廷動盪的情況下,大舉進犯邊境,一舉拿下後周。面對如此情況,新繼位的孤兒寡母只好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思來想去只有朝內趙匡胤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料趙匡胤卻以兵少將寡,推辭無法出戰,範質和皇帝商量後只得委任趙匡胤最高軍權,升任殿前都點檢統帥全國兵馬(即可以調遣全國兵馬)。

趙匡胤升職後沒有耽誤片刻功夫,立即升帳調兵,僅用半天時間就完成了軍事部署。正月初三出兵,此次集結大軍速度之快,好像是一切盡在掌握中一樣。

大軍出發後行軍至一個叫陳橋的驛站,安營紮寨,一晚相安無事。第二天一早,大軍譁變,兵將們擁到了帥府的寢帳門口。異口同聲地向裡面高聲大叫:“諸將無主,願冊太尉為天子!”並衝進屋裡來,把一件黃袍,強行套在了趙匡胤的身上,在全軍將士的“逼迫”下,趙匡胤黃袍加身並率軍返回京師,至於邊境入侵之事,已不了了之。

負責京師防衛任務的韓通聽說趙匡胤兵變造反的消息後,立刻組織官兵進行抵抗,結果被趙匡胤早已安排在京師的心腹王彥升給砍死,趙匡胤輕而易舉佔領開封,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

由此可見,不管是“黃袍加身”還是“陳橋兵變”,說白了都是手握重兵的趙匡胤自演自導的一處好戲。


l笨牛牛l


“黃袍加身”是趙匡胤勢力集團自導自演的一齣戲,想要藉此消弭世人流言。只是任歷史如何塗改,總會讓後人發現蛛絲馬跡,從而戳破謊言。後人就有人寫詩譏諷道:“黃袍不是尋常物,誰言軍中偶得之?”皇帝穿的袍子是犯禁的物品,軍中怎麼會有呢?足見是早有預謀。此外,還有其他證據如下。

契丹犯邊的消息來得太蹊蹺

“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朝廷上下的宰輔、百官,對於契丹入寇的消息並沒有核實真假,便立馬命令趙匡胤帶領軍隊前去迎敵。可我們對比契丹的史料,當時並沒有出兵的記載。對於出兵這樣的大事,契丹不可能不記載,由此可見《宋史》中為趙匡胤隱瞞了許多事情。而且大軍僅僅出城四十里,趙匡胤便扎住大軍不走了。

此時,趙匡胤要登基為帝的消息,也在宮中和民間迅速流傳開來。軍中有懂得天象的苗尋,見天上“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因為這個現象,軍中擁戴趙匡胤為天子的謠言也開始流傳起來。士兵中爭相傳播:“我們在前線拼命,當今天子年少,怎麼會知道我們的功勞呢?”可等到後來趙匡胤順利登基後,契丹犯境的消息好像被所有人遺忘了一般,再也沒有人提起。

黃袍加身

上面也說到,皇帝穿的黃袍不是尋常的物件,私藏這東西是殺頭的罪過,但偏偏在趙匡胤軍隊中出現了。而且,這一晚,趙匡胤恰恰喝酒喝醉了。外面軍士呼喊之聲傳到好幾裡之外,唯有趙匡胤的大帳靜悄悄。

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點檢為天子。
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白刃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袍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看看,趙匡胤是多麼委屈,被手下拿著兵刃威脅,並強迫把黃袍穿在了他的身上,然後山呼萬歲。趙匡胤對此的反應不是驚慌失措,而是“未及對”。等到黃袍加身後,趙匡胤沒有再推辭,反而是問:“我有號令,爾能從乎?”這就是默認了要當天子的意思。至於這件黃袍是從哪裡來的,此刻也沒人關心這個問題了。

回京毫無阻攔

趙匡胤和手下士兵約法三章之後,直接返身回到了開封城。而趙匡胤的親信石守信、王審琦立馬打開城門迎接趙匡胤。軍隊中的將領,只有一個副都指揮使韓通想要抵抗,還被悄悄跟在後面的王彥升殺死。如果沒有預謀,怎麼能配合地如此緊密,入城之路通暢無阻?等見了宰相範質,趙匡胤又表演起了苦情戲。

有頃,諸將擁宰相範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
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

禪位詔書早已準備好

趙匡胤登基,只殺了韓通一家,便兵不血刃地奪下了開封城。

召文武百僚,至哺,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詔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

回城的當天,禪位詔書已經提前擬定好,當堂宣示後,趙匡胤便登基為帝。如果說沒有預謀,這禪位詔書誰能提前預料到?

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能如此輕易地,便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第一,此時開封城禁軍的力量幾乎都在趙匡胤手中,這是最根本的條件。第二,主少國疑,柴宗訓7歲登基,人心浮動。第三,柴家宗室的力量太薄弱,親戚都被支到外地。第四,唐末藩鎮擁兵自重的餘波,在輿論上對趙匡胤沒有那麼大的壓力。

那麼,趙匡胤在歷史上,為什麼沒有留下罵名呢?首先,是他奪取了後周天下後,並沒有難為柴宗訓這對孤兒寡母,對他們還算厚道。其次,這也是當時的環境所致,五代十國平均不到十一年便改朝換代。最後,宋太祖繼位後大有作為,歷來被人稱讚。

但即使有這些因素存在,也抹殺不了“黃袍加身”是早有預謀的“篡位”。只是趙匡胤及後世的宋朝皇帝,認為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取得天下,很不光彩,所以才多方掩飾,編出趙匡胤是眾望所歸,逼不得已才做了皇帝。

參考史料:《宋史》。


飛熊說歷史


這個其實你怎麼看都行的,本身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時候說,“當時你們為了你們的榮華富貴,把我推上皇帝的位子。。。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嘲笑的語氣,“什麼叫你們為了你們的榮華富貴,把我推上皇位?

但是事實呢?這種可能性非常之大。

看看後來清末的某人,他的弟弟和嫡系將領你們,也是想學趙匡胤黃袍加身,推舉他做皇帝,於是聯合起來在門外請命,但是他跟他的謀士趙烈文推演了一天,認為必定失敗,最後寫了一副對聯給大家,表明自己的心跡,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他不可能自導自演這一齣戲吧?然後又拒絕了?不大可能。

同樣的,趙匡胤根本就不需要自導自演,他的兄弟們也會想到黃袍加身的。

因為在他們之前,就有人這樣做了,那個人就是郭威,他只是複製了郭威的成功而已,只是大家只聽過趙匡胤的黃袍加身。

他的兄弟們為什麼擁立他做皇帝?

很簡單,如果趙匡胤是武將,他的兄弟們只是他手下的小將領而已,如果趙匡胤是皇帝呢?那這些人就是封侯拜相了,這種誘惑,沒有誰可以抵擋的。

這種做法在安祿山之後,比比皆是,安祿山造反後,是怎麼說的?“你們不是跟我說,造反一定能成功的嗎?現在怎麼樣了?”

當你把一個軍隊軍閥化以後,這支軍隊成了你的私人軍隊,將領都是你的嫡系,很容易就讓人有唯我獨尊的感覺,很容易就有了不臣之心,手底下人天天跟你說,老大,我們造反吧!放心,一定能成功的,我們都跟著你幹。

面對這種誘惑,這種鼓勵,很少人能把持得住的,

所以說,趙匡胤並不一定需要自己去自導自演,他的兄弟們也會慫恿他稱帝了,


中國通史視頻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託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這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趙匡胤統軍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開始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降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建立了趙宋王朝。

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五代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北宋建立伊始,後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踞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起兵反抗,於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擊敗李筠和李重進。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這樣,北宋在原後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介子説


顯然是自編自演的:

1、假報軍情。

顯然一開始就是個陰謀,劇本是早就編好的。

2、黃袍加身。

這套路也是趙匡胤自創的,因為,趙匡胤曾經親手給後周太祖郭威加身過黃袍,整個編劇和主要配角都是趙匡胤,因為編劇捧哏很成功而被後周重用。

3、燭影斧聲。

兩兄弟因為陳橋病變黃袍加身的功勞及帝位的傳承有了爭論,弟弟認為哥哥的黃袍加身是自己一手促成的,皇位應該有自己的份,哥哥認為自己是發明人有著作權,你只是個配角演員而已,結果,弟弟怒了來了個兄弟相殘動斧頭。


用戶1789621402868715


黃袍加身真的是趙匡胤自編自演的一齣戲嗎?黃袍加身可以肯定是趙匡胤自編自演的一齣戲。


首先我們來了解黃袍加身是怎麼一回事,周世宗柴榮駕崩後,傳位於7歲的兒子周恭帝柴宗訓,當時身為後周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帶兵出征,在行至陳橋驛時,被部下將領黃袍加身,史稱“陳橋兵變”。

那麼史書上記載黃袍加身時趙匡胤是極其無奈,勉為其難的披上了黃袍,在沒得選擇下才有了陳橋兵變事件。那麼為什麼還說趙匡胤是自編自導的呢,因為這個事件疑點太多,我們來分析一下。

出兵理由

當時趙匡胤帶兵出征的原因是契丹和北漢入侵後周,這是宋朝史料記載的,這裡就很有疑點,因為趙匡胤帶兵出征才走了40裡地就開始折返跑了,根本沒有抵達戰場,那麼入侵的敵人後來幹嘛去了。而相對應同時契丹史料沒有關於這次入侵的記載,並且當時契丹國內有王子作亂,自顧不暇,所以這次出兵應該是虛報軍情,趙匡胤故意調兵外出。

流言蜚語

在趙匡胤陳橋兵變前,京城內已經流言滿天飛,而偏偏只有宮裡不知道,這句話叫做“出師之日,策點檢為天子”,這意思已經明顯得不能再明顯了,就是兵變之前已經有輿論在造勢了,就算不是造勢,那肯定是已經有了這個佈局,這就很值得懷疑了。

黃袍詔書

兵變過程中,趙匡胤是醉酒狀態,這一招也挺絕,為自己的不知情埋下了伏筆,但身為一位身經百戰的大將,在帶兵出征途中醉酒本身也不大正常,加上黃袍這等違禁物品都隨軍攜帶,要知道在當時私藏黃袍可是滅門的罪,誰敢在趙匡胤不知情的情況下,帶著這東西,而第二天的繼位大典,陶谷很合事宜的變出繼位詔書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總結:鑑於陳橋兵變的疑點重重,不難得出趙匡胤被黃袍加身明顯是經過策劃,自編自演的,雖然之後對史料進行了處理,但歷史的真相還是無法完全抹除的。


臨石觀海


絕對不是,趙匡胤從頭到尾都不知情。當時遼朝雖然正在內亂,但再亂也要派兵南下,等趙匡胤完成換代了,他們又覺得沒意思,自己撤了。

趙匡胤要稱帝需要詔書,陶谷當時就拿了一份詔書出來,這絕對不是趙匡胤安排好的,是陶谷變魔術變出來的。

回答完畢。


代牧益州閻文平


首先,開宗明義,黃袍加身的原創不屬於趙匡胤,但這一次的黃袍加身確實是趙匡胤導演的,他完整抄襲了一遍郭威黃袍加身的過程。

第一次黃袍加身

時間:公元950-951年之交。地點:澶州(後來澶淵之盟發生地)。

郭威帶兵攻入首都開封,掌握後漢大權,這時候契丹很體貼的在寒冬臘月不適合南下的時節南下侵略後漢。郭威當仁不讓的領兵北上禦敵。士兵走到澶州不走了,吵著吾等無主,必須要立郭威為皇帝。軍中倉促無皇帝的龍袍,於是扯了一塊黃布披在郭威的身上。郭威就這樣成為了皇帝。

發現沒有,這個電影的原創是人家郭威。巧合的是,當時23歲的趙匡胤正好是郭威軍中的大頭兵一枚,親自見證了整個劇情。

陳橋兵變趙匡胤絕對蓄謀已久

其實趙匡胤的好大哥兼上級領導郭榮英年早逝之前,為防止大權旁落,是做了很多權力制衡的安排的。先是把威望足夠,戰功卓著的老將如李重進、張永德外放。提拔年輕,威望不夠的趙匡胤等補位。又把禁軍一分為二,殿前司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韓通互相牽制。而後來的歷史證明韓通是後周的大忠臣,趙匡胤可不是。

至於國家大政委託給三個文人宰相。郭榮想著這樣應該萬無一失了。宰相有權但無兵,而且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兩部分禁軍的領頭人都是自己一起扛過槍的兄弟。而且實力均衡,相互制衡。郭榮看到想到這個萬無一失的佈局,安心的閉上了眼睛。

然而郭榮可想不到他剛走沒多久,殿前司的主要將領就換成了趙匡胤的親信。著名的“義社十兄弟”在此紛紛出任要職。後來的石守信,王審琪在陳橋兵變中充作內應。讓趙匡胤兵不血刃拿下開封。

事實證明趙匡胤在郭榮一死就開始謀劃。於是公元960年,郭榮屍骨未寒,聽話的契丹又一次不按常理的大年初一南下侵略後周。

那幫文人宰相顯然不能自己上戰場,這種粗活還是要趙匡胤這樣的粗人來幹。但趙匡胤偏偏推辭了,理由是契丹勢大,自己的直屬兵力抵擋不住。宰相們一看那就給你增加兵力,打贏了大家好回家過年。

拿到全部兵權的趙匡胤終於帶兵北上了,然而剛走到開封郊區陳橋驛這個地方,趙匡胤當然就喝得人事不省。士兵照例像十年以前一樣找一塊黃布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

唯一的不同是郭威至少裝模作樣的走了幾百裡到澶州,趙匡胤可是剛剛踏出開封城。然後馬上帥兵回京。城裡的內應石守信他們打開了城門。

所以,趙匡胤不是處心積慮,您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