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鄉情、鄉愁


鄉村、鄉情、鄉愁


落日餘暉,透過西天紅霞灑滿寂靜的鄉村,偶爾飄零的黃葉,沐浴柔和的霞光慢慢悠悠,顯得有些慵懶無力。

  漫步山林小道,走過已很空寂的田野,穿過幾個村莊,已是燒飯的時候,可村子裡特別寂靜,少了以往雞鳴犬吠,人聲鼎沸的喧囂,少了柴燒的煙燻味兒和飄悠的裊裊炊煙。

  門鎖大多鏽跡斑斑,殘垣斷壁隨處可見,一些尚好的平房也只是用來存放久而未用的農具了。

  房前屋後雜草蔓生,喬木林立,物質匱乏的過去,這些可都是燒鍋、取暖的搶手貨,每逢秋後早已被人們爭相砍下以備後用了,如今只能自生自滅,感覺挺可惜的。

  現今的鄉村,也只剩下少數留守老人和兒童守候在老屋,少了生機活力的村莊不免給人一絲蒼涼的感覺。

  一直以來,感覺住房就是家庭的大事。小時候的房屋是土牆茅草屋,秋收過後,天晴少雨,田地的農活一忙完,大人們就開始拿起模具製作建房用的土坯。

  土坯的材料是碎麥草和著稀泥由耕牛踩熟拌勻的混合物,一塊做好晾乾的土坯大約60公分長,40公分寬,20公斤重,一天功夫下來那真叫個腰痠背疼,沒有相當的體力是不容易把這活做好的。

  也有用乾塘坡里長滿雜草根的土渣切塊兒做坯的,但由於草根的疏密程度不一,固土不均,挪動起來容易鬆散,坯塊兒耐用程度也不高,所以使用相對較少。

  土坯做好後就開始壘牆了,架起檁條,屋頂攤上麥草或是質地較硬的茅草,然後再用稀泥糊平內外牆壁,過細的人家會用白紙或是舊報紙糊在內牆上,再把木製的窗欞蒙上一層雨布,一個簡陋而又溫馨的小屋就算建好了。

  可別小瞧了這樣的泥牆草屋,在當時,它算是冬暖夏涼,住著很舒適的豪宅了。每當夜幕降臨,微弱的煤油燈光透過門縫照到小院裡,感覺別樣的柔和溫馨。

  泥牆草屋最怕下飄雨,所以牆根下往往會栽些爬牆虎,圍牆頂端常栽些帶刺的仙人掌,既可防止雨水直接沖刷又可防止雞在上面彈掉泥土,當然亦可防範小孩子翻牆使壞。

  每到春夏之交,土牆上的仙人掌開滿黃中泛白的小花,非常漂亮,牆體也會披上一身碧綠的裙衫,遠望整個土牆好似一個善良文靜的少女靜靜側臥在那裡,含情脈脈,姿態溫婉。

  此外,房後大多會栽上稠密的竹子,濃密的家槐,或是能開花的木槿,以便遮風擋雨,延長土牆的壽命,那裡也常常會成為農村娃捉迷藏的好去處。

  時間長久了,草屋上會生出油綠的苔蘚,土牆亦被風雨剝蝕得掉了皮,裂了縫,嗡嗡的土蜂會在牆上打洞棲身,度過寒冬,鳥雀亦在裡面做窩繁衍,甚至有了土蛇、蜈蚣、蠍子和地鱉,那可都是能賣錢的好東西,小孩們經常掏這些掙點可供自己支配的零花錢。

  當然,除了驚喜,掏個驚心,掏個危險也是時有發生的。為了迎接雨雪的考驗,秋忙過後,大多人家就會置換茅草,泥屋脊,拾掇房子,印象中幾乎每隔一年都要重複,趕上連陰雨,室內不妨有漏水的地方,弄些個瓷盆接水直髮出叮叮噹噹的響聲。

  大人們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竭盡全力為子女遮風擋雨,努力經營家庭,讓幼小的我既感動又揪心,那時的我常常感嘆什麼時候才能住得上不漏雨,不需要年年修整的好房呢!

  慢慢地,家庭經濟稍好的人家先是住上了瓦接簷的茅草房,後來就是一排排令人羨慕的磚瓦房,那可是不容易的,在農村,誰家要是能有幾間這樣的房子,說個媳婦可就容易多了。

  小時候,村子裡人口集中,趕上哪家有個結婚生子的喜事,整個村子幾天都洋溢著喜慶,忙著挨家挨戶借桌凳,借餐具,殺豬宰羊,買青菜,鄰里鄉親會早早趕去幫忙,大人幹得熱火朝天,忙的不亦樂乎,小孩子也跟著興奮不已。

  若是再放場電影或是演一場皮影戲聚攏些十里鄉親,則更增添了喜慶的氛圍,簡樸的農家小院顯得異常熱鬧。

  如今,待客的頻率高了,宴席設在食堂,吃飯上賬,鋪張不說,喜慶的氛圍比以前降低許多,簡單的過程少了親情友情的深度交融,總有一絲應付過場,人走茶涼的感覺。

  小時候,農村的精神生活特別單調,為了能看場露天電影,幾天前就開始打探消息,很早就開始呼朋喚友。待到夜幕降臨,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少即會相邀成行,他們不惜十多里的路程早早趕場,耐心靜候在白色的影幕下,且不煩又是重複了多次老掉牙的片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