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射犬之戰”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聊一聊“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射犬之戰”

“官渡之戰”發生於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是發生於曹操和袁紹之間的一次規模較大的戰役。“官渡之戰”雖然沒有徹底擊敗袁紹的勢力,但確實遏制了袁紹的擴張勢頭,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決定北方霸主的一戰。其實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袁紹已經清晰地認識到雙方必然會發生戰爭,也出現了很多摩擦。下面小編就來說說發生於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射犬之戰”,算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

聊一聊“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射犬之戰”

“射犬之戰”發生的歷史背景:曹操搶佔戰爭的主動權

袁紹和曹操都是北方比較強大的軍閥,雙方的勢力範圍有互相接觸,早晚會發生決戰。兩個人都清楚這件事。不過兩個人也都把這件事放在剪除周圍其他軍閥之後。當時袁紹正在進攻盤踞在幽州的公孫瓚,曹操也把目標放在徐州身上。雙方各自消滅公孫瓚、呂布,消除後方或者側翼的掣肘,那就必然會徹底撕破臉皮,發生以徹底消滅對方為目的的決戰。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引注《傅子》:“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

結果曹操先一步高定了徐州,消滅掉呂布,並且與盤踞在徐州的豪強臧霸等人達成一種羈縻的關係,算是初步控制了徐州。而袁紹此時雖然全面壓制公孫瓚,但沒有徹底消滅公孫瓚。曹操在這個時候具有一定的先機。那麼他可以選擇提前開戰,北上進攻袁紹,牽制袁紹的兵力,救援公孫瓚。一旦公孫瓚緩過氣來,袁紹就成了公孫瓚和曹操之間的夾心餅,陷入腹背為敵的局面。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三年)九月,公東征布……舉城降,生禽布、宮,皆殺之……布敗,獲霸等,公厚納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

《後漢書·袁紹傳》:“四年春,擊公孫瓚,遂定幽土。”

聊一聊“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射犬之戰”

“射犬之戰”的必要性:曹操進攻袁紹,河內郡成為威脅

射犬的位置是在黃河以北的河內郡。其實“射犬之戰”的目的就是曹操與袁紹爭奪河內郡的控制權。按照袁紹討伐曹操的檄文(即陳琳所撰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以及《後漢書》引注的《獻帝春秋》中的說法,曹操趁著袁紹圍攻公孫瓚的時候,託言幫助袁紹進攻公孫瓚,實際上的目的在於襲取冀州魏郡鄴城。

《為袁紹檄豫州文》:“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欲託助王師,以見掩襲。”

《後漢書·袁紹傳》引注《獻帝春秋》:“操引軍造河,託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

聊一聊“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射犬之戰”

雖然《為袁紹檄豫州文》相當於雙方交戰的戰爭宣言,難免帶一點主觀性,但小編認為,以當時北方的局勢,和曹操在建安四年發動“射犬之戰”的行為來看,《為袁紹檄豫州文》中的內容是可信的。曹操希望通過襲擊鄴城的方式阻止、拖延公孫瓚的覆滅。河內郡就在鄴城的西南方。曹操如果長驅直入北上進攻鄴城,河內郡就在曹操軍隊的左側。而此時的河內郡是依附於袁紹的眭固的勢力。

眭固本來是黑山賊中的一員,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被曹操驅逐出東郡,不知道是什麼方式,成為了大司馬張楊的部將。張楊還有一個部將叫做楊醜。張楊、楊醜、眭固三個人很有意思。張楊、眭固是反對曹操,傾向於袁紹的,楊醜則相反,傾向於曹操。結果就是楊醜殺掉了張楊,眭固又殺掉了楊醜,繼承了張楊的勢力,與袁紹聯合。於是曹操在袁紹和公孫瓚相持的時候,選擇先進攻眭固,剪除這個威脅。

聊一聊“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射犬之戰”

《三國志·魏書·張楊傳》:“其將楊醜,殺楊以應太祖。楊將眭固殺醜,將其眾,欲北合袁紹。”

聊一聊“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射犬之戰”

“射犬之戰”的過程

在建安四年二月,眭固代替張楊,屯兵於河內郡野王縣中的一個聚邑,叫做射犬,故址在今河南省修武縣西南十公里。同年四月,曹操率軍逼近黃河,派遣史渙、曹仁、樂進、于禁、徐晃等人渡過黃河進攻眭固。

眭固心知僅憑自己的力量無法抵禦曹操軍隊,於是讓故大司馬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射犬,自己率兵去請求袁紹的支援(說不定目的就是直接脫身放棄河內郡)。不過眭固的行動慢了一些,他和曹操的軍隊正好在犬城(在今河南省武陟縣境內)相遇。雙方發生遭遇戰,毫無意外地,曹操的軍隊大獲全勝,眭固也在這次戰役中被殺。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樂進)擊眭固於射犬。”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于禁)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徐晃)與史渙斬眭固於河內。”

聊一聊“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射犬之戰”

擊潰眭固的部隊後,曹操的主力部隊也渡過黃河,進入河內郡,圍攻射犬。眭固帶走一部分兵力,射犬內的防禦不足;另外眭固剛剛上位,薛洪和繆尚對他未必有十分的忠誠。曹操沒有選擇硬攻射犬,而是派董昭入城勸降,薛洪和繆尚很乾脆地投降了。於是曹操一度控制河內郡,擒獲在“兗州之變”中背叛曹操的魏種,並以魏種為河內太守。

《三國志·魏書·董昭傳》:“太祖令昭單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舉眾降。”

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題外話,眭固字白兔,所以有巫祝勸告眭固不要屯兵在射犬,畢竟食物鏈中犬在兔的上端。眭固沒有聽從,以至於失敗。當然這種說法沒有依據,只能作為談資。眭固的失敗終究是因為缺乏準備和與曹操軍隊戰鬥力的差距罷了。

《三國志·魏書·張楊傳》引注《典略》:“時有巫誡固曰:‘將軍字兔而此邑名犬,兔見犬,其勢必驚,宜急移去。’”

聊一聊“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射犬之戰”

“射犬之戰”的後續

曹操趁袁紹無暇分心的機會,主動進攻河北,控制河內郡,那麼下一步應當是繼續向河北深入,進攻鄴城。不過機會就是轉瞬即逝的,袁紹在建安四年春徹底擊敗了公孫瓚,時間大概就在“射犬之戰”發生之際。公孫瓚的覆滅粉碎了曹操的計劃,於是曹操退到黃河以北的敖倉。

袁紹解決掉公孫瓚後,保證了一個相對穩固的後方,勢必要對曹操發動戰爭。而“射犬之戰”正好可以作為袁紹進攻曹操的口號之一,將自己放在正義的一方。所以“射犬之戰”可以視為“官渡之戰”的前哨戰和導火索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