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縣的"大別山第一古寨"

太湖縣的

@安徽人文地理

在幽秘的大別山中

分佈著許許多多的古村落

由於交通的不便

以及其幽深隱秘

很少為外人所知曉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井噴

這些古村落才得以展現在我們面前

重新得到發掘與保護

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

大別山中一處較為典型的古村落

|

龍潭寨古民居

它位於安慶太湖縣花涼亭水庫上游

距縣城55公里

▼龍潭寨位置圖,製圖@上騎藝林

太湖縣的

龍潭寨的神秘

來自其獨特的自然環境

這是屬於大別山腹地

山巒重疊、山林茂密

▼龍潭寨山間,攝影師@聶生俊

太湖縣的

位於龍潭古寨的 雞公寨

又名雞公石

山勢陡峭、萬夫莫開

據說當年太平天國起義軍進駐大別山時

就選擇在此處安營紮寨

清軍數次圍攻破寨

均以失敗而告終

▼龍潭寨古村落,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今天仍然能見到雞公石上

刻的“太平天國”四字大字

以及山上駐兵碾米的錐秋和莊眼

▼雞公石刻字,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太湖縣的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風水

特別是對於住宅

所以在規劃和佈局方面很注意

講究兩儀四象

靠山為“龍脈”所在

前為“朱雀”,後為“玄武”

左右分別為“青龍”、“白虎”

中間有河水流過

有山有水,山勢圍合

形成一個藏風聚氣的獨立空間

▼山脈風水圖,製圖@上騎藝林

太湖縣的

我們看龍潭寨古村落就能發現

其對於風水是非常考究的

▼龍潭寨山勢圖,製圖@上騎藝林

太湖縣的

六百年前

胡氏祖先 胡誨璉 來到龍潭寨

發現此地龍脈旺盛,溪流靈動

又被兩側山巒兜裹

符合“山環水抱必有大發者”的風水定律

一眼就相中了這塊神奇的寶地

於是就定居於此地

此後胡氏後裔一直在這裡繁衍生息

形成了今天龐大的古民居建築群

▼龍潭寨古村落,攝影師@胡良勝,橫屏觀看

太湖縣的

走進古寨

宛若進入了另一個時空

這裡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二十餘幢

大多遵循“枕山、環水、面屏”的居住理念

▼古村冬景,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古宅,攝影師@上騎藝林

太湖縣的

▼古村一角,攝影師@聶生俊

太湖縣的

太湖縣的

太湖縣的

▼胡百萬故居,攝影師@上騎藝林

太湖縣的

龍潭寨的房屋建築是

徽派建築藝術和皖西南建築的典型代表

胡氏宗祠就是代表作之一

這裡曾是胡氏家族顯赫地位的象徵

整棟建築為土木結構

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

總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

建築面積400餘平方米

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徽派建築

▼胡氏宗祠,攝影師@上騎藝林

太湖縣的

除了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築

皖西南建築特色也在這裡充分展現

▼龍潭寨皖西南特色建築,攝影師@上騎藝林

太湖縣的

太湖縣的

太湖縣的

今天在古寨邊

也有一些現代的鋼筋水泥樓房

建築從古至今

各個時代都在龍潭留下了烙印

頗有一番味道
流淌在古村腳下的溪流

默默的見證著這一切

這條溪流勾串著龍潭大小古民居

是龍潭古寨的母親河

在河流上有5座石拱橋鑲嵌

位於古寨入口的 “五福橋”

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曆史了

是胡氏後裔尚多公帶領五個兒子新建

所以取名五福橋

▼五福橋,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五福橋有10米長、3米寬

以石條壘砌而成

是龍潭寨四大景觀之一

▼五福橋,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沿著河流往上走

就可以見到一潭

潭右石壁上有白臘石紋

其形如飛龍

因此取名 “龍潭”

龍潭寨也因此潭而得名

▼龍潭,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明清時期

龍潭古寨內高官、富商層出

與這裡絕佳的風水是分不開的

除了人才輩出

龍潭還有二大奇特現象

一是人口增減自然平衡

龍潭胡氏雖歷經30餘代

但寨內人口基本穩定在500人左右

二是古寨炎夏無蚊蟲

要知道在山水相間的山區

蚊蟲是非常多的

據當地歷史傳說是因為

北面有煙包山

南面有扇子山

煙燻扇打就趕走了蚊子

其實真正原因是龍潭自然環境決定的

光線、熱量以及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

是吸引蚊子的主要因素

龍潭風水極佳、環境清幽

蚊蟲自然避而遠之

▼龍潭古村,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古村人民與自然和諧共生

它們遵從著傳統的習俗、古老的儀式

世世代代不曾改變

這就是所謂的 天人合一

▼村民祭祀,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太湖縣的

▼婚禮,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古村生活,攝影師@胡良勝

太湖縣的

風水、人文、建築、自然

在龍潭融合在一起

形成龍潭獨有的底蘊和氣場

說它是“大別山第一寨”一點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