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溫室氣體公報》出爐,《巴黎協定》或將成為一紙空談

本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發佈了新一期《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18年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再次刷新紀錄。世界氣象組織的公報顯示,繼此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突破百萬分之400大關後,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達到百萬分之407.8,是1750年工業化前水平的147%,略高於2017年百萬分之405.5。溫室氣體水平持續增長已成為長期趨勢。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2018年年底在波蘭卡托維茲召開的一場頗讓人失望的氣候大會。

卡托維茲氣候大會就《巴黎協定》框架中提到的各個因素進行詳細機制的設計。
細則的推出,意味著《巴黎協定》的落實有了具體依據,可以按照《巴黎協定》路線圖推進,使得各個國家在減排道路上步伐整齊、協調一致。可以說,這個文件是《巴黎協定》落實之路上重要的一個環節。

然而,會議第一週的後半期,卻發生了一件很多人都沒有預料到的事——一份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報告遭到沙特、科威特、美國和俄羅斯的消極對待,他們想用”noted”(注意到)來代替“welcome”。這種態度當時就受到小島國和歐盟的強烈反對,導致之後的談判陷入僵局,以至於最後對該報告沒有結論。這也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

最新《溫室氣體公報》出爐,《巴黎協定》或將成為一紙空談

IPCC的這份報告針對普遍認為不可行的1.5℃升溫和排放途徑進行了評估,並對備受關注的1.5℃與2℃升溫相比的影響與差別進行了分析。報告強調了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而不是2℃或更高的溫度,可以避免的一系列氣候變化影響。例如到2100年,若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而非2℃,全球海平面上升將減少10釐米。與全球升溫2℃導致夏季北冰洋沒有海冰的可能性為至少每十年一次相比,全球升溫1.5℃則為每世紀一次。如果全球升溫1.5℃,珊瑚礁將減少70%~90%,而升溫2℃珊瑚礁將消失殆盡(將減少>99%)。

然而,碳排放的大幅度快速減排,會對化石能源等相關行業帶來衝擊,可能會帶來大量的失業、產業轉型、投資沉沒等問題。因此,上述四個石油天然氣出口大國才會態度消極。

到2050年只剩下32年時間,從目前400億噸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下降45%,2050年近零排放。這樣的轉型途徑,將要求人類社會進行前所未有的減排努力,帶來的挑戰也將是空前的。因此,很多人認為實現1.5℃升溫目標基本不可行。

但是,如果視而不見,繼續大肆排放會發生什麼呢?

來看看被稱為地球孿生兄弟的金星吧,據數據顯示,雖然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星球,但金星的表面依然是太陽系中最熱的,溫度約為攝氏477°C。這種高溫是因為金星大氣層中含有96%的二氧化碳,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造成了災難性的溫室效應。

科學家推斷,地球早期大氣中可能存在的更高濃度的二氧化碳被溶解在海洋中,並被捕獲到地表礦物中的固體化合物中,因此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從現在的大氣中消失了。

如果現在人類不加節制地進行碳排放,也許終有一天,地球將和金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