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叔把祖傳手藝演到國外,還逼著大學生兒子必須學,用心良苦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傳統的工藝在不斷消失。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小時候常見到的吹糖人,作者每次見到都是倍感親切。在河南開封一景區裡,有一位這樣的吹糖人老藝人,他熱情地對每個從他攤前路過的路人介紹傳統手藝,為此還玩起小視頻。他做這些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把祖傳的老手藝傳承併發揚出去。

這位大叔叫馬謙堂,他還有個讓人一聽就能記住的外號——馬大吹,馬大叔吹糖人已經有三十多年時間了,憑藉著祖傳的吹糖人手藝,馬大叔獲得了“神嘴馬大吹”的名號。為了把傳統手藝更好的發揚出去,大叔還註冊了商標。說到吹糖人這個職業,馬大叔感慨的說道,很多人覺得不掙錢還被人看不起,現在跟他這樣吹糖人的越來越少了,身邊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藝人在堅持著。

一張桌子,一個架著糖稀盆的炭爐,以及一個放著作品的架子。。。這就是馬大叔的“工作室”,正在熬著的糖稀發出陣陣香甜味。吹糖人的行頭很簡單,關鍵在於手藝。而熬糖也是有講究的,這一鍋看似簡單的糖,每個手藝人都有獨到的配方和熬製方法,糖熬得不能稀也不能稠,溫度更是要適宜,太熱不成形、太冷吹不動。馬大叔的糖稀里,也是有著不少的說道,據他自己講,熬著糖稀的配方也是傳了幾百年的。


簡單交流中,馬大叔告訴作者吹糖人是他家的祖傳技藝。最開始他也是挑著挑子走街串巷,天天出現在各種集市、廟會上。至於當時為何要學這個的時候,馬大叔笑著說,那時候也主要家裡過去就是做這個的,從小就跟著看,也就自然而然的會了,學這個主要也是為了掙錢養家。而那時候,一家人的生活,就靠他帶著弟弟“二吹”和“三吹”走街串巷吹糖人為生。

吹糖人,是很多中年人兒時趕集趕廟會常見的民間傳統藝術,每當見到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會記憶猶新。但對小孩子和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好奇的物件,一起都是那麼的陌生。吹的時候對手藝人的要求就更高了,需要手捏、嘴吹、眼觀、想象著要吹糖人的形象,這樣才能吹出栩栩如生的糖人兒來。

吹糖人的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只見他先將飴糖加熱到適當溫度,燒化的麥芽糖的溫度有八九十度那麼高,這是吹糖人這門手藝對溫度的必須要求,只見馬大叔手好像已經習慣高溫似得,好像跟沒事一樣,仔細一看作者發現他手上練出的老繭,可見這種老手藝並不那麼簡單。儘管憑本事獲得“神嘴馬大吹”的名號。但馬大叔還不滿足,繼續研究和學習,他想讓自己手中的傳統技藝不落伍!


在馬大叔的攤前,有件東西讓作者印象深刻,那是本厚厚影集,裡面是他和許多名人的合影,馬大叔很自豪的表示,除了把糖人藝術展示給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外,他也到過很多國外表演。讓不少老外看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厲害。為的讓這門傳統手藝能在年輕人群中被關注,大叔開始在各種短視頻平臺上註冊賬號,發佈作品。每個來他攤位前的遊客,馬大叔都會拿出一堆二維碼求關注。

造型各異、體態不一、形象逼真的“十二生肖”是吹糖人的經典款。隨著吹糖人這門手藝越來越難看到,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看吹糖人的馬大叔製作糖人的過程。只見他拿出一小塊糖稀 ,用又粗又大的一雙手,熟練地擺弄著糖人兒,弄好造型後,用嘴巴鼓氣,給糖稀造型。這看似複雜的手法,馬大叔卻要在幾十秒就一氣呵成的完成,每當這個時候,旁邊總是會想起掌聲來。

吹糖人的整個過程全憑手工藝人的經驗來判斷,對溫度對各種細節的掌控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準確、造型要簡潔生動。真的可謂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見馬大叔在幾秒鐘之內就吹出了一個造型來,真的讓作者大開眼界。交談中作者發現,馬大叔這門手藝很少有人願意去學,甚至自己的孩子起初也是有些牴觸的。說到原因馬大叔表示主要是這手藝需要吃苦而且還不掙錢。


不管如何,吹糖人不僅養家餬口,還和藝術沾上邊兒,這都讓馬大叔很有成就感。如今馬大叔最大的心願,是打出“馬大吹”品牌,將這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不過要想發揚光大,很多的難題需要克服。就比如吹糖人這個傳統技藝的傳承問題。馬大叔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這個。最主要原因是不掙錢,還得吃苦,甚至自己的兒子起初也有點不情願去學。

為此,他狠下心逼著上大學的兒子學吹糖人,現在大學畢業的兒子成了職業的吹糖人的,還把很多新理念融了進去。說到這兒,馬大叔多少有些欣慰,這是當初自己狠下心拿兒子前途當賭注的結果。現在他老婆和兒子都有一手吹糖人的絕活,嚐嚐到國內的很多地方表演,有時還會出國去表演,讓更多人瞭解吹糖人這個手藝。拍攝最後,馬大叔一直說吹糖人這門手藝要保護、傳承、發揚,他一直在努力做這個,因為這是他祖輩傳下來的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