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鄉情,鄉愁

鄉村,鄉情,鄉愁

文 | 程庚

落日餘暉,透過西天紅霞灑滿寂靜的鄉村,偶爾飄零的黃葉,沐浴柔和的霞光慢慢悠悠,顯得有些慵懶無力。

漫步山林小道,走過已很空寂的田野,穿過幾個村莊,已是燒飯的時候,可村子裡特別寂靜,少了以往雞鳴犬吠,人聲鼎沸的喧囂,少了柴燒的煙燻味兒和飄悠的裊裊炊煙。

門鎖大多鏽跡斑斑,殘垣斷壁隨處可見,一些尚好的平房也只是用來存放久而未用的農具了。

房前屋後雜草蔓生,喬木林立,物質匱乏的過去,這些可都是燒鍋、取暖的搶手貨,每逢秋後早已被人們爭相砍下以備後用了,如今只能自生自滅,感覺挺可惜的。

現今的鄉村,也只剩下少數留守老人和兒童守候在老屋,少了生機活力的村莊不免給人一絲蒼涼的感覺。

鄉村,鄉情,鄉愁


一直以來,感覺住房就是家庭的大事。小時候的房屋是土牆茅草屋,秋收過後,天晴少雨,田地的農活一忙完,大人們就開始拿起模具製作建房用的土坯。

土坯的材料是碎麥草和著稀泥由耕牛踩熟拌勻的混合物,一塊做好晾乾的土坯大約60公分長,40公分寬,20公斤重,一天功夫下來那真叫個腰痠背疼,沒有相當的體力是不容易把這活做好的。

也有用乾塘坡里長滿雜草根的土渣切塊兒做坯的,但由於草根的疏密程度不一,固土不均,挪動起來容易鬆散,坯塊兒耐用程度也不高,所以使用相對較少。

土坯做好後就開始壘牆了,架起檁條,屋頂攤上麥草或是質地較硬的茅草,然後再用稀泥糊平內外牆壁,過細的人家會用白紙或是舊報紙糊在內牆上,再把木製的窗欞蒙上一層雨布,一個簡陋而又溫馨的小屋就算建好了。

可別小瞧了這樣的泥牆草屋,在當時,它算是冬暖夏涼,住著很舒適的豪宅了。每當夜幕降臨,微弱的煤油燈光透過門縫照到小院裡,感覺別樣的柔和溫馨。

鄉村,鄉情,鄉愁


泥牆草屋最怕下飄雨,所以牆根下往往會栽些爬牆虎,圍牆頂端常栽些帶刺的仙人掌,既可防止雨水直接沖刷又可防止雞在上面彈掉泥土,當然亦可防範小孩子翻牆使壞。

每到春夏之交,土牆上的仙人掌開滿黃中泛白的小花,非常漂亮,牆體也會披上一身碧綠的裙衫,遠望整個土牆好似一個善良文靜的少女靜靜側臥在那裡,含情脈脈,姿態溫婉。

此外,房後大多會栽上稠密的竹子,濃密的家槐,或是能開花的木槿,以便遮風擋雨,延長土牆的壽命,那裡也常常會成為農村娃捉迷藏的好去處。

時間長久了,草屋上會生出油綠的苔蘚,土牆亦被風雨剝蝕得掉了皮,裂了縫,嗡嗡的土蜂會在牆上打洞棲身,度過寒冬,鳥雀亦在裡面做窩繁衍,甚至有了土蛇、蜈蚣、蠍子和地鱉,那可都是能賣錢的好東西,小孩們經常掏這些掙點可供自己支配的零花錢。

當然,除了驚喜,掏個驚心,掏個危險也是時有發生的。為了迎接雨雪的考驗,秋忙過後,大多人家就會置換茅草,泥屋脊,拾掇房子,印象中幾乎每隔一年都要重複,趕上連陰雨,室內不妨有漏水的地方,弄些個瓷盆接水直髮出叮叮噹噹的響聲。

大人們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竭盡全力為子女遮風擋雨,努力經營家庭,讓幼小的我既感動又揪心,那時的我常常感嘆什麼時候才能住得上不漏雨,不需要年年修整的好房呢!

慢慢地,家庭經濟稍好的人家先是住上了瓦接簷的茅草房,後來就是一排排令人羨慕的磚瓦房,那可是不容易的,在農村,誰家要是能有幾間這樣的房子,說個媳婦可就容易多了。

鄉村,鄉情,鄉愁


小時候,村子裡人口集中,趕上哪家有個結婚生子的喜事,整個村子幾天都洋溢著喜慶,忙著挨家挨戶借桌凳,借餐具,殺豬宰羊,買青菜,鄰里鄉親會早早趕去幫忙,大人幹得熱火朝天,忙的不亦樂乎,小孩子也跟著興奮不已。

若是再放場電影或是演一場皮影戲聚攏些十里鄉親,則更增添了喜慶的氛圍,簡樸的農家小院顯得異常熱鬧。

如今,待客的頻率高了,宴席設在食堂,吃飯上賬,鋪張不說,喜慶的氛圍比以前降低許多,簡單的過程少了親情友情的深度交融,總有一絲應付過場,人走茶涼的感覺。

小時候,農村的精神生活特別單調,為了能看場露天電影,幾天前就開始打探消息,很早就開始呼朋喚友。待到夜幕降臨,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少即會相邀成行,他們不惜十多里的路程早早趕場,耐心靜候在白色的影幕下,且不煩又是重複了多次老掉牙的片子。

更有時,斜風細雨不須歸,一片痴心在銀幕,真叫雷打不動。更無奈的是由於信息不實沒準會白跑一趟,大家依然會調侃今晚的片名叫“磨鞋底”。沒有埋怨,亦不後悔,鄉親們好似習慣了這樣的過程。

鄉村,鄉情,鄉愁


清楚記得,一個雪後初晴的冬夜,隊裡一位老婆婆隱約聽到村頭傳來一個男子悲悲慼慼的哭聲,細心的老人在溫暖的被窩裡輾轉反側,睡意全消,她百思不得其解,憂慮著一定是哪家發生了什麼不幸事,決定起來去勸慰一下悲痛的夜傷人。

於是,她穿上棉衣,循聲覓去,發現是隊裡的一個小夥子正孤身一人蜷縮在村子的草垛頭痛哭不已。好言相勸多時,他依然泣不成聲,難以從悲傷中回過神來。

待其平靜下來,耐心詢問方知是剛剛散場的電影《白蓮花》深深打動了一個善良的小夥。他惋惜劇中年輕漂亮,擁有一生武藝的女主人公白蓮花因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殺身陷絕境,最後縱馬跳崖而壯烈犧牲。看完影片他是越想越難受,又怕驚動家裡人,就情不自禁跑到草垛旁釋放難以抑制的心情。

其實啊, 連我們這些小孩子都知道電影裡的故事大多是假的,他當然更清楚那扣人心絃的情節皆為虛構了。可就是這樣一個健壯結實的小夥子在世間悲歡離合和生死離別的面前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那樣的不堪一擊,那是厚實的鄉村人淳樸善良的真情流露和自然告白。

因為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農村是再正常不過了,一喜百家樂,一憂百家愁,左親右鄰情真意切,情同手足,雖然都不太富有,但生活中能相互照應,彼此賙濟,純樸的民風讓人回味無窮,心嚮往之。

鄉村,鄉情,鄉愁


很多時候,為了找趣,整個隊裡的人特別喜歡扎堆兒侃談,每逢皓月當空的飯後,人們經常不約而同聚在生產隊的牛房裡、稻場上或是誰家的小院裡,院主任則熱情備上桌凳和茶水,大家自願兌點糧食請來能說會道的說書人侃侃而談,或是聽年紀人抽著旱菸講一些古老淳樸的故事,還有一些道聽途說的所謂新鮮事、稀罕事。

主講者繪聲繪色,娓娓道來,眾聽客則聚精會神,洗耳恭聽,生怕漏掉一個細節,中間又不乏刨根問底兒的“好事者”,有時為了一個故事情節的對與錯大家各持立場,各抒己見,甚至不惜群槍舌戰,喋喋不休,爭論得面紅耳赤,那聲音欲與天公試比高。

他們又往往會被故事中一個人物的不幸命運而弄得長吁短嘆,淚眼婆娑,躺在床上久不能寐,所有的人都那麼投入,感覺那樣津津有味。直至深夜,月朗星稀,曲終人散,仍覺餘音縈耳,意猶未盡。

其實,瘋累了的孩子們伴隨著故事早已熟睡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了,但誰也不願提前離開,主講者的知識和口才真的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一旦散了場,院主人則會任勞任怨把場子收拾得乾乾淨淨,井井有條,每每皆會搗騰得村子裡眾多家狗陣陣狂叫,或是警告陌生的不速之客,或是搖頭擺尾高興的跑來迎接夜歸的主人。

鄉村,鄉情,鄉愁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封閉自守的農村,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變化,他們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和創業熱潮,走出去,引進來,追趕新潮,追求卓越。

辛勤的付出,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們又開始把辛苦積攢的錢拿出來建磚混結構的平房甚至樓房了,電視機也陸續進入尋常百姓家。

他們各自呆在家裡欣賞自己喜歡的節目,起初還聚在誰家院子裡一起看黑白電視的人們漸漸地已不再像往年那樣心有靈犀沒事就往一塊兒湊了。

村子的稻場上,往日的歡聲笑語已蕩然無存,辛辛苦苦建起的房子就這樣零零星星閒置在些許寂寥的鄉村,它們靜靜佇立在那裡,沒有了茅草屋,泥牆院的和諧溫馨和柔情似水。

融身廣闊的農村天地,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這裡有的是自然的鳥語花香和縱情馳騁的視線。

農村亦是糧倉,是基石,是推動發展的大後方。生在農村,工作在農村,鄉土,鄉音,鄉事,鄉情早已深深根植於那塊兒繾綣的心田。

鄉村,鄉情,鄉愁


看著眼前的景象,濃濃的思念又悠然飛回了老家那片熟稔的熱土,飛回了生我養我的那些個農家院和泥草屋,腦際間又浮現出童年時代的無憂無慮和天真爛漫以及少年時代生活、學習的一幕幕場景,那山、那水、那事、那人皆歷歷在目,一切還是那麼熟悉,那麼親切,一番唏噓感慨不由湧上心頭。

儘管飛逝的時光,似水的流年沖淡了無數陳年舊事,蹉跎的歲月模糊了無數塵封的記憶,可如煙往事湮沒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卻永遠無法湮沒心中那歷經風雨滄桑,簡陋清貧的茅草屋,還有那夢繞魂牽的月亮地兒,它是我孩提生活的搖籃和樂園,是我生命之舟駛向茫茫人海的始發港,它歷久彌香。

那矮得一翻而過的土牆頭喲!猶如一根緊繃的琴絃,輕輕觸碰即能奏出撩人心魂的童年戀曲;像一塊兒純潔的畫板,描摹了幼稚的人生軌跡,揮之不去,清晰如昨;似一件陳舊的棉布衣,縫縫補補卻舒適合身;又像一張年久泛黃的紙頁密密麻麻寫滿了童年的故事,而它的每一道縫隙更深藏著絢爛多彩的童年軼事。

比起現今那一排排混凝土一抹到頂,冰涼冷漠的高樓大廈,茅草屋顯得柔和溫情,一直讓我懷念,並註定一生縈繞在夢中,坐落在心中,讓我的生活時刻擁有一份甜甜的回憶和綿綿無盡的眷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