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奇蹟,指的是19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崛起過程。
德國戰後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其實是世界上的許多的陰差陽錯和水到渠成。以史為鑑,瞭解戰後德國的崛起,也是為今天中國的崛起提供參考。
(一)德國的統一和二戰的失敗
德國是當今世界上一流的經濟強國,也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強國。普魯士通過拿破崙戰爭、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王朝戰爭的一系列勝利,終於在1871年頒佈了德意志帝國憲法,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德國也因此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上彎道超車,1882—1913年,德國工業總產值超越英法,位居世界第二,這也是德國能夠發起兩次世界大戰並且承受失敗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法西斯節節敗退,本土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國家的統一被打破,分裂為東西二德。
經濟更是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德國積累的財富被洗劫一空,城市、農村被炮火夷平,數以百萬計的成年男子死於戰爭、同盟國對戰爭的追責,都成了壓在德國肩上的巨石。如果說戰前的德國是一匹可畏的雄獅,那麼戰後的德國無疑是一頭待宰的綿羊。
(二) 美國的烏龍球
西德經濟奇蹟,與良好的國際環境息息相關。
1944年,美國提出佈雷頓森林體系。戰後,該體系要求“貨幣和美元掛鉤,美元和黃金掛鉤”,這無疑宣佈美元將成為最值錢的貨幣,美國將成為戰後的世界霸主。
通過把各國貨幣緊密相連,有利於打破關稅壁壘,讓世界經濟聯繫得更加緊密,更能促進國際資本的流通,讓更多的人交換到更多的商品。
這對工業產值高的國家顯然是巨大的紅利。可是,戰後的德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顯然,德國並不具備乘風作浪的能力。
精明的西德領導人意識到,必須假借“經濟巨無霸”美國的力氣,充分利用德國高素質的人才儲備,撥起德國經濟的“千斤”,很快,他們抓住了“馬歇爾計劃 ”這根救命稻草。
馬歇爾計劃也稱歐洲復興計劃,實質是美國為適應國際新形勢而做出的歐洲戰略平衡計劃,目的在於扶持被二戰摧殘的西歐各國,穩定民生,以免被前蘇聯趁虛而入。分裂的德國,正是美蘇在歐洲爭霸的焦點。憑著戰略地位的突出,西德穩穩接住了美國伸出的橄欖枝。
在馬歇爾計劃中,美國總共提供了四百億美元的援助,僅西德一國就獲得了13.9億美元,拿著美國的啟動資金,德國政府迅速僱傭了大批高素質工人,買入了先進的設備投入生產,開始重振德國製造,1951年,德國工業產值就恢復至戰前水平,到了19世紀70年代,德國甚至取得了對美貿易的出超。
美國意圖稱霸的政策,反而推動了德國經濟的騰飛,這不得不說是世界上最大的“烏龍球”
(三)西歐當自強
歐洲一體化,為戰後孱弱的德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冤家宜解不宜結。法國放棄了追究自拿破崙戰爭時就與德國結下的世仇,1950年,法德共同提出舒曼計劃,把長期存在爭議的阿爾薩斯及諾林地區作為兩國共同開發的礦藏,踏出了法德和解的第一步。
1951年,包括法德在內的西歐六國同仇敵愾,簽訂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統一調配西歐煤鋼資源,這對自然資源匱乏的西德無疑是雪中送炭。
眾人拾柴火焰高,西歐一體化不僅讓西歐化零為整,也給了德國一個適合經濟復甦的周邊環境,如果沒有西歐一體化,德國前有蘇聯虎視眈眈,後又沒有安全的糧食供給和廣袤的市場,縱使美國投入再多的資金,德國工人生產再多的產品,也無法實現資本的流通和經濟的騰飛。
1967年,歐共體正式成立。1993年,歐盟成立,西德(德國)一直被譽為“
歐洲的發電機”,德國工業生產力之強,可見一斑。(四)聯邦德國雖小,卻五臟俱全
聯邦德國雖然僅有半國之地,卻也有工業基礎好、產業齊全的優勢。
西德不僅位居歐洲中心,四通八達,交通運輸便利,長年戰爭更使國內鐵路公路體系健全,即使從北面的漢堡前往南面的慕尼黑也不過朝夕之間。
同時,西德位於波德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質地堅硬,適合鐵路和公路的建設,“想致富,先修路”,有了發達的交通線,工業原料迅速流入,工業產品大量輸出,德國也能迅速佔據世界市場的一席之地。
除了地理和交通的優勢,德國的工業產品也有“三高”之長處。
第一,就是質量高,眾所周知,德國工人一直以嚴謹、刻板著稱,他們做出的產品也都以質量性能卓越聞名,“對於貨比三家”的消費者來說,德國製造無疑是不二的選擇。
第二,就是產量高,只有質量卻沒有產量,很難使德國產品傾銷世界,只有源源不斷的供給,才能使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享受高質量的德國製造。
第三,就是附加值高,所謂附加值,就是產品在技術層面收取利潤,俗稱“智商稅”。
德國早在普魯士時期就奠定了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起步早,發展快的德國教育培養了大批科學家,最負盛名的莫過於
愛因斯坦。發達的科研成果也被廣泛用於產品的研發,依靠輸出為數龐大的附加值產品,世界的資本都源源不斷的湧入德國進行投資和交易,成為了德國騰飛的跳板。德國的崛起,離不開剪刀差。剪刀差,就是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之間存在的差價,一般工業產品能夠換取更高價值的農業產品,正因如此,德國能夠在戰後依託工業優勢,超越法國,成為西歐的發動機。
(五)總結,德國崛起,有偶然,也有必然
俗話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德國就曾經歷數次沉浮,從普魯士王國到德意志帝國,再經歷了兩次大戰的失敗,最終又能重新成為“歐盟的發動機”。
其中既有美國搬石砸腳,又有法德冤家解開心結,更有西歐眾志成城,而德國本身的地理、人文、科技也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世界通史、德國經濟通史
閱讀更多 源溯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