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司马光19年巨作《资治通鉴》,从看懂第一个故事开始

今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诞辰1000周年。提到这位历经北宋五朝的元老,很多人都会想到他小时候,机智砸缸救人的故事,也会立马想到他呕心沥血19载,组织编纂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的故事。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时期,下至五代周世宗时期,294卷内容记录的时间跨度长达1300多年。为了编纂此书,司马光自言“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梁启超在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到“亦天地一大文也”。毛泽东主席曾先后17次阅读批注《资治通鉴》并称其为“难得的一部好书”。

读懂司马光19年巨作《资治通鉴》,从看懂第一个故事开始

在这样一部“资于治道,以鉴来者”的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所要传达出来的修身心、明大义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治国的方略。对于这样一个大部头的书,很多人可能读起来觉得有些难。不过,要想读懂这部著作,不得不先从开篇开始谈起。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为何司马光的开篇故事,没有从某个一朝代的开始讲起,而选择了东周的三家分晋?他这样把周朝从中间拦腰截断又有何意?

《资治通鉴》开篇的“三家分晋”说了什么?

从周平王东迁开始,周天子的权威就开始逐渐衰落起来,此时的诸侯国也在纷争与战乱中。与诸侯之间的相互角逐一同发生的,是在各个诸侯国内部的权力争夺。此前,一些诸侯国国君的权力开始被架空,国家的权力逐渐由卿大夫开始掌控。这样的现象,在当时以异姓、异氏大夫占主体的晋国尤为突出。

在春秋晚期时,晋国的主要权力由赵、魏、韩、范、智和中行六家掌握,这也就是历史上的“晋国六卿”。等到了晋出公17年,六卿变为了四卿,也就是智、赵、魏、韩。在这四家中,智氏的负责人智襄子,也就是智伯,非常想吃掉剩下三家,这样就可以掌握晋国的大权。

读懂司马光19年巨作《资治通鉴》,从看懂第一个故事开始

不过,虽然智伯能言善辩、高大威猛,但是性格中也有致命的短板。一方面他好大喜功,同时又独断专行。有一次,他在和韩、魏一起宴会的时候,智伯当众奚落了韩康子。即便有智氏的大夫提醒,智伯依然不为所动、依旧早行我素。

智伯想要独吞晋国的欲望不断在膨胀。后来,他开始公然向韩氏、魏氏要土地。这两个大夫虽然不答应,但是在智伯的威逼利诱下,还是被迫给了他土地。等到智伯用同样的方式,想要找赵襄子要地时,却被拒绝了。一气之下,智伯便要发兵攻打赵襄子,还拉着韩、魏氏两方的韩康子、魏桓子一同前去。

此时的赵襄子退居到了晋阳,他的父亲赵简子生前曾留下的遗嘱,告诉他万一哪天遇到不测,不要嫌晋阳路途远,一定要退到这里。此前,晋阳的人们一直在赵简子的治理下,轻徭薄赋地生活中。所以当地的人们,也非常感谢赵氏,愿誓死保卫赵襄子。

而智伯为了攻下赵襄子竟派人放水淹城,还洋洋得意地大肆宣传自己淹城计策的高妙。他这一说,可吓坏了韩康子、魏桓子。因为他们的驻地,同样可以被水淹。两个人也开始犯嘀咕,担心智伯处理完赵襄子,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自己。

读懂司马光19年巨作《资治通鉴》,从看懂第一个故事开始

就在这时,赵襄子派人来游说韩康子、魏桓子,最终三方联手,一同杀掉了智伯,而晋国也就被韩、赵、魏给分了。在周威烈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三家分晋”背后司马光的写作“深意”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曾经说过,历史编纂是对过去的解读。正因如此,历史编纂过程中,也流露着作者本身的价值观。

1.正名与复礼

在我国重要的两部史书《资治通鉴》和《史记》上,都有对“三家分晋”的记载。只不过,两者的叙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史记》上,“三家分晋”更多是被记为赵家的高光时刻。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就记录并评述了“三家分晋”,批判的意味更为突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的故事评述中就写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由此可以看到,司马光是非常看重礼仪和名分的。这个礼制,就是西周时期倡导的社会秩序。礼制说大可大,它体现在国家的等级秩序上,礼制说小也小,它也通过衣食住行的生活规范体现出来。

读懂司马光19年巨作《资治通鉴》,从看懂第一个故事开始

按照司马光的礼制标准,我们再来看赵、韩、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行为是对礼制的颠覆。虽然周厉王 、周幽王在位时把周朝搞得很不成样子,但是周天子的权威尚且存在。虽然东周迁都,但是说到底也只是换了一个政治中心。虽然,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五霸们如果想分分钟钟也是可以替代周王朝,但是他们都还是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因为他们都是尊重礼制的。

在司马光看来,晋国的诸侯地位竟然被下属的卿大夫所摧毁,这样的诸侯犯上行为,是国家混乱的开始,也是国家混乱的重要原因。三家分晋的行为,是突破了礼仪制度和名分的界限,是司马光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在《资治通鉴》开篇就论述了三家分晋,是要再次强调礼制的重要性,只有礼仪制度在,国家才能良性运转、免于危难。

读懂司马光19年巨作《资治通鉴》,从看懂第一个故事开始

2.做人当讲仁义

司马光不仅在三家分晋故事中,批判了赵、魏、韩三家的做法,也同时批判了智伯。虽然智伯在三家分晋故事中,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但是在司马光认为,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的。

其实,在智氏的负责人智宣子在位,想要确立自己的继承人时,就有族人提出,智伯并不合适。反对者的意见很直接,他认为,虽然智伯高大威猛、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而且勇猛果断、能言善辩,但是他的不仁,是他身上最致命的问题。反对者认为,智伯的这一点就非常不适合做继承人。

然而,智宣子并没有采纳族人的意见,依然将智伯确立为继承人。而后发生的故事,就如前文所讲的那样,自视甚高的智伯从来没有把其他几家放在眼里,也从不把身边人给自己的建议、提示放在心中,对待其他几家也是从来没有讲过仁义。司马光认为,虽然智伯身上有着5个方面的闪光点,但是他不仁义的缺点,足以盖过他的其他优点。

读懂司马光19年巨作《资治通鉴》,从看懂第一个故事开始

仁义,是儒家重要的精神内涵,儒学者也一直很倡导仁义,司马光也不例外。在儒学的价值观念中,上到国家、下到家庭,都要讲究仁义。儒学认为,德才兼备是圣人、德胜才的是君子,德才皆无的是愚人,而才胜德的是小人。而这些才胜德的小人,很有可能败家亡国。

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开篇,就借着三家分晋的故事,批判了智伯的为人不仁。司马光把智伯的失败,归结到了不仁上。他认为,无论是为人、为官,还是齐家、治国,都要讲仁义、做仁义之事。

3.治理国家的艺术

司马光在三家分晋的故事中还写到“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天子之职”的规谏,同时表现出了他对于治理国家的态度。

从周代开始的政治秩序,讲究的“礼之大节”在治理国家上的体现就是“不可乱的君臣之位”,而名器就是维护君臣关系的重要方式。虽然,经历了三家分晋之后,周天子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带着些许无奈。但是,在司马光看来,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天子自坏”。

读懂司马光19年巨作《资治通鉴》,从看懂第一个故事开始

尽管,西周后期国家开始处于飘摇的状态,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面上看,这个国家的礼制还是说得过去的。历代的周天也还坚守这君臣的名分秩序,所以天下共主的局面也能维持下去。哪怕到了春秋五霸时期,一些强国和霸主,也不敢逾越到周天子头上去。但是如果周天子自己,放松了对礼制的坚持,放弃了最后的防线,那么也就开始自坏于天下了。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虽然,从表现上看造成三家分晋、始乱终弃的是赵、韩、魏三家,是他们破坏了礼制,但是根源上是周天子自己没有了恢复礼制的威信和能力,最终才导致了诸侯的犯上作乱。因此,他在《资治通鉴》开篇通过这样的故事,来传达为政的理念,提示君主要自觉地维护纲常礼纪。

“三家分晋”列为首篇内容的时代哲思

后世看历史,永远不能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这段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当时的统治者角度来说,他们非常需要一种思想武器,来清理佛老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看似是司马光在组织编纂《资治通鉴》,但他背后有着庞大的官方支持和强烈的社会环境影响。而作为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官员,司马光也得在《资治通鉴》中反映和传达统治阶级的意志。宋英宗、神宗非常重视《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尤其是宋神宗还为《资治通鉴》做序。

读懂司马光19年巨作《资治通鉴》,从看懂第一个故事开始

因此,《资治通鉴》不只是一本简简单单的通史书,更是北宋时期国家意识的体现。他们希望通过《资治通鉴》来传达和弘扬,他们所倡导的儒家精神,并把儒家精神变成一种统治力量。正因为如此,《资治通鉴》开篇的“三家分晋”就起到了宣传儒家伦理的作用。司马光在开篇通过“三家分晋”的故事来传递出,保持国家的稳定需要“以礼为纪”,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