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两年一度的调查:中国博士生的苦难与希望

《Nature》两年一度的调查:中国博士生的苦难与希望

根据《自然》杂志两年一度对博士生的第五次调查显示,中国博士生在努力完成学位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从诸多方面来看,中国学生的情况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学生更糟。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是:在接受调查的中国学生中,只有55%的人表示,他们至少对自己的部分博士经历感到满意。在中国以外的5630名受访者中,满意率为72%。

这项调查是由伦敦的市场研究公司Shift Learning创建的,完整的数据集可以在go.nature.com/2nqjndw上找到。这项活动中,690名中国学生做出了回应——这是该调查8年来最高的回复率。通过问卷调查和自由文本评论,学生们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生活表达出了相对困惑的观点,但也表示读博生活充满了乐观和韧性。

一些受访者利用调查的评论部分指出了博士课程的积极意义。一位学生写道:“与中国社会的其他领域(如政治和工业)相比,学术体系鼓励自由、创新、探索,以及对意外失败的更大接受度”。另一位网友表示,该制度相对自由和公平,博士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受访者特别提到了

自主创新的机会。其中一位报告称总体上感到满意,但补充说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Nature》两年一度的调查:中国博士生的苦难与希望

但大多数受访者在发表评论时,表达了更为负面的看法。一名学生写道:“不要在这个国家读博士。没有人会帮助你,也没有人会理解你。”另一位写道:“读博压力太大了,超出了我的预期。”

南京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陈迪说“在很多方面,压力是系统固有的。大多数院校的研究生都被要求必须至少有一篇具有一定影响因子的第一作者论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因此,每个人都必须非常努力,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今,博士的队伍越来越拥挤。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新增博士生95502人,博士生总数达到389518人。相比之下,2013年招收的博士生略多于70000人,2009年招收的博士生不到62000人。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博士生的供应量超过了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或就业市场所能完全支持的水平。

陈迪说:“整个基础设施需要改革。我个人认为减少博士生数量可能会有所帮助。”

博士课程仍然很受欢迎,但调查发现,遗憾是普遍存在的。当被问及他们会采取什么不同的做法时,22%的受访者表示会更换导师,36%表示会改变研究领域,7%表示不会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课程没有达到预期。在中国以外,这一比例降至36%。另一方面,只有5%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博士课程超出了预期。

天津南开大学的化学教授周其林说:“通常情况下,他们从一开始就对此抱有过高的期望。许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认为科学研究是美丽而浪漫的。但当他们开始做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Nancy Li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她从中国一所顶尖大学放弃了药剂学博士学位课程。她对于如此多的中国博士生还在现实中苦苦挣扎并不感到惊讶。她说:“相当多的中国博士生没有做好攻读博士学位的充分准备,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包括职业建议和心理咨询。”

沉重的代价

评论和调查结果让人们开始关注博士生的情感代价。一名学生写道,她希望自己知道博士学位将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她并不孤单。在调查中,4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因博士课程导致的抑郁或焦虑而寻求帮助。这比世界其他地区寻求帮助的36%受访者略高。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支持不太可能近在咫尺。在那些寻求帮助的人中,只有10%的人说他们从自己的家庭或所在机构的帮助中受益。在世界其他地区,这一数字是28%。

《Nature》两年一度的调查:中国博士生的苦难与希望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中国学生比其他地方的学生更能吃苦,他们更少抱怨受到虐待。只有15%的人报告有欺凌行为,而世界其他地区的这一比例为22%。同样,报告受到歧视或骚扰的比例(12%)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受访者(22%)相比也还算不错。

再说到焦虑。焦虑可以来自很多方面。一方面,中国学生面临着很多时间需求,尽管这一数字比其他地方要少。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3%)表示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在世界其他地区,79%的学生表示也投入了同样的时间。可能是因为非全日制学生的比例较高,所以中国这一比例较小。54%的人同意所在大学有加班的文化,包括偶尔通宵工作的说法。与其它地方一样,在中国,实验室中的长时间工作也带来了后果:45%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在世界其他地区,38%的人有同样的抱怨。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学家Chong Tian说,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经常投入很长时间——一天工作11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她说:“我没有抱怨,加班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我喜欢我的研究项目,并且总是竭尽全力让自己更努力地工作,以尽快得到结果。”

不确定的前景

与其他国家的博士生一样,中国的博士生也担心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近90%的学生将职业不确定性列为他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之一。从更乐观的角度来看,7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博士学位将大大或显著改善其就业前景,使他们在这方面略微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龄人。尽管学术界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大学研究职位的吸引力依然强大。近70%的受访者表示,毕业后他们最想在学术界工作。相比之下,55%的海外受访者认同这一目标。

《Nature》两年一度的调查:中国博士生的苦难与希望

有些担忧是有道理的。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2017年有83%的新博士学位获得者找到了工作,略微落后于硕士学位获得者(85%)和职业学位获得者(89%)。

可靠的职业建议可以缓解对未来的担忧,但这种建议并不总是有效的。近一半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是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做出职业决定的,另有28%的人认为是受家庭影响,只有29%的人表示,他们的决定是根据上级主管的建议做出的。总的来说,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就业指导不满意,这使他们与世界其他地方不相上下。

调查发现,通常情况下,中国学生很少有时间向其导师或PI谈论自己的职业生涯或其他事情。5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与上司一对一的交流时间不到一小时。在中国以外,这一比例为49%。

周其林说:“不幸的是,许多导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和指导,因为他们正忙于申请基金和其他项目。”

一些受访者抱怨说,他们的实验室感觉更像是一个商业工厂,而不是一个培训场所。就像有人说的,PI拥有所有的权力。实验室里的其他人都是工厂工人。Nancy说,许多实验室都有打卡机,记录每个成员的到来和离开时间。她说:

“与其说这是一种师生关系,不如说这是一种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陈迪指出,PI本身也面临压力。对PI的绩效评估主要基于发表的文章,尤其是那些著名期刊,这有时需要非常劳动密集型的实验。与其他国家的PI相比,中国PI似乎在行政、实验室管理、家庭等方面有更为耗时的工作。”

周其林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意识到他们对团队有义务。他说:“事情已经变得越来越好,尽管进展缓慢。导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学生身上,以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

北京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材料科学家表示,学生们可以采取更多行动来获得他们需要的建议。这位科学家说:“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他们的成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我见面的频率。当然,就像大多数中国教授一样,我很忙,但我总能有时间,或者如果他们想和我讨论什么,我可以另找时间。”

毅力

尽管这些挑战是真实存在的,但受访者们仍然发现他们的经历有一些值得喜欢的地方。当被问及博士生生活中最享受的是什么时,27%的人选择了大学/学术环境——这是最受欢迎的回答。还有人提到了智力上的挑战、创新的机会以及与聪明有趣的人一起工作的机会。

当被问及是否对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定感到满意时,62%的受访者表示满意。这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地区76%受访者的满意度。但中国学术界仍处于相对起步阶段——1978年,只有18名博士生进入了博士学位课程。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博士生教育将变得更加有效和更令学生满意。周其林说:“中国的科学发展很快,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留在学术界。”

Tian说,回首过去,她很珍惜在清华大学接受的教育。她的导师一直都在身边,随时可以沟通,她从“化学师兄”那里得到了有用的职业建议。她认为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她补充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没有人能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要勇于尝试。”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email protected]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