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念舊,是一種最深情感的表達,而從往日的時光中,慢慢感知著歲月萃取的精神品質,這對於身處迷茫時期的我們來說,的確是一種極大的鼓舞。

我喜歡和老一輩人聊天,歲月讓他們增添了皺紋,卻無法消磨他們骨子裡頑強的生命力,這讓我更加堅信,物質的匱乏與精神的貧瘠不一定成正比。

對於《鋼的琴》這部電影來說,我是情有獨鍾的,作為北方人,畫面裡傳遞出來的那種濃濃的熟悉感,總讓我激動不已。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人們常說,時常懷舊的人是因為現在過得不好,我覺得,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而按我的理解來說,生活的複雜讓我更加懷念曾經的單純,物質富裕造成的精神空虛,讓我不得不站在曾經的起點,認真體會往日的榮光。

張猛執導,並在2011年上映的《鋼的琴》,利用一群人看起荒誕的行為,勾勒出了那個已經逝去的工業時代的樣貌,然後,在時代狠狠地碾壓中,仔細地窺探著這群人的生存狀態以及精神面貌。

當用鋼琴這一冰冷的物品,把一個個散落的小人物,慢慢地連接在一起的時候,除了展示生活,導演更像是在傳遞著一種溫熱的態度,樂觀向上且團結互助。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比起賈樟柯電影中充斥的壓抑情緒,張猛的電影中,則時刻透露著那種與生活的擰巴。這種擰巴,不是貶義詞,按我的理解就是,即使身處谷底,也要嘗試掙扎

範偉主演的《耳朵大有福》這部電影中,張猛就已經融入了這種擰巴的生活描繪,而在王千源主演的《鋼的琴》這部電影中,張猛放棄了對於單個人物的重點刻畫,他把故事重點,從個體昇華到群體,然後,展示出了一副底層生活的眾生相

這是一個時代的謝幕,也是時代中特有精神面貌的凋敝,我們懷念那個時代,更多的是因為,我們缺乏那個時代的精神。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1

距離上一次看《鋼的琴》這部電影,已經過去半年多的時間了,當再一次回味這部電影時,也多了幾分更深刻的理解,也許是因為親身經歷很多事之後,電影與現實結合產生的化學反應。

中年男人,離異,下崗工人,這三個標籤,讓王千源飾演的陳桂林生活陷入困頓,而前妻嫁給賣假藥的老闆後,生活水平一下子得到了改善,於是,轉頭回來找陳桂林爭奪女兒的撫養權。

作為一直陪伴在女兒身邊的父親,陳桂林是絕不會答應的,在女兒提出誰要是給她一個鋼琴,她就跟誰的要求下,陳桂林開始了他製造鋼琴的艱難過程。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電影整體的風格偏灰暗,可卻總是用一種柔和的光線作為緩衝。從電影一開始,導演就利用最直白的鏡頭,將一種破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形象,展示在了觀眾面前。

泥濘的街道,荒廢的房屋,冒煙的工廠,廢棄的煙囪,都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左右。

單從展示的環境上來看,的確展示給了觀眾一種絕望氛圍,只是,導演並不打算讓這種絕望的氣氛貫穿到底。所以,利用陳桂林對於親情的重視,慢慢拉出他的友情和愛情兩條線,然後,讓故事的重點,從陳桂林的獨角戲,開始轉到了眾人的群戲上來。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群戲中,各種人物的複雜性格最難塑造,因此,導演並沒有將性格迥異的人,強行撮合在一起,而是藉由陳桂林借錢到偷琴最後下定決心制琴的過程,一步一步,從每個人身上找出相似的生活態度,再把這些人的行動軌跡,放在一個廢棄工廠內。

侷限的空間更具戲劇張力,這樣,便實現了從絕望到希望的主題昇華。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破敗的環境氛圍與積極的生活態度,在這部電影中同時出現,利用這種鮮明的對比,讓觀眾的情緒從壓抑到歡笑,從悲觀到樂觀,一點一點的轉變著。

我想,張猛導演對於生活細節的拿捏是最準確的,因為,他曾經擁有過感同身受的生活經歷,所以,讓整部電影,無論是場景還是劇情設計,都具有了更為強烈的真實感

在《鋼的琴》這部電影裡面,每個人的人物形象,都無限接近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那些鄰居,甚至就像是我們的父母親。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作為下崗工人,雖有一技之長,卻不得不為了生計到處奔波。陳桂林東拼西湊組成樂隊,婚喪嫁娶四處拉活,而他之前工廠的那些工友們,有的成了配鑰匙的,有的成了殺豬的,有的幹起了倒賣的勾當。

生存不得不讓人學會了妥協,可是,生活卻又讓人學會了掙扎。

藉由製作鋼琴這個目的,將中年老男人往日的熱情慢慢點燃,而那如同一出鬧劇的制琴過程,卻重現著工人們身上拼命的精氣神。我想,張猛導演的情感是濃烈的,以至於,讓我在看著群老男人制作鋼琴的時候,居然忍不住偷偷抹眼淚。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因為時代的發展,他們被無情的拋棄,可一旦擁有了某個共同的目標,他們的精神,就又會再度與肉體融合。你可以剝奪走屬於我的時代,可是,卻永遠也無法拿走屬於那個時代的精神。

2

作為一部低成本的文藝片,它並沒有爬到道德的制高點,譴責時代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沒有趾高氣揚的,試圖阻止著時代的發展,它只是作為一個記錄者,小心翼翼的將即將逝去的或是已經逝去的人或事,統統收錄進來,然後,晾曬著這些人或事背後從不肯屈服的精神。

在電影中,始終有兩個即將被拆遷的煙囪出現在畫面中。陳桂林的父親時常會去眺望,而幫助陳桂林製作鋼琴的專家,則試圖阻止煙囪的拆遷,可當所有人站在遠處土坡上,在幾聲轟隆隆的響聲中,目睹著大煙囪倒塌的時候,各種滋味湧上心頭。煙囪曾經是集體制的象徵,它的倒塌,代表著集體制的崩塌,以及個人必須為生計的不停奔波。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張猛並沒有將過多的時間,放在對於過去的留戀上面,而是集中在了探討這群人的生存狀態上來,當然,更重要的是挖掘生存狀態背後的精神面貌。

當那些曾經拿著國家固定工資的工人,一個個變成了被社會淘汰的邊緣人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集體中的那種熱情,也正在逐漸消散著,所以,在電影的前半部分,的確給人一種死氣沉沉的感覺,而每個人臉上也都暗無光彩。

生活是平淡的,未來是迷茫的,此刻,因為陳桂林女兒撫養權得問題,製作鋼琴成為了眾人暫時的目標。與其說是為了友情而匯聚在一起,倒不如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努力著,這樣,到了電影后半部分,所有對於生活的熱情撲面而來,讓觀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激情。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生活熱情和情感激情

,這是從開始隱藏到最後顯現的電影核心。我們無法扭轉現實,卻可以改變自己,我們無法阻擋發展,卻可以保留精神,我們無法擺脫物質的匱乏,卻可以爭取精神的富足。

這便是為啥老一輩人的眼神中,總是充滿著對於生活堅定有神的力量,而從他們身上感知到的對於生活的態度,從來都是積極且向上的。那是一種不爭,同時也是一種爭,不爭的是利益至上的物質,爭的是凝聚一起的精神。

從範偉到王千源,這個東北不太冷

《鋼的琴》這部電影,就像是那個時代的輓歌,它將所有底層小人物都立體化的塑造出來,然後,展示著他們尚存的精氣神,也算是給當下人們的一種警示吧。不要因為浮躁,就自暴自棄,不要因為物質的充足,就忘了精神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