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得名——牟平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

牟平地图

【地名由来】

"牟平"以在"牟山之阳,其地坦夷"得名。而此含义应为汉时县治设于现福山境之东牟县,今之牟平一度归属其内。直到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析文登县于东牟故城(即今牟平城),置牟平县。由此说明,今牟平名当为时现福山区牟平迁此之沿袭。

《元和志》卷11牟平县:"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坦,故曰牟平。"

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

《元和郡县志》卷11

牟山即今之磁山,位于山东烟台开发区古现办事处境内,因为它当年是中国古代牟子国属地中的一座高山峰,因国名而名之山名。

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

磁山(牟山)

磁山位于烟台市西北约19公里处,地处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面积为27.6平方公里,高程528.9米。其山体由花岗石、变质岩、石英岩、板岩等组成。山基表面部分为风化残积物形成的棕壌性土类。基本地貌特征为:“三峰纵列中峰雄,七壑八岭分西东。巉岩裸露多断崖,余脉南伸岫岭重。”因传说天上陨星降落此地而成山,陨星含磁铁,磁铁落地成山,故有名磁山。

磁山分为南峰(又名虎头峰)、中峰(又名蟠桃峰)、北峰(又名石榴峰)三峰,其中中峰最高。南峰人文资源比较丰富,中峰自然风光最为峭丽,北峰则多逶迤平坦的岭脊。

牟平区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因处牟山之阳平川地而得名,北濒黄海,南临乳山市,东接威海市,西临烟台市莱山区,西南与烟台市栖霞市、海阳市接壤。

牟平区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因处牟山之阳平川地而得名,北濒黄海,南临乳山市,东接威海市,西临烟台市莱山区,西南与烟台市栖霞市、海阳市接壤。

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

养马岛

牟平区辖5个街道、7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共有555个行政村(居)。全区总人口45.1万人,总面积1511平方公里,海岸线65公里。牟平区主要景点有:昆嵛山、烟霞洞、养马岛、杨子荣纪念馆、胶东抗战第一枪纪念馆。

【历史沿革】

汉初(公元前206年),于今县境设东牟县,隶属青州东莱郡。

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

东牟地图

王莽代汉建立新朝,自天凤元年(公元14年)起,大举更易郡县名称。东牟县改名弘德县。

三国时魏仍设东牟县,隶属青州东莱郡。

隋统一后,今牟平县地仍属文登县,惟文登县改隶莱州,后又更为隶东莱郡。

唐初,今牟平县地仍属文登县。

五代至宋,均沿设牟平县及登州。

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

登州地图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宁海军为宁海州,治所仍在牟平县,辖牟平、文登二县,隶属山东东路。

元沿设宁海州,仍治于牟平县,辖牟平、文登二县。初隶于益都路,继隶于淄莱路,至元九年(1279年)直隶于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牟平县省人宁海州,仅辖文登县,州治不变,但改隶莱州府。洪武九年复登州府,宁海州隶。莱州、登州初属山东行中书省,继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清时(1644-1911年),沿袭明建置。

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

清牟平古城图

民国二年(1913年),改宁海州为宁海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浙江省宁海县重名,改牟平县。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属东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区。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四年(1938一1945年),先后属鲁东道、登州道。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牟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分为牟平、牟东二县;次年6月,二县又合并为牟平县,属胶东区行政公署东海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0-),1950年5月,牟平县属山东省文登专区,1956年3月,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1月,牟平县撤销,并入烟台市。次年11月,恢复牟平县,属烟台地区。1983年11月,烟台地区改市,牟平县属烟台市。

【寻欢文史】

《元和郡县图志》为唐李吉甫撰,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全书创作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故名。

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 常简称为《元和志》。《元和郡县图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

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到:"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当时正处于藩镇割据的局面。按唐代政区来说,起初基本上实行的是州、县二级制。贞观年间分全国为10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齐鲁地名探究——牟山之阳,其地坦夷

《元和郡县图志》

到开元年间,又析关内道置京畿道,析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南三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和黔中道,这样就成了15道。但道只是监察区,并不构成一级政区。州的长官仍然听命于中央。而在安史之乱以后,一些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实际上形成州县以上的一级政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即以贞观十道为基础。

唐中叶以后,陇右道被吐蕃占去,但为了表示有志于"收复故土",仍列于最后。又按照当时的情况,分为47个节镇,将所属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依次作了叙述。每镇篇首有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但到南宋以后图已亡佚,书名也就略称为《元和郡县志》了。

作者在原序中所说:"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编写《元和郡县图志》的目的正是为皇帝便于周览全国形势,以达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

历史价值

《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在编写体例方面,对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元、明、清各代的《一统志》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人们盛赞《元和郡县图志》开我国总地志的先河。

整体评述

《元和郡县图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元和郡县图志》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一部讲述全国范围的地理总志,首先对政区沿革地理方面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在每一州县下往往上溯到三代或《禹贡》所记载,下迄唐朝的沿革。其中特别是关于南北朝政区变迁的记载尤其可贵。记述南北朝时期的正史,除《宋书》、《南齐书》、《魏书》外,其他各史皆无地理志;《隋书·地理志》虽称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志,但隋以前的四个朝代较为简略;《水经注》虽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名著,但它毕竟是以记述水道为主,因而《元和郡县图志》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至关重要。《元和郡县图志》中在每一县下都简叙沿革及县治迁徙、著名古迹等,还作了一些必要的考证。如京兆府万年、长安、咸阳三县均有名叫细柳营的地方。

《元和郡县图志》在"万年"县下注明:"细柳营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云周亚夫屯军处。今按亚夫所屯,在咸阳县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又在"长安"县下载:"细柳原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柳,非亚夫屯军之所"。在"长安"县下还有关于秦阿房宫、汉长乐宫、汉未央宫及秦始皇陵等遗址的记载。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政区变化,考证一些名胜古迹遗址,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某些弄不清楚的问题,书中也并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抱着存疑的态度。如《元和郡县图志》卷2京兆府兴平县(今陕西兴平县)对马嵬故城的记载,就说:"马嵬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也。"又如,卷9申州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市)对平靖关城的记载,只是说:"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立。"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自然地理

资料有极其丰富的自然地理记录。在每县下记载着附近山脉的走向、水道的经流、湖泊的分布等等。在这方面自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以来,历代正史地理志中大部分都有记述,但内容过于简略。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比较详备,可是自北魏至隋唐数百年中没有记载这方面的书籍保存下来。因此,《元和郡县图志》中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资料也非常可贵。

全书记载到的水道有550余条,湖泽陂池130多处。不仅记载了人所共知的大川大泽,也记载了一些小的河流和陂泽。如卷11密州高密县(今山东高密县)的夷安泽,"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苇"。又如卷18定州望都县(今河北望都县)的阳城淀,"周回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另外还有对各种地形特征的描述。如卷1京兆府万年、长安、三原等县均有关于西北黄土高原上所谓"原"的记载,如毕原、白鹿原、细柳原、孟侯原、丰原、天齐原等。

卷4灵州鸣沙县(今宁夏中宁县东北)有关于沙漠的记载,说"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号鸣沙"。卷30辰州卢溪县(今湖南沪溪县西南)又有对于喀斯特地形的记载,说"溪山高可万仞,山中有盘瓠石窟,可容数万人"。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研究历史上水道、湖泊的变迁,各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经济地理

每个府、州之后有"贡赋"一项,可以说是《元和郡县图志》一书所首创。贡品多数都是当地的土特产,包括著名的手工业产品及矿产、药材等;赋为绵、绢等物。如卷1京兆府下记载:"开元贡:葵草席、地骨白皮、酸枣仁;赋:绵、绢。"

在县下又有对于当地水利设施、工矿业及其他经济资料的记载。如卷1京兆府醴泉县(今陕西礼泉县)有关于郑、白渠灌溉情况的记载;卷16相州邺县(今河北临漳县)有西门豹及史起引漳水灌田的记载;卷11密州辅唐县(今山东安丘县)有语水堰灌田的记载,并说"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卷3原州平高县(今宁夏固原县)有西北地区监牧场地、马匹数字的记载;卷4盐州有关于盐池的记载;卷3延州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东北)和卷40肃州玉门县(今甘肃玉门市北)都有关于石油矿的记载;卷14蔚州飞狐县(今河北涞源县)有三河冶官营铸钱工业的记载,并描述了作者亲自主持恢复铜冶置炉铸钱的经过。

至于一般铜矿、银矿、铁矿的记载就更多了。《元和郡县图志》对各地户口记载的一大特色是兼记不同时代的户口数。地理志对户口的记载始于《汉书·地理志》,但《汉志》对西汉一代的户口,只记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数字;《元和郡县图志》既记载开元年间的户数,也记载元和时的户数,为我们研究安史之乱前后各地户口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佐证。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