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从来就没有天生过

孩子的性格,从来就没有天生过

孩子的性格,从来就没有天生过

孩子的性格,

并非天生,

而是被我们的观念

浇灌出来的。

孩子的性格,从来就没有天生过

当一个人认为性格是天生的时,那可就真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真了!

当这种“论断”轮到一个孩子的头上时,倘若孩子的性格无“恙”,那也罢了;倘若孩子的性格被贴上“不好”的标签,再加上父母和旁人的“疯言疯语”,恐怕他很难翻过身来。

一次到朋友家去做客,他家有一个5岁多的男孩。

平时父母忙,就孩子的姥姥接送上下学和在家照顾。

刚进他家的门,就看见这个小男孩半身被厨房的门遮着,半身探在外,手扶着厨房的门,望向来家里的客人。

这时,孩子的妈妈对孩子说:“快叫叔叔阿姨好。”没想到孩子直接将身子缩进了厨房。

孩子的姥姥立马圆场说:“看这孩子胆子小,见人就躲。”

妈妈也解释说:“也不知道这性格像谁了?”

……。

吃饭时,孩子才算是和我们熟一些了,于是胆子也变大了,直接站起来伸长胳膊冲着一个离他较远的盘子夹菜,碰巧我正准备端起盘子想递过去,他从盘子里夹出的菜掉了一桌子。

妈妈说:“你想吃什么给妈妈说呀,妈妈给你夹。你看,掉了一桌子。”

坐在他另外一侧的奶奶边收拾残局边说:“你看,夹个菜也毛毛草草的!”

……。

我们临走时,他们一家站在家门口送我们,孩子说“叔叔阿姨再见”的声音小了点,妈妈又张口了:“说再见那么小的声音,叔叔阿姨能听见吗?”

……。

孩子的性格,从来就没有天生过

事后,这顿饭吃了什么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他家父母们教育孩子的这几个细节却让我历历在目。

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孩子当时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肆意评判时心理的憋屈,也能感到孩子就此有了对自我性格的“负面认同”。

照这样的 “节奏”发展下去,孩子即便原本不是这样的性格,也会被说成这样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从来就没有天生过

时至今日,科学已经告诉我们,后天教养的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遗传的影响只是有限的,相对要小得多,且并非决定性因素。

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被塑造的性格也会截然不同;即便是在相同的境遇之下,其性格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一个孩子性格的发展,在和养育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最终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孩子的性格,从来就没有天生过

对此,养过孩子的父母如果善于反思就能体会到父母持有观念的力量,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久远和深邃的。

甚至可以肯定的说,孩子的性格就是被我们的观念浇灌出来的

就像上面这个故事中,孩子的抚养人都在潜意识中认为“孩子生来胆小”就是先天的,却未曾反思过孩子的性格塑造与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致使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本不该他来背锅的思想包袱。

往往这个时候,成年人认为“都是为了孩子好,说完就完的话”,却像一颗种子,被孩子幼小的心灵越埋越深,继而生更发芽,最终长成了一棵你所认为的大树。

孩子的性格,从来就没有天生过

父母如何认知孩子性格的来源,就会如何对待孩子在成长过中所谓的“性格问题”。

但是,这种认知决不能是毫无根据和随性的臆测,因为这样的认识是失真的。

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比如你还可能会用连自己都意识不到、极为隐晦的言语对孩子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老是这样啊!?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变就是不该呢!?”这其实就是对孩子“顽固不化”性格的影射。

如果继续这样说下去,孩子内心的那颗“顽固不化的种子”就真可能像你所说,长成一棵难以撼动的参天大树。

孩子的性格,从来就没有天生过

不可否认,一个孩子良好的性格,是遗传、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前者多半是通过一个人的先天气质表现出来的,后三项才是关键因素。

在后三项中,父母的观念对家庭教育的导向和方法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倘若父母不能常常自省观念,依然固步自封的活在自己所认为的世界中,那遭殃的注定是孩子。

所以,未经审视的教育,是不值得信以为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