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励志电影,豆瓣评分高达8.1。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影片的主人公利兹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hard模式。

她出生在贫民窟,父母都是瘾君子,母亲还患有精神分裂症,她不仅得不到父母的照顾,还要反过来照顾父母。

她受够了这样的生活,同时发现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体面、舒适、惬意、和谐的生活。她也慢慢领悟到,想要拥有理想生活,读书是唯一出路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克服重重困难,她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并在两年内完成了别人四年才能完成的课程,并且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点燃了她更大的野心——考上哈佛

然而想去哈佛不仅需要努力,还要每年4万美金的学费,后者对她来说是一个天大的难题,为了实现阶级飞跃,她四处寻求奖学金。最终获得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

之后,利兹靠着奖学金和自己的努力顺利进入哈佛学习,这是她的“风雨哈佛路”。

从贫民窟女孩到哈佛才女,离不开利兹的天分和勤奋,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利兹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01 命运转折点——母亲之死

虽然利兹的父母并没有强行控制她,但是在经年累月的成长中,她早已习惯服从父母。比如母亲一直劝利兹不要离家出走,利兹在母亲的劝告下只能连连应是,答应和她一直在一起。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母亲之死”是利兹人生变化的关键转折点

母亲因为艾滋病进了医院,利兹在感恩节去医院看望她时,说:“妈妈,你知道吗?我很爱你。但我得走了。过几天再来看你。”

但她没有料到,那一次就是她和母亲的最后一面。下一次再见到母亲时,她已经永远离开了人间。

这让利兹领悟到“生活没有那么多以后,要立即行动”。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同时,母亲的去世也让利兹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如果再不有所行动,她人生最后的结局将和母亲一样

正是这两点思考推动了利兹通过读书改变人生。 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母亲去世,利兹不可能跳出原有的生活界限。这点从结尾她和记者的对话就能看出来。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记者问:如果你能改变什么的话,那你会做什么? 利兹:如果可能,我愿意放弃我所有的一切,来换取我家庭的完整。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对于家庭的依恋是最为纯粹并且强大的情感。

所以如果要不是“母亲之死”强行切断了利兹和原生家庭的联系,她是不可能走上哈佛之路的。

02 原生家庭的影响力

在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出了“有毒父母”的概念。“有毒父母”错误的行为伤害了孩子,并给孩子一生带来负面影响。

“有毒父母”主要分为“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和“虐待型父母。”

“不称职的父母”——担负不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如满足孩子基本物质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等。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因为需求长期得不到回应,甚至会否定自己的需求,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利兹的父母就属于这一种。

操控性父母——打着“这都是为你好”的口号过度干涉孩子的人生,让孩子变得胆怯、依附,成年后无法把自己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虐待型父母——对孩子进行身体虐待,孩子会对他人产生高度的戒备,很难产生安全感,以致于难以发展出正常的亲密关系;对孩子进行语言虐待,如使用侮辱性的称呼和轻蔑的指责,影响孩子对于自我的评价,无法培养出自信的人格。

如果摊上“有毒父母”,孩子就会陷入焦虑、绝望、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导致有严重的性格缺陷。

所以说在影片《风雨哈佛路中》,母亲的死对利兹来说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幸运。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卸下了家庭责任,她才能看到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从照顾母亲到照顾自己的转变是她走上哈佛路的关键。

03 如何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大多数人不会像利兹这么不幸,但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在我们身上留下伤痕。 我们不能期待生活和《风雨哈佛路》一样戏剧化,某个不可抗的事件发生,帮我们切断了与原生家庭的联系,走上自愈之路,而是应该学会如何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给出摆脱原生家庭伤害的方法,其中最为有效的有两点:一、学会不原谅;二、学会反抗。

为什么不原谅?

原谅意味着你要消化别人给你的伤害,和让自己饱受痛苦的事物和解,那些伤害就长成了你心里的刺,你以为没事,但是指不定哪天就划破伤口,鲜血淋漓。

不原谅意味着我们要真实地面对自己,释放悲痛和愤怒,将责任归于应该负责的人——我们的父母之后,才能真正地解放自己。

所以,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首先要做的就是厘清正误,不要为父母犯的错买单。

不原谅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而更为重要的行动则是——学会反抗,与父母进行对峙。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不原谅是撕开伤疤,而对峙则是消毒消炎。 与父母对峙意味着你要直面父母,面对他们带给你的伤害,也面对自己的恐惧,从而收获勇气和更为健康的关系。

所以对峙的目的是:

1、直面父母;

2、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

3、告诉父母你的真实感受;

4、为你们此后的关系进行定位。

对峙不是对抗,不要想着对峙可能达到惩罚父母、让父母道歉的功效。

对峙可能只对你是有效的,父母那方可能无动于衷,没有你所期望的回应。

甚至对峙还会有反效果,苏珊·福沃德在书中说到:

实际上,对峙的结果往往截然相反:父母会对自己曾经的行为矢口否认,声称早已忘记,把责任推卸到子女身上并且大发雷霆。

虽然对峙可能带来一时的伤痛,但是它对人生的健康发展是有长久意义的。

如果我们要想获得更为顺遂的人生,那么如何与父母对峙是一门必修课。

对峙前我们要做好四个准备:

1、必须坚强得足以应对父母的反驳、否认、责难、愤怒或其他消极情绪;

2、有充分的支持体系(如朋友)来帮你度过对峙前、对峙时、对峙后的三个阶段;

3、把想说的话写成信件或加以演练,做好充分准备;

4、必须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自己的痛苦承担责任,即选择不原谅。


当你觉得满足这四个条件,那么对峙的时机就来到了! 你可以选择各种沟通方式、面对面、电话、微信等,只要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告诉父母他们带给你的痛苦,就能达到治愈自己的效果。

从贫民窟到哈佛大学,她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

或多或少,我们身上都带有父母留下的伤痕。

找到它,正视它,不只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为健康的关系,更能让我们自在的掌握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