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之46:豬灣事件

越南戰爭之46:豬灣事件

青鋒出匣,見血方回。既然決定開幹,就得一杆子捅到底容不得半點遲疑。在這一點上,肯尼迪猶猶豫豫沒有絲毫決斷力,最終貽笑天下。

過門有點長,沒耐心的叉掉吧,呵呵。

---------------------------------

19世紀的古巴是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但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古巴與美國的的關係更近。1854年,南方州提議購買古巴以建立又一個蓄奴州,當然這建議被北方州否決了,否則也不會有什麼豬灣事件。

雖然沒買,但在美西戰爭之前的1890年代,美國已經成為古巴的絕對第一大客戶:古巴貨物出口9成都是賣到美國;進口方面,4成進口來自美國。

相比之下,古巴對西班牙的輸出,佔其出口額不足一成。所以,政治方面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但經濟方面,古巴與美國的關係用“緊密”二字尚不足以形容。

所以美國在古巴有N多的利益、資產。

19世紀下半葉古巴開始尋求獨立,發生了好幾次反抗運動。到1895年的時候,義軍從哥斯達黎加、聖多明各出發,試圖攻佔古巴推翻西班牙的殖民政府,但被西班牙人迅速擊潰,上山打游擊去了。

本來,還有一支人馬是要從佛羅里達出發,但被美國政府發現,逮住了。當時的美國畢竟是局外人,義軍所為搞不好會將自己拖入戰爭,是個正常人都不不願打仗。

為應付這游擊戰,西班牙在古巴的司令Valeriano Weyler使出了比較過分的一招:游擊隊是從平民中得到補給,那麼,逮不到游擊隊還逮不到平民?於是他將平民都搬到了軍營附近的類集中營裡。

這下美國人不幹了。

因為,美國人跟古巴人的關係不只是經濟上這麼簡單。想當初,自己是跟英國幹了好幾年才擺脫殖民地身份獲得獨立,將心比心,美國人自然也同情古巴的獨立運動,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而西班牙就是當年無惡不作的大英帝國。

現在西班牙使出的這一招,對美國人的情緒當然就是火上澆油。

下面是1897年1月,Judge雜誌上的漫畫,作者是Grant E. Hamilton。大意是美國人對被壓迫的古巴深表同情,但美國政府卻無動於衷。

越南戰爭之46:豬灣事件

題外話就是Judge居然活到了1947年,不知道麥金利這老大是怎麼當的。

局勢混亂當然就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意,於是美國政府一再敦促西班牙,要求儘快做出讓步恢復秩序。而且,光說是不行的,1898年1月,麥金利將北大西洋艦隊主力調往佛羅里達,給西班牙施加壓力。

緬因號戰列艦(ACR-1)更是厲害泊駐哈瓦那,理由當然就是“保護僑民跟美國資產”。這是7000噸的大傢伙,4門10寸主炮,而且是1895年才入役的新艦。

在哈瓦那駐了不到一個月,1898年2月15日晚,緬因號發生大爆炸。爆炸發生在船體前半部,摧毀三成船體,274人遇難89人倖存。

3月21日,海軍調查報告出爐,認為是受到水雷爆炸影響,艦內5噸火藥殉爆。那麼,究竟是誰放的這顆水雷?是誰?是誰?是誰?

事件之後的百餘年裡,各方人馬都對緬因號的爆炸進行了N次調查,至今仍然沒有定論。但在當時,兇手不用說肯定就是西班牙人啦,哈哈,這鍋西班牙摔不掉。

對美國人來說,緬因號事件就不單是火上澆油,是澆油之後又扔炸藥啊。

4月20日,國會通過一份聯合決議,支持古巴獨立。麥金利簽署之後,同日美國向西班牙發出最後通牒。21日,西班牙跟美國斷交。

這聯合決議有點意思,支持古巴獨立之外,還有個科羅拉多州議員泰勒的修正案(Teller Amendment),內容是不允許美國對古巴進行永久的軍事、行政管理,直白的說法就是不能吞併古巴。

這東西可以做兩種解讀,一方面,可以說是科羅拉多是產糖州,而古巴是產糖大區,泰勒為了保護自己州的利益,所以提此案;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為美國人避嫌,就是做好事幫你獨立,不要你的地免遭閒言。

俺的看法麼,兩者兼有,名利雙收吧,也許。

4月25日,國會宣佈從21日起,美西雙方已處於戰爭狀態。

這個時候,美國不論GDP還是工業產值,都已是世界第一強國,海軍力量雖然比不上英國,但對付西班牙還是很簡單的:4月宣戰8月停戰,4個月不到就幹掉了西班牙。西班牙割出關島、菲律賓、古巴以及波多黎各。

說了這麼多廢話,其實就是想說美國/古巴的歷史淵源非同一般。

後面還有點廢話,就是古巴怎麼走到卡斯特羅的時代。

越南戰爭之46:豬灣事件

1902年,民選總統帕爾馬(Tomás Estrada Palma)上臺,古巴宣佈獨立,同時借了一塊地給美國,直到現在-------關塔那摩基地。

之後的幾十年,古巴還算穩定。但跟美國的構成不一樣,古巴黑人、麥斯蒂索人(印第安/歐洲混血)比較多,白人相對比較少,而前兩者受到的歧視是蠻普遍的,種族之間關係比較緊張。

1933年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但之後自己沒上臺只呆在幕後掌握軍權。直到1944年,巴蒂斯塔的傀儡在選舉中意外落敗,於是他離開古巴遠走美國。

8年之後的1952年,巴蒂斯塔又回到古巴參加選舉。眼看自己的支持度不高當選無望,便又玩起了老花樣,趁著舊部還在便直接奪權取消了選舉。

在巴蒂斯塔的1950年代,古巴經濟其實不算壞,甚至算是可以:工人的工資水平在世界能排到第八位,農民收入與歐洲相當。總體算下來,跟意大利差不多。

但另一方面,長期失業率也接近兩成,戶平均收入只有6美元/周。而且,政府在醫療、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腐敗盛行黑幫當道,這是個不穩定因素。

題外話就是1950年代能夠月入25美刀,在俺看來是富貴人家了,70年代的兩口子不過幾十塊錢而已。

1958年,當時的IKE政府邀請專家對古巴局勢進行評估,結論是不容樂觀:革命在即。

果然卡斯特羅就上臺了,1959年2月。

上臺之後,卡斯特羅要求標準、殼牌跟埃索等公司改換門庭,向蘇聯進口石油。這些公司就比較難辦:用誰的油都一樣能賺錢,這是沒差別的。但用蘇聯的油,美國當然就不樂意,只能在美國市場跟古巴市場之間做選擇。

所以這些石油公司就不幹。

卡斯特羅當然有辦法:沒收。

美國應對的就是禁止進口古巴食糖。

卡斯特羅更有辦法,沒收了幾乎所有的美國資產,銀行糖廠礦山可口可樂等等這些動產不動產。

美國於是對古巴全面禁運,只允許出口藥品食物這類人道主義物資。這就是執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古巴禁運,時間是從1960年10月13開始。

然後古巴就沒收了所有的美國資產。

豬灣事件,到這裡才算是進入正題。

越南戰爭之46:豬灣事件

卡斯特羅上臺,自然就有很多人流亡海外,佛羅里達最近所以當然就是主要的目的地。而財產被沒收,美國人當然心懷不滿,1960年5月,CIA在邁阿密設立招募點,招募古巴流亡者前往危地馬拉訓練。這就是2506旅,約1400人,分四個步兵營及一個空降營。

這是IKE任內的事。

1960年11月中,肯尼迪勝選10天后,CIA老大杜勒斯跟負責豬灣事件的主管畢塞爾(Richard M. Bissell Jr.)跟這位候任總統會面,將計劃副本交給了他。根據畢塞爾的說法,肯尼迪的反應比較冷淡。

上任之後的1961年3月初,肯尼迪將計劃交給參聯會,讓他們評估。參聯會的意見是如果有持續4天的空中掩護,有當地人的支持並且願意加入,那麼勝算是3成。

也就是說,不可行。

但奇怪的是肯尼迪沒放棄。3月11日,肯尼迪召見畢塞爾,認為計劃過於龐大,改改,登陸地點也改改。然後畢塞爾就回去改。4月10日,畢塞爾帶著新計劃再見肯尼迪,聲稱有7成勝算。

很多人認為,到這個時間點上,畢塞爾跟杜勒斯其實是在讓肯尼迪鑽圈子。也就是說,這份計劃並非完整版,而且兩人都知道這計劃必定失敗。但是,這計劃只是完整版的第一步。肯尼迪走出這第一步之後,必然面臨潰敗,這個時候,肯尼迪必然會加碼將陸戰隊押上,如此一來卡斯特羅就死定了。

4月14日,肯尼迪覺得規模還是太大了,於是將計劃進一步精簡,攻擊機場的B26被減半,只給8架。三軍統帥居然干涉到這具體的細節,實在有點不可理喻。

這是行動前的第三天。

另一方面,這計劃幾乎沒有機密性可言,2506旅的人談起反攻古巴是肆無忌憚。4月13日,莫斯科的英語電臺就預測“一週之內,CIA糾集的犯罪分子僱傭軍將會進攻古巴”。

4月17日凌晨,2506旅開始潛入豬灣,結果發現預定的登陸灘頭燈火通明,古巴人正等著他們,於是倉皇改變登陸點。過程中,後援的物資運輸船被打掉一艘。

上午7點半,6架運輸機空投206旅的一營跟重裝備,結果是沒投到正點,扔沼澤地裡去了。然後通信船也被打掉,總之,攻擊行動諸多不順。

18日,行動依然沒什麼進展。下午兩點,肯尼迪收到赫魯曉夫的電報,聲稱不會容忍美國軍隊進入古巴,暗示動用核武對付美國。

2506旅始終沒等來後援-------登陸的時候他們都以為自己是先頭部隊而已;CIA那幫人也沒等來肯尼迪增兵介入的命令。

20日, 2506旅全軍覆沒,百餘人陣亡,千餘人被俘,豬灣行動宣告失敗。

事後,肯尼迪怒不可遏,幾乎是要拆了CIA。但CIA也是蠻無辜: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關鍵時刻IKE是提供了額外的戰機支持的,誰能想到你是這樣的總統?

俺的看法,肯尼迪是否執行計劃都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執行這半吊子計劃。就算認為是被CIA玩弄,從大局考慮都應該當回傻子一擼到底,至於CIA,可以回頭關門算賬。江湖傳聞歷任總統對FBI的胡佛頗為忌憚,但還奈何不了一個CIA?

前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