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羅振宇說,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巨大的認識誤區—談“關係”就是腹黑,耍心機。

“關係是個中性詞,有人的地方就有關係。”

熊太行在《掌控關係》中從認識自我開始,討論了人在家庭職場和社會中的不同關係模式,其中的親密關係備受關注。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01我們帶著期待而來,往往失望透頂

熱戀中的雙方,在對方眼裡無論怎樣都是美的對的好的,這在心理學上被成為“暈輪效應”。

但是不久,關係就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有個讀者說:“我與一個幻覺結婚,藥效退了之後,我覺得他糟透了。”

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裡寫道: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他解釋道:

期望就是通過地獄之路,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我的妻子並不會讀心術,事實上她也不可能滿足我情緒上的無度探索。”

“他沒有滿足我,這讓我很失望,其實滿足我並不是他的責任。”

很多學習了親密關係法則的讀者如是反思。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我們都必須明白一件事:

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

學會放手和接納之後,你一定會明白,你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在於你的心中。

一段關係的目的不是機遇和接受彼此的愛,而是幫助你瞭解:

你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

三浦紫苑在《強風吹佛》寫道:

家人之間,最好不要對彼此有太多的期待,就算關心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克里斯多福·孟說:“多年之前我看過一個公式,後來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反覆驗證,那就是期待就是憤怒的前身。”

換句話說,期望終會轉變成憤恨。

讓你感到失望的對方沒有錯,錯在殺死愛情的期待。

畢竟,絕對的愛是無條件的。

02不認錯的人,竟然得不到愛?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親密關係中最大的挑戰便是,我們面對爭吵的態度。

誠然,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都伴隨著傷痛。

就是這種傷痛,導致我們把手指伸向對方,引發爭吵和指責。

無一例外的是,如果我們縱容自己發怒,就會讓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家中的事務錯綜複雜,聽起來更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說: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的90%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這就是費斯汀格法則。

率先認錯的那個人,總是更有包容心,更愛對方,更能夠得到啟發。

死不認錯的那個人,沉浸在受傷情緒中不能自拔,當一個人拒絕認錯的時候,也不再看見這些事物所能帶來的智慧,也無法看清正在發生的事物。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認錯這事古就有之。

周成王為了自我規誡,創作了一首詩歌《周頌·小毖》,收入了《詩經》。

漢武帝則是下達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

這兩個鄭重認錯的人,都是中國古代強大了不起的皇帝。

認錯,才能從過去的教訓中汲取經驗,才能對當下的情景理智分析,而不是沉浸在我沒有錯,你不該指責我的情緒當中。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03婆媳關係,不是親密關係的敵人

每一個婆媳關係不好的家庭,都有一個愚孝或者媽寶的男人。

李丙準認為:

男人真正的孝順,就是與母親劃清界限。

所謂劃清界限,並不是脫離母子關係,而是要把兒子和媳婦看為一個整體,而不是把兒媳看為假想敵。

一個真正的男人應該保護自己的妻兒,而不是還在母親的庇佑之下。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熊太行在《掌控關係》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家庭排位影響家庭和諧。

如果是先妻子後父母這樣的排序,是小兩口結盟,和老兩口博弈。

但如果排序變成了父母在妻子前面,那就是一家三口欺負一個外來人的格局。這特別不穩定,一定會有大的衝突。

一旦婆媳衝突造成了夫妻離異,真正憤怒的其實是婆婆。

搞清楚了不穩定因素,就能理解一個有所作為的男人,拎得清其中的關係,自然能夠讓母親退回到自己的家的位置,而不是在自己的小家指指點點。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04好的親密關係,離不開好的溝通

《親密關係》和《掌控關係》都給出了關於組建和諧家庭的建議:

第一,鼓勵支持很重要。一個和諧的家庭一定充滿的愛的讚賞。

第二,表達感激不能忽略。肯定對方的付出,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到,被肯定。

第三,參與互動。不論是結伴參與聚會,還是在茶餘飯後一起陪伴家人,都是互動的一種。

第四,公平承諾。注重家務的分擔,以及言出必行,給對方更多的安全感。

第五,小家獨立。一個能夠不受上一代人打擾的家庭一定在經濟和精神上都要保持獨立。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同時,在雙方溝通過程中,要耐心聽不要打斷,同時給予積極回應;

通過時不時要求對方解釋自己說的話,來確保理解沒有誤會;

在交談過程中,只有控制負面情緒,才能保證是理性的交流;

不翻舊賬,就事論事,精確表述,同時描述但不論斷。

只有良好的溝通才是建立美滿家庭的基礎,一個有愛的家庭中一定常常充滿這樣的場景:那個滿眼是你的人,滿眼是愛的,和你輕聲細語。

“不要和總與伴侶吵架的人做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