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觀音山》,豆瓣五星評論卻少的可憐,為何?

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觀音山》,豆瓣五星評論卻少的可憐,為何?


《觀音山》在我印象中是一部十分走心的電影,並且過程也是十分沉重,這種“沉重”似乎和《唐山大地震》的淚點略有不同,它(《觀音山》)從一開始到結尾彷彿讓你沒有任何機會去宣洩自我的情愫,從始至終,這中“沉重”情節讓人無比絕望。

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觀音山》,豆瓣五星評論卻少的可憐,為何?

我們都清楚中國沒有自成一體的“成熟藝術路線”,所有拍藝術電影如果不願成為“純粹的藝術獻身者”,就只好一方面假裝笑臉去國外電影節走紅毯混臉熟,另一方面則是變著花樣去迎合國內觀眾的“胃口”,然而無論是哪個方面,總將成就“勝利”和“失敗”的冰火二重天,自然《觀音山》也不會例外。

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觀音山》,豆瓣五星評論卻少的可憐,為何?

然而,當我看完《觀音山》這部電影的時候,電影裡那種氛圍也逐漸消散了。一切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似的,剩下的只是一對青年人對於散漫的情懷,一個青年女人對於生死命運的反思,在這個充滿“藝術氣息”拍攝下逐漸走向了末端,這也許也不得不說是,這部電影的“敗筆之處”。因為一開始的緊張氛圍情節脈絡,卻到最後末端失去了應該有的定論和承託。

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觀音山》,豆瓣五星評論卻少的可憐,為何?

我大致總結了兩個因素:

1.一群常年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青年人,都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學


影片中,範爺飾演的南風一角長期待在酒吧做駐唱歌女,而陳柏霖飾演的丁波整天做著無證營運的“摩的生意”,他倆共同的朋友“肥皂”卻是像是個小跟班。他們三個青年人其實心裡都有各自的算盤,影片裡展現的除了生活的不易,更多的還是與父母一輩相處的矛盾激化。這個因素並未與此前範爺出演的“禁映”《蘋果》,《紅顏》甚至個人處女作《今年夏天》更有說服力,仍是青春的暴躁、憂傷、不知如何是好。

範爺配合導演李玉的劇本,在片中將底下層女孩最撒潑的一面彰顯得淋淋盡致,勁道最足的性格簡直堪稱“炸裂演技”。記得,影片中當時有這樣一個鏡頭,當時她滿臉是血地嚇傻一眾男女混混的段落,把範爺的演技境界帶到一個國中女演員罕有的新巔峰,她完全融入到這個角色,這個角色也因為範爺的炸裂演技被徹底“演活了”。(這段精彩的戲還是各位自己看,自己做驚訝的體會吧。)她東京影后桂冠的質料,雖不是純清爐火造出來,但極老實而紮實。


2.影片中,張艾嘉飾演的常月琴,各種喪失,先是喪失親人,隨後是喪失職業,“以前她十分幸福,什麼都有……一下子彷彿喪失了所有的一切”

她(高月琴)因為要將房子租讓,與三個青年人由相遇到交鋒再到融合。除了張艾嘉的紮實演員底子,她這個角色的故事似乎完全少了特別出彩的靈魂之處,甚至不願扔掉車禍中車子的橋段,也與《功夫夢》意外撞“車”。(電影上映的版本與原先的確定版本出處實在太多,張艾嘉的角色本來在電影開頭就要出現,她在京劇團的位置被另一個演員頂替,她在劇團大鬧一番,這樣才有之後兩個年輕人初見她時的沮喪。這一段國內上映時被刪掉了,否則這個角色將更飽滿,更完整。)


最後要講的是幾個青年人一同遊玩的觀音山上有一座被譭棄的小廟的畫面,這裡也許才是整個影片的點睛之筆。 據當時影片的宣傳人員說,這電影中,因政策緣故,這極重要的元素卻不能對觀眾做絲毫佈告。片中,一個和尚來修葺廟身,重塑佛像,甚至將他師父的肉身佛也供在其中。常月琴與年輕人們也加入進去,彷彿是要修補自己的生命。

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觀音山》,豆瓣五星評論卻少的可憐,為何?

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觀音山》,豆瓣五星評論卻少的可憐,為何?


這個和尚對常月琴說,師父還活著,他每日都與師父說話。常月琴得到一絲寬慰,她彷彿也還可以與死去的親人對話,但她的執念卻是“在一起”,這令她不願在流連人世。年輕人無法理解這行徑,在飛馳的火車貨運車廂上面悵然若失——真是未知生,焉知死。

導演李玉終於真正觸到審問生死這般終極的問題,這在國中電影,特別在是現下這喪失人味的影壇中,寶貴極了。但李玉沒有足夠的力量把握它。所以這種終極問題的提出,導致電影行至末尾,氣脈被割裂。如我剛才所提,末尾流於探討的虛空。只好靠完全手持的生猛攝影風格來造可觀的氛圍——常常晃動過度,曝光過度、甚或粗心而故意的虛焦。


李玉的心氣與內心的反照使《觀音山》得以脫離其他文藝片如煤氣洩漏一般的無力與死氣沉沉。第五代一直在做摧毀心靈的努力,處處彌散絕望的氣息;第六代企圖在青春中重建一種心靈的神氣,卻常常是靡費的。那種由心底誕生的、堅不可摧的生存的力量,從生與死的探討中是極可能得出的。我在《觀音山》中是真誠地嗅到了這一點力量。

只是現在不少導演,非要自己跑出來說。電影裡,借人物之口;電影外,學了吆喝一套,這個我是真的不喜歡。因為露骨的東西,中國最不缺。至於露心,那才真叫一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