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煤礦趕大集,冬天革家嘎哈啊就琢磨吃唄,買不買也去湊湊熱鬧


北風一刮,趕緊老實兒革家一趴;太陽出來,麻溜兒出去找曬……在東北,只要不颳風,冬天還是挺可愛,尤其接近中午,那大暖陽明晃晃的,像一個巨大的浴霸,曬得腦瓜頂鼓熱鼓熱嘚,這天兒,就得去逛大集啊,有合適的買點兒,沒有拉倒,權當溜達了。

這些樓房都是棚戶區改造的安置房,面積不太大,40--70平左右,因為住的都是原來的老鄰居,所以除了把大傢伙摞起來外,生活模式還是沿襲了以往的:串門,互相端好吃的送,結伴遛彎,結伴洗澡啥的,電話都省了,一般在空地一嗓子嗷嘮兩聲,目標就會在幾十秒後在你身邊聚攏……

男人們相對內斂,不太互相嗷嘮集結,他們有自己的方式:撂下飯碗自發地區樓角能曬太陽的地方報到,兜裡揣盒好煙發一發,懷裡揣著保溫杯,泡不泡枸杞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葉乎,從最初的茉莉花茶,如今也迭代出了紅茶、龍井、普洱等新寵,有的其實喝不慣,純屬為了炫耀。


咱們開始正式逛吧,首先在大集的入口處會有兩到四家賣菸葉子的小攤,有旱菸也有菸絲,完了配套的菸袋鍋和捲菸紙、打火機都有,還賣一些看不懂的雪茄,也算旱菸周邊吧,喜歡的就蹲那挨個嚐嚐,聞不了煙味兒的則快步通過。

這位朝鮮族大娘已經賣了很多年小豆腐和乾菜了,她的小豆腐很少漲價,幾塊錢一份,手藝相當了得。另外,她曬的幹豆角、蘿蔔乾、雪裡蕻鹹菜也整得比別人家乾淨,我每次去都買點兒。

不是不會寫,而是這麼寫簡體版的受眾更廣……朝鮮族骨子裡就愛乾淨,我們家那邊的朝族人家,就算家徒四壁,那四壁也給你擦得鋥亮,就算泥土地,也能給你夯平,打掃地光可鑑人,所以我愛買朝族人做的吃食。

東北特色粘貨:江米粘豆包、大黃米粘豆包、白的黏耗子、黃的黏耗子,黏耗子是滿族特色美食,就是外頭裹了蘇子葉蒸出來的XS版粘豆包,別小看一片蘇子葉,它獨特的清香威力著實不容小覷,可以讓整個口腔裡都盈香,半晌不退去。

瞅著跟漂白的馬糞蛋似的,就是黏耗子本尊了,這東西沒吃過的一定嫌棄它不夠美觀大方,但凡被其味道征服過的靈魂,一定過而不錯,堅決要買幾個嚐嚐,每一家的口感都不太一樣,有的偏甜,有的賊黏,找到一個最佳口感也是吃貨探索的樂趣所在。


現在讓農家樂給整出病了,啥好東西都叫“笨”的,有小笨雞、笨雞蛋、笨豬肉,賣個小燒也叫笨酒了,笨做小燒,意思就是用笨糧食,傳統工藝,不怕費工夫,工匠精神的傳承產物。但你一看那價格,又感覺不太像“笨”的,太便宜。

這種大集上人們的衣服以黑灰藍為主,冷不丁出來個花花綠綠的水果還挺打眼兒,現如今一年四季都能買著草莓,雖然體型越來越大,但味道卻連野草莓的一半都趕不上。

東北特色雜糧煎餅,經過老百姓的口味篩選後,依然保持頑強生命力的有兩種煎餅:苞米麵的,小米的……其它的諸如大米的、黃豆的、兩摻的都不如這兩樣經典。大集收攤前,老年人最多,因為這時候東西都便宜賣,爺爺奶奶專長之一就是撿漏兒……

每個湖南人心中都有一碗中意的粉;每個臺灣人心中都有一碗中意的牛肉麵;每個雞西人心中都有一箇中意的煎餅攤,趕上他們出集,一定要買一沓,擱家裡,沒事兒卷點兒大蔥香菜大醬的,可主食也可零食,東北人家離不開它。

這一個個白色凍得剛剛硬的是啥知道麼?不是縮小百倍的飛碟模型,而是東北人愛吃的黏貨的胚子,我們叫它:黏面子,和好的黏麵糰,回家直接緩開就可以包成粘豆包或黏餅子,只需自己動手整點兒小豆餡就行,黏餅子上鍋用油一烙,趁熱吃,能抻老長,想想都饞銀。


夏天人人防曬臉,冬天相反,揚著臉在陽光裡走走,感覺身上厚重的棉衣都被太陽曬鼓了,閉上眼睛,能看見紅色的光,身邊的嘈雜鄉音讓人有安全感,臉上的汗毛好像起了靜電,有點兒刺撓,抖摟抖摟手上的塑料袋子,嗯,滿載而歸,回家吃黏耗子去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