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山東來的博士,在仙桃張溝攻關黃鱔全人工繁育……

“科技的力量就是為了普通老百姓的受惠!”11月22日,張溝鎮忠鱔基地,看著溫棚裡的鱔魚,九三學社社員、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忠博士滿臉笑容。5個月前,他開展的“黃鱔規模化全人工繁育”項目,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帶領的專家團隊現場驗收。

這個山東來的博士,在仙桃張溝攻關黃鱔全人工繁育……

過去,人們多認為“黃鱔規模化人工繁殖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李忠博士打破了“鐵律”。這一項目的現場驗收,標誌著我國18種量產淡水繁育魚類的人工繁殖工作全部完成,為量產魚類魚苗規模化繁育工作畫上了圓滿句點。

這個山東來的博士,在仙桃張溝攻關黃鱔全人工繁育……

歷時兩年,培育出改變產業的一條苗

“當時大家都在做仿生態養殖,但我注意到裡面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點。”2013年,剛完成“長豐鯽”新品種選育主體研究的李忠,將自己的目光放到了黃鱔養殖上,李忠說:“當時我連黃鱔都不認識,只是看到朋友在做,出於科研人員的好奇心,想挑戰一下。”

這個山東來的博士,在仙桃張溝攻關黃鱔全人工繁育……

左一為李忠

說幹就幹,李忠開始進行黃鱔本體調研,瞭解其生物學性能和發育週期規律。但由於沒有經費,他只能每天從菜市場的垃圾堆裡,撿當天宰殺後廢棄的黃鱔內臟進行研究,觀察它在不同時間的發育狀況,總結髮育規律。

2014年,完成本體調研的李忠開始著手進行人工產卵實驗。他說:“當時我每天上街買三斤黃鱔,100塊,把所有出差補助都貼在上面了。”

當年6月底,黃鱔產卵率達到百分之五十,八月初,產卵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等到九月底,產卵率達百分之九十,李忠說:“一般來說產卵率到百分之八十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研究了,但我們還是希望更穩妥一點。”

“老李,出苗了,出苗了!”2015年7月23日晚,正在睡覺的李忠被學生叫醒,聽到這個消息後,他一個激靈,從床上翻了下來,襪子都來不及穿就直奔實驗室。看著一條細如銀針的鱔苗在盆裡遊動,李忠激動地說:“這是改變產業發展格局的一個苗。”

這個山東來的博士,在仙桃張溝攻關黃鱔全人工繁育……

做受精實驗的那段時間,從春到秋整整四個月,李忠每天睡覺不超過三個小時。出苗後,整整兩天兩夜,他不眠不休泡在實驗室,實驗的成功讓他忘卻了身體的疲憊。等到10月份研究結束後,緊繃的精神稍一鬆懈,李忠就病倒了,躺了兩個多月才能下地走路。

產業示範,他一路走得跌跌撞撞

技術研發完成了,能否適應市場?產業是塊試金石,但誰想,這一試就是跌跌撞撞的4年。

2016年,李忠開始了艱難的產業示範。由於沒有科研經費的支持,繁殖設施的設計、試製、修改都由他自己一點一滴拼湊出來。他的第一次實驗在幾名農民兄弟家的屋棚展開了。

這個山東來的博士,在仙桃張溝攻關黃鱔全人工繁育……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6年一場大暴雨,將李忠在荊州的試驗場全部淹沒,顆粒無收。但他沒有放棄,重新在農戶兄弟的屋棚內進行實驗,終於在安徽滁州和湖北潛江獲得了小小的成功。

多年的心血終於有了收穫,李忠被巨大的喜悅衝昏了頭腦,2017年他盲目擴大了苗種生產規模,這個衝動的行為,卻將他推向了最低谷。

2017年,躊躇滿志的李忠在長江流域找了5個兄弟開設了示範場驗證技術,但沒想到,6月中旬集中爆發的病毒,讓他們在一週之內損失了500多萬種苗。

突如其來的病害,讓本就不看好李忠的圍觀者更加確信——黃鱔規模化人工養殖是不可能的,一時間質疑聲、風涼話接踵而至。面對質疑,李忠只能嚥下苦水,尋找解決辦法。

他痛定思痛,調集了每個示範場的繁殖記錄,檢查了上千條記錄和數據,逐一對比分析,最終找到了防範參數。隨後通過2018年的測試,證明了該參數的正確性。

事後,李忠總結道:“我當時太心急了,試驗場設備簡陋,不能控制溫度,抵禦不了梅雨季節驟變的天氣,這對於育苗工作來說是毀滅性的。”

牽手張溝,開啟黃鱔之都新篇章

就在李忠陷入人生低谷之時,張溝鎮政府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作為中國黃鱔之都,張溝養殖戶只能從荊州、天門等地購買黃鱔種苗,由於價格高、存活率低,導致收益不穩定。如果突破了人工育種卡口,就能補齊產業鏈上的關鍵短板。

這個山東來的博士,在仙桃張溝攻關黃鱔全人工繁育……

2017年7月,張溝鎮副鎮長盧華偉偶然得知李忠的事兒,立即與該鎮人大主席李軍紅、黃鱔養殖合作社負責人陳振華一同前往荊州實地考察。隨後,該鎮相關負責人三次拜訪,並向李忠承諾,“要資金給資金,要土地給土地。”

被打動的李忠,在2018年3月來到張溝。短短一個半月,一個投資120萬元、佔地5畝的黃鱔繁育基地就建成了。

但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是,原本已經輕車熟路的繁殖工作,卻又一次碰了壁,第一次繁育出的十多萬尾苗種在一週內全部死亡。

張溝鎮先後為基地添置過濾設備、專用消毒溫棚、接通自來水,終於讓黃鱔規模化人工繁殖研究走上了正軌。

很快,李忠得到了業界認可,2018年長江水產研究所支持科研經費60萬元,2019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支持科研經費30萬元,隨著研究經費與人員的逐漸充足,各項研究越來越順風順水。

這個山東來的博士,在仙桃張溝攻關黃鱔全人工繁育……

截至目前,由李忠提供技術支持的6家合作社累計出苗超過100萬尾,幼苗培育成活率95%以上。僅位於張溝的忠善黃鱔工廠化繁育基地就有網箱6000餘口,其中全人工孵化幼苗80餘萬尾,預計產值500餘萬元。

 “科技不是人們想的那樣神秘和遙不可及的,我的這些技術就是為老百姓的網箱和餐桌服務的。”李忠期待,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探索和完善黃鱔新品種的選育、疾病防控、品質管控等各項技術,同時建立30個年產超過千萬元的合作社,其中在張溝鎮大力建設黃鱔繁育基地,通過技術帶動老百姓就業致富。

(文、圖/記者 陳亞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