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余殇
古之相传,周文王遍寻天下贤士。某一日,文王出行前,先找人卜了一卦。卦象显示,此次出行将得一圣贤相助。文王非常高兴,就这样遇到了“愿者上钩”姜子牙。
姜子牙当即便给周文王出了个难题,让文王为其拉车。文王虽然年岁已高,但是求贤若渴的他还是很开心的拉起姜子牙就走。
然而毕竟已经步入老迈之年,仅仅拉了八百步,便累的气喘吁吁不能再进一步。于是,姜子牙说:今天你拉我八百步,我便保你八百年的江山。文王一听赶紧说自己还有力气,然而姜子牙笑道:天意已定。周文王顿时懊丧不已。
就这样,从姜子牙辅佐周开始到东周灭亡不多不少恰好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存续时间最长的朝代。
那么为何周朝能存在那么久呢?
排除神话传说的成分,周朝能绵延八百年,居功至伟的当属姜子牙和周公旦。除此以外还和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
首先,生产力的影响。
周朝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夏朝的存在一直成谜,商的存在虽然有着比较确实的证据,但是商朝却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而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制度。
殷商不过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臣服的部落除了需要定时纳贡之外,其余时间并没有和殷商有太多的的交集。殷商的约束力也要小上很多,不然也不会坐视周的强大。
而周的分封制,很好地将中央和地方联系了起来。虽然分封制分散了中央的权利,但是却也产生了相互制约的局面。如春秋五霸的产生。其实是形成了另外一种相互制衡的模式。
再次,周礼的制定。
周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详细规定了天子诸侯士大夫各个阶层不同礼仪的制度。它的制定,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的各个封建王朝。
相当于对原本松散混乱的关系进行了一次详细且清楚的界定。每个阶层都有着属于自己阶层的权利和义务,以礼的形式制定出来,让人们可以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周朝各个诸侯国之间打仗和后来的战争完全不同。采用的竟然是回合制。这其实就是周礼的体现之一。
最后,文化的多元。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但是却也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伟大时代。产生了诸多圣人级别的人物,如老子、孔子等等。他们的思想绵延数千年,深刻的影响着后世。
而这些思想的出现,同样在某种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成为上层阶级统治下层的工具。
Crazy历史
周朝为什么这么长寿
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高中政治课本上常出现的那句话。落后的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周朝之所以长寿原因有二。
一,土地储备丰厚。毛主席说:中国两千多年的农民起义,不过就是为了得到一块土地。周朝初年全国人口不过一千多万。疆域则包含了黄河流域、江淮流域、以及河北的大部分地区。耕地面积相当广阔。井田制的实施清晰的界定了,领主与领民的土地划分。由于土地有的是,领主也犯不上去算计领民的那点土地。大家友好共处,相安无事。
二,医疗技术落后,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古代人们虽然不计划生育,但是婴儿夭折率极高。经常出现,无后的现象。而且古人寿命不长,身体抵抗力差一些的,三四十岁死去,非常常见。人口增长不上去,对资源自然没有更多的要求。而到了长平之战时期,仅秦国一国的在册人口就达到了750万。人多对资源需求就多,而原有的土地就那么多,自然就开始了灭国之战。而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婴儿成活率越来越高。人越来越长寿,一个国家建立之后人口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生产力的提高速度跟不上人口膨胀的速度。也就造成了以后的王朝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
综上所述,周朝长寿,人少需求少,生产力足以满足需求。
客官请客观一点
“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享国八百载”,传说周朝的八百载国祚来源于文王亲自为姜子牙拉了八百步的车辇,虽然只是一句传说,但是相信姜子牙在周朝建国时所贡献的力量,也确实为周朝增添了不少国运。
而姜子牙能贡献的最大力量,霄林天认为是周朝的制度,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中有这样一句话:
很明显,周朝八百年而元朝仅98年,都是国家制度所导致的。而周朝赖以维持八百年的制度,核心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封邦建国
今天我们说起封建,都会把它和封建社会以及其专制统治、压抑人性等等特征结合在一起,然而封建最早的含义却是与真正封建集权相对立的分封诸侯。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这是《诗·商颂·殷武》里的话,这里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在创建周朝以前,周王室也曾经是商朝所属的一个诸侯国,在商朝腐朽没落的时候起兵取而代之。在反抗殷商、建立周朝的过程中,也借助了其他诸侯的力量,因此在周朝建立后,继续延续了殷商的体制,并加以发展完善,形成了周朝的分封制。
通常认为分封制始于夏朝,在周朝达到了巅峰。周朝建立以后,把周王室的同姓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甚至于殷商时代的其他诸侯和商朝贵胄也得到了分封。
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明明占取了大好河山,却又把四方的土地分封出去,这不是在制造分裂的祸端吗?
诚然,分封制的后果往往是诸侯割据的混乱和国家的瓦解,这也是周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周朝的分封制,却是它长期保持稳定统治的一项重要因素,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时代背景。
周朝建国时期的中华文明,生产力和思想文化水平还比较落后,整体处于农奴制水平。周朝的统治核心在于黄河流域,尽管周朝名义上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臣民,但是实际的统治力量很难达到偏远的地区(比如后来的楚国、吴国、越国等)。
把诸侯分封到边远地区,给予其自治的权利,很好地开发了边远地区。周朝的中央政府同时也采取构建交通网络的方式,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形成了一种分封但不隔绝的格局。这种格局同时也加快了经济、科学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交流,融洽了周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周王朝的稳定发展。
其二,周天子的地位。
分封的本质是天子给予臣子封赏,把属于天子的土地和子民交由诸侯代为管理。分封的诸侯需要遵从天子的号令,同时要缴纳贡赋,为周天子戍边御敌,并随时接受出战和勤王的征召。这种天子的地位,在当时又被称作“共主”,是从尧舜禹时期传承而来,在民智未开的时代十分具有公信力。
即使是在周王室极度黯弱的东周,周天子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仍然得以保存,尽管强大的诸侯国可以极度地藐视周王室,但是在他做好一统天下的准备之前,绝对不敢也不会想到要废除周天子的地位。
而被架空之后的周天子,反而更加稳固和安全,它只是一个没有权利的空壳,各诸侯国在尊奉周天子的同时可以各行其是。在出现较大的矛盾和冲突时,彼此又可以借助周天子的名义来调和和缓冲,使得春秋战国时期保持了长期的动态稳定。
宗亲之法
仅仅是分封制,还不能完全确保周朝的稳固统治,另一项根本性的稳定因素就是宗法制。同样是兴起于夏朝、完备于周朝的制度,宗法制使得周朝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贵族统治体系。
周朝的宗法制将宗族分为大宗和小宗,周天子即为大宗,其他各个诸侯国即为小宗。以此类推,诸侯对周天子是小宗,对诸侯国内部又成为大宗,此后出嫡长子袭承大宗外,其他分支一律为小宗,这也开启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嫡长子即位传统。
宗法制的确立,加强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秩序,使得贵族的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这种以血统和礼法为基础的秩序,极大地强化了统治者稳固的地位。
而当每一个诸侯和贵族,在他所分封的土地内享有无上权利的时候,他也往往失去了对更大权利的欲望。这也是后来每个封建王朝在中央集权腐朽没落的时候,大部分自立割据的地方实权派只希望维持现状的原因。
总结
大一统只是少数人才会有、才能有的愿景,更多地人会止步于割据后的“保境安民”,即使与周边国家存在争斗,也往往只是局部的,大家都有一种不扩大争端的共识。
而对于周朝这样一个从建立之初就施行分封和宗法制度的国家更是如此,天然就造就了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状态。在西周时期,周天子还可以号令诸侯,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沦落到政令不出洛阳的凄惨境地。但是也正是这种境况,反而没有诸侯想去废掉周天子取而代之,因为成为周天子的结果还不如当一方诸侯。
霄林天
1、从总体上来看,从夏朝到周朝,国家统治时间是逐渐有所延长的;从周到清朝,国家统治时间总体上是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有了更高的需求,思想越来越开放,增加了社会中不稳定的因素。
2、周朝相比于夏商而言,国家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周朝统治者把商周时期的宗族部落管理方式发展为血缘宗法制,制定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宗法进行管理。
3、夏商周时期,人们的思想尚未开化,古人祭祀天地相信天命,周王朝统治者自称天子代天管理人民,这种思想使人们对统治者有很大敬畏。
4、周立国后,为维持稳定的统治,统治者制定周礼,“亲亲尊尊”“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些伦理规范使“以下犯上”为社会所不容,辅之于血缘宗法制极大的限制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5、周朝之时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春秋战国以前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人们必须集体劳作才能满足基本生存,落后的生产力把人们限制在了土地上,反动因素自然就少了。
6、西周之际,社会生产力把人们限制在了土地上,交通条件不便各地区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这也极大的限制了人员的流动,区域与区域的交流联系不多即便爆发起义规模也不大。
7、相比后世历代人民的起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土地兼并,大量农民无地可耕。在周朝时期,地广人稀,诸侯国都是争夺人口给予土地耕种的。
8、周朝之后的历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人们思想开放,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有了更高的利益追求,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社会也就多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9、在历代的征战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由于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产生矛盾爆发战争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10、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生产力不相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博史鉴行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惑。
引言
中国古代共有25个朝代,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或长或短,有的延续了800年,有的短短几十年,这个长达800年的朝代就是周朝。为什么周朝存在的时间这么长呢?有什么原因呢?
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在建立王朝后,就确定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将周王室的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个地方。宗法制与之对应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封的各个诸侯之间相互牵制,有时候会互相征讨。只要不是一家诸侯国实力强大,那么周天子就可以稳坐泰山,不受威胁。并且周天子和各个诸侯国之间还有一条经济纽带,那就是井田制。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更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范围。
以备不时之需
大家都知道周朝定都镐京,那么周天子定都之后并没有把镐京作为自己长期的“驻扎地”,在都城的东边也建立了政治军事区域,当时,周天子为了防备殷商顽民的反抗,就在那边营建了洛邑,这也为日后周王朝提供了一个缓冲之地。
当犬戎这个国家攻破镐京,周王室得以东迁,到洛邑继续延续国祚。
完整的礼乐制度
周礼,是周王朝国祚绵长的重要原因。西周初年,周王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要遵守。礼乐制度是周王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平民以及平民以上的阶层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这种文化共识对周王朝的统治无疑是有利的。
超规格地方权力
西周初期,分封的各个诸侯国有着很大的自主权,这看上去周天子好像没有什么控制能力,但是在周天子成为虚君的时候,各个诸侯国不屑去争夺周天子这个位子,在周天子强盛的时候,对各个诸侯国又有很大的约束力。因此,这种制度恰恰对政治来说比较稳定。
一家之言
周王朝在整个中国古代王朝里面寿命是最长的,各种制度的制定,有效的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到了后期,礼乐崩坏,周天子越来越形同虚设,各个诸侯国互相攻伐,最初完整的宗法制和礼乐制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使得周王朝在各个诸侯国的争斗中慢慢被蚕食殆尽。
史海ShiHai泛舟
先说一个传说,话说周文王卜卦求贤,依卦而行,时年72岁的姜子牙在渭水河边等候了,那时候他准备了一个没有鱼饵的铁针来钓鱼,被后人调侃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这样两位神交已久却从蒙面的英雄人物在渭水相遇了。姜尚托词自己久坐腿木为由让周文王亲自背着自己渡过渭水。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辞刚一出口,就立即遭到了周文王侍卫的呵斥。周文王脸上却没有显露出一丝不满的情绪,满口答应了姜子牙的要求。周文王背了他808步,就背不动了,所以周朝共存在了808年。
在西周之前的夏商虽然已经让中国历史进程发展到集中王权的时代,但是却还都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还是各个诸侯国和小部落实行自制的局面,夏商的君主甚至都没有权利罢免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官员。在西周灭商之后,周武王把所有的土地分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诸侯国和周朝天子自检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这些新的变化都是之前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变化,因为宗法分封制和井田制的成功实施,让周朝的政权得到了充足的巩固。再加上各个诸侯国的权利被进一步弱化,就没有和中央直接对抗的实力,是历史上是第一次大的制度变革。直到春秋时期,才出现诸侯国称霸的局面。
人中之龙白玉京
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关于周朝命运的一句话“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江山八百年”。真的是因为文王的那八百步,才使得周朝气数长达800年吗?
依我而见,这只是让电视剧充满传奇色彩
的一个片段。真正能让周朝气数长达800年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历史大势所向,商纣王暴虐无道,使得朝政荒废,民不聊生,甚至连皇叔比干都敢剖心。其次,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太公姜尚的辅佐,他为西伯阴谋倾商,多兵权奇计,尚谋,推行德政,积德行善,明道行仁,使得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
文王去世之后,武王姬发即位,姜尚被尊为“师尚父”,继续辅佐武王,此时的纣王朝已是佞臣霸道,小人权侵朝野,武王看到眼下时机成熟,征询师尚父的意见,师尚父言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武王听后,感觉天命难违,于是在师尚父的谋略之下,兴师伐纣,和纣王的大军展开决战,最终旗开得胜,拯救商朝的百姓与水火之中。
就这样,姜尚辅佐了周王朝的四代君主,主推行德政,使得周王朝气数长达几百年,但是周朝往期,君主居功自傲,宠信姬妾,荒废朝政,民不聊生,使得长达八百年的王朝从此在历史的长河告一段落。
心雨道情XL
传说”商”在纣王时已800年也,而周本是”商朝”的一个王候。乘”商”东征东夷(辽东丶今朝鲜等地)朝歌空虚无兵起兵反商,”商纣王”不得不组织“奴隶”成军队抵抗,但“奴隶”战场起义,纣王大败而亡国,”周期”建立。
“周”建立后,施行“仁政”,沿习了“商”的分封制,对“奴隶”的压迫大大减轻,原“商”的”奴隶”在推翻商的起义中立了大功,也获得解放,少数成为贵族,其他也成为自由民。社会经济获得稳定发展这是内因;而“周”的周边,当时还都是比较原始的游牧部落,还没有成形的,具有“国家”型态如“周”的出现,也没有较强的“部落联盟”存在,如“炎黄部落联盟”,这是外因。
由于当时生产力普遍低下,社会发展缓慢。这就是“周”能长寿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事物总是发展和变化的,并不是静止的丶僵化的丶停滞不前的。这正如《易经》所说“易者丶变也”。但是,随生产力进步,周中后期,农耕技术有较大进步和发展,周外部丶内部都在发生变化。
首先,周的周边游牧民族在发生变化。原本分散丶弱小的游牧民族逐渐组织丶强大成成形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如西南的“百越”,西北的“犬戎”,东北的“东夷”。随这些部落的强大和扩张,开始把目标指向”周”,只是等待一个入侵时机。这是外部条件的变化和发展。
其次,周朝内部呢?也在发生变化。前面说了,”周”是沿习“商”的“奴隶分封制”,“周天子”只是“周朝”最大的奴隶主,他在享受“世袭继承制”带来的好处,周边有诸候列国拱卫,安全无忧,享受制度带来的一切便利,沉醉于“诗词歌赋”,音乐歌舞中。
而”周天子”周边的”诸候列国”,却在与外部各部落的交往中发展壮大,其邻地丶实力都在增长丶强大,新兴的阶层(地主阶级)在萌芽丶形成和发展壮大,也在等待时机,这就是“内因”。
再次,前面说了,“周天子”在享受制度带来的益外,沉醉于“诗词歌赋”丶”音乐礼仪”中,不思进取。到“周幽王”开始发生裂变,这就是史上的“烽火戏诸侯”。“周天子”的内部腐败丶堕落和拿朝政大事当儿戏,”周”至此衰落。到“犬戎”部落攻破“周都”,迀都始,风光不再。”周朝”进入“春秋战国”的“军阀诸候”混战时代,至“秦始皇”大统止。
其实,历代王朝兴衰灭亡,都逃不过这一规律。兴时积极奋发图强,立时在和平环境下逐渐懒政丶腐败质变。新兴势力崛起,在内外焦困下倒下灭亡而被取代。
当前,我国周边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台湾问题悬而未决;美国重返亚太再次深度介入台海和南海。日本在不断武装自己;越南在深化改革和把美军请进来;印度在蠢蠢欲动丶野心在膨胀…。
这一切在说明什么呢?看官自已去思考。
资料完善度低
周朝之所以能绵延近800年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限最长的朝代,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是周朝初年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所奠定的基础。周朝的分封制和后来的分封制是区别的,它是真正的封建制度,把土地和管辖权分到诸侯手中,让他们真正行使权力,和现在的分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着及其的相似度,这种行为是聪明的、进步的。周朝,也只有周朝不仅分封了同姓,也允许有异姓诸侯建国,这种宗法制度也是非常宽容大度的,夏朝和商朝,甚至包括更古老的虞朝,他们的后代都分有诸侯国,这在后来的朝代是想也不敢想的。
第二,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丧失,相当于把权力关进了笼子。在周朝前期的西周,王权还是比较强大的,周礼把诸侯士大夫阶层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王就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发号施令,但是与此同时,权力的分散也导致的王权必定被架空这个结果。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能看出。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夺权。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王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竹书记年》上说,根本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是周幽王首先进攻的申国,申侯联合犬戎进行了抵抗,最后攻破了镐京。无论哪种情况,西周王权的分散导致的结果就是王权最后被忽视,被架空,王权早被关进了笼子,只不过在周礼的掩饰之下,周王不知道罢了。
第三,权力的去中心化和五霸七雄。东周时期,周王的地盘和权力进一步缩小,诸侯士大夫阶层对周王的尊重也就只停留在表面上了。从郑庄公称霸开始一直到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以及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等诸侯的称霸来看,周王就是一个摆设了,从春秋开始一直到战国后期到秦灭六国,周王对政局几乎没有任何控制力,权力真正实现了去中心化,诸侯国各自为战,甚至诸侯国的国君也没有太大的权力,比如晋国,先是六卿,智伯之后又是三家分晋。这样的局面看起来好像很混乱,但是还是有一定规则的,在文化方面实现了百家争鸣,科技方面出现了鲁班墨子等人物,思想领域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孙子等等人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在那个看似战乱的年代,人的思想却得到了空前绝后的解放,真正实现了思想自由。这些伟大的文化,绝大多数是正能量的,它对一盘散沙的周政权也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延缓了它的灭亡。而王权的进一步弱化也使的诸侯对它毫无兴趣,只是想着吞并别国,发展自己,如果不是秦国崛起灭了六国,周朝估计还会一直可有可无地存在下去。
观天不语
夏商周土地政策好比原始共产主义的人民公社相当于国营农场类似北大荒和大寨村,奴隶主包吃包住,平民只负责劳作种地有饱饭吃有房屋住衣食无忧,所以没有反抗起义。不像后面朝代的的土地私有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类似小岗村的私营农场。封建王朝灭亡都是因为土地到了末代集中于少数地主手中,导致农民没有土地吃不饱饭造反起义而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