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今天, 的青雲文章《這個遊戲好玩嗎:《植物大戰殭屍》——美好的回憶,永遠的經典》,深深吸引了我。

十年前,我和我的全家——老公、老爸、公公都酷愛這款遊戲。用通宵達旦來形容我們的痴迷程度,毫不為過。

我的女兒出生後,也因為耳濡目染迷上了植物大戰殭屍,除了每天用pad修煉,繪本也是成套的入。她帶去幼兒園分享美德故事,也是植物大戰殭屍的主題,以至於她閨蜜的爸爸向我抱怨,孩子回家問她“殭屍是什麼”,怎麼能讓孩子看這種東西。

那時,我還是個不怎麼懂得教育孩子的母親,所以,絲毫沒有女兒沉迷遊戲的焦慮。但後來,兒子長大了,我的焦慮如洪水般的來了。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孩子沉迷遊戲有多可怕

前年,兒子發現了書架上的《植物大戰殭屍》,如獲至寶的整日翻閱,帶到幼兒園也是備受男孩們歡迎。有一天,他問我書上的遊戲攻略是什麼,我毫無防備的給他下載了下來,“這是爸爸媽媽、爺爺姥爺還有姐姐都很喜歡的一款遊戲”。

沒過幾天,我就感受到了自己挖坑自己跳是多麼的無助。

兒子沉迷了。每天睜眼就要打殭屍,張口就是各種射手的技能,終日喋喋不休,而且動不動就去湊pad,摸手機。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遊戲魂不守舍,是一件很讓人恐慌的事。看著他如毒癮般焦躁的狀態,我勃然大怒,開始用權威和暴力限制他的生活、沒收他設備。

然而,我和他相處的時間有限,這些只是讓他調整了在我面前的行為,卻絲毫控制不住他的內心。和爺爺奶奶撒嬌下游戲偷偷玩,趁姐姐不注意拿了pad再玩。不玩遊戲哭鬧,不玩遊戲不吃飯,不玩遊戲不回家……

那些日子,我感到了親子關係面臨崩塌的危險,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也在被這件事牽著走。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反思:遊戲真的是洪水猛獸麼?

當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時,腦中復現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創建者阿爾伯特·艾利斯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所講的內容,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過激,其實是被2種病態的思維方式控制了。

  • “恐怖化”思維

看到兒子沉迷遊戲,就開始擔心他一輩子毀了,這種擔心因為控制不住的無力感不斷放大,以至於陷入了恐慌的局面。

  • “應該化”思維

對於遊戲,我們原本有著約定,每天什麼時候玩,玩多久。但殭屍打破了這個平衡,讓我心中的“應該”和孩子心中的渴望不斷地較量。不但要求行為不準,同時要求情緒上也不準。但實際上,就連大人用理智控制自己行為時,也會有情緒的產生。

  • 第四種思維

於是,我嘗試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種介紹的第四種思維和自己對話:

我為何焦慮和憤怒?——擔心孩子被遊戲毀了

我的擔心一定會發生麼?——不少孩子沉迷墮落了,但學霸也有不少愛玩遊戲的

我選擇怎麼做?——接納時最好的選擇,我可以學學大禹治水

而此時,阿爾伯特·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也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兒子沉迷遊戲,會產生什麼結果,關鍵取決於我怎麼看待這件事。發掘積極的一面,關注可以改變的地方,一切就會有改善。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阻斷不了,乾脆和他瘋起來

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最終制服了洪水。

孩子迫切的需求,其實也是一股呼之欲出的水,既然不能堵,索性放出來。

然而,人和自然不同,人有情感和思維。所以,當我想放時,我感到了兒子的戒備。通過不斷嘗試,我找到了表達接納的關鍵技巧——共情。

1、什麼是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指一個人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通俗的說,包括2個方面:

(1)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2)理解對方後,給予相應的積極反饋,讓對方真正體會到你理解他。

2、共情和表達有何區別?

共情,是一種體驗的相互交流,通過共情,雙方的情緒和思維可以流動起來。

而表達,只是單方面的說和解釋,不追求雙方思維和情緒的流動,即便用“我懂你”“我明白你的感受”來包裝,也很難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3、關係緊張時,如何共情?

  • 共情第一步,破冰。

孩子單純,對我們的愛簡單。與孩子破冰,並不難。放下姿態,一句將心比心的詢問,就足以打開僵局。比如“其實媽媽挺想知道,你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個遊戲呢?”

  • 共情第二步,我也想/我也是。

當你表現的很想知道時,孩子會滔滔不絕的給你說他在玩的時候有多興奮。

這時,認真的傾聽,不斷地點頭,並時不時地回應一句“你這麼說,我也挺想試試”,如果你恰好也喜歡,就告訴他你被吸引地原因。

  • 共情第三步,和孩子瘋起來。

不愛玩遊戲的父母,可以用欣賞和尊重的心態,聽孩子給你介紹,體會和享受於孩子的快樂。提前訓練幾個大吃一驚,豁然開朗,被狠狠吸引的表情,是很好的選擇。

愛玩遊戲的父母,還可以自己玩玩孩子喜歡的遊戲,一是可以感同身受,再一可以更好的把握遊戲特質,進行最終的注意力遷移。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用共情帶孩子走出沉迷

當我們能和孩子一起瘋起來時,信任感和親密度會把我們緊密連接起來。這樣,孩子才願意跟我們走出沉迷的遊戲,並逐步建立自控力。

做好共情準備,我們就可以開始適時的遷移。

以幫兒子走出《植物大戰殭屍》為例,列舉幾種方式拋磚引玉:

1、生活化遷移

植物大戰殭屍中,會有各種植物射手投手出現,而這其中很多會出現在生活中。吃飯時、逛公園時、買菜時,只要見到遊戲中的植物,我就主動出擊,提起遊戲中的角色,引發孩子一頓眉飛色舞的討論。

有次做飯,我刻意做了土豆、西紅柿和豆角。給兒子夾菜時說,“土豆地雷來一個,防禦殭屍攻擊。”“這個豌豆是雙重射手麼?”兒子哈哈大笑,說“是機槍射手”。

我們都知道孩子玩遊戲,很多時候時因為孤獨或者寂寞。而吃飯時這樣互動,既滿足了孩子的遊戲感,又提升了陪伴質量,這都是對孩子沉迷心靈的很好療愈。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2、遊戲衍生品

遊戲的衍生品有很多,孩子喜歡遊戲時,一般都會愛屋及烏。這時候,不妨入一些衍生品,既表明你的態度:遊戲不是洪水猛獸,有自控力的玩遊戲我會支持,又可以講孩子對遊戲的迷戀焦點打散。

買什麼呢?

可以是配套繪本——讓閱讀引領成長

可以是遊戲攻略——動腦子玩,可以訓練思維

可以是配套玩具——用玩具模擬遊戲,同樣怡情

可以是遊戲手伴——生活中的陪伴,幫孩子脫離手機依賴

當然,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diy,粘土,廢棄的材料,園區的植物,就地取材都可以。

這樣既能讓他分心,減少思戀遊戲的時間;又能促進動手動腦能力,還能順便促進下素質教育,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3、紙上談兵

開始的時候,孩子也會想到渾身難受。這時候,花點時間,陪孩子畫遊戲,也是一種遷移方式。

這一招是從樊登老師那裡學來的,他說兒子想玩遊戲時候,會通過畫畫和同學進行。

和兒子的親測證明,這種畫出戰鬥的過程的形式,孩子更有輸贏的掌控感,還可以任意的發揮。

最後,不僅僅幫兒子戒除遊戲的癮,鍛鍊了繪畫的水平,過程中不斷鼓勵他講解,還同時鍛鍊了他的語言思維和即興表達。

下面這樣的大戰圖,pvz愛好者或許可以秒懂。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4、編故事

睡覺前,和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編故事,是鍛鍊孩子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方式。

在這裡,我們只要換成他喜歡的遊戲,也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邏輯,內省,人際等多種智能發展。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遊戲作為興趣,也能帶來無限可能

遊戲自帶緊張因子,當它成為孩子的興趣後,會讓不少家長亂了陣腳。但實際上,我們把它當作一種興趣去培養和促進,我們會發現,它會給孩子帶來無限的發展可能。

經過三個月的遷移,兒子不但成功戒掉了對遊戲的癮,還在思維、語言和自控力上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6歲的他,可以自己專注的寫作業,可以用讀書、畫畫、拼裝、喂流浪貓等豐富的生活填補空閒,也可以很隨性但守時的進行遊戲休閒。

而這一切,不再需要我苦口婆心的說教或言辭激烈的管教,只需要偶爾的溫馨的提醒。

把遊戲當作興趣,也能給我們帶來無限可能。我經歷了,努力了,收穫了。相信更多智慧的父母會做得更好。

關注 , 路上,一起成長自己,成就孩子。

兒子沉迷遊戲魂不守舍,媽媽不打不罵,陪他瘋玩遊戲戒癮後變學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