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成長的過程。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家長也是第一次做家長。想要教育好一個孩子,家長需要不停的學習。一些家長自認為孩子的壞行為,並非真如此,很可能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而家長制止了孩子的行為,很可能是變相的阻止了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孩子的成長關鍵期是什麼?

人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就好像一顆種子,從發芽到長成參天大樹,都要經歷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孩子,明顯在發展某一項能力,這個時期就可以稱之為成長的某個關鍵期。而孩子的0-6歲,是精神胚胎期,這個階段對於孩子一生的精神發育都很重要。而這個時期的觀點、立場、行為模式的形成,與家長脫不開關係。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

現象1:孩子自從到了三個月,百天的時候,就開始天天吃手。這個世界似乎只有手最好吃,就連給孩子拍攝的百天照中,也多是吃手的照片,給孩子一次次的從嘴裡將手拿出來,孩子又將手塞回去。有時強硬的拽出手來,寶寶就會嚎啕大哭。手那麼髒,讓孩子總吃手能好嗎!如今5、6個月了,不僅是吃手,還啃被角,啃襪子,真是讓人煩惱!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行為一、見什麼啃什麼,不要制止

當孩子出現見什麼啃什麼的情況,家長第一想到的不該是制止,而應該激動,自家的寶寶進入了一個新的關鍵期。這就是口的敏感期,當孩子三個月以後,第一個與外界接觸的器官就是口。那些看起來不衛生的行為,其實是孩子認識世界,搭建心智的一個過程。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當孩子想要吃手的時候,就會產生大腦支配肌肉的過程,孩子成功吃到手是很大的進步,證明大腦對於肌肉的支配發展的很不錯。當吃到手以後,大腦也會有反應,用嘴來感受不同的物質,比如吃到手是什麼感覺,吃到被子是什麼感覺,這樣不停的形成新的連接。所以這是孩子的一種心智發展,家長不要制止,需要做的只是保證寶貝啃的東西夠乾淨。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現象2:孩子自從到了一歲以後,是越來越調皮,不會走的時候吧,就喜歡扔東西,想讓寶寶把什麼東西攥在手裡玩一會,太難了,撿回來就扔出去,寶寶還笑。讓人懷疑是不是在整父母。等到孩子會走了,更是經常把家裡的東西弄的一團亂,家裡就沒有整潔乾淨的時候,真是讓人很煩惱。每次制止寶寶不要扔,總是沒有效果。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行為二、扔東西、弄亂東西,不要制止

當孩子出現扔東西、弄亂東西的搗蛋行為時,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是故意和你對著幹,這僅僅是孩子的一種探索行為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孩子是發現了空間,開始對空間探索,當孩子還是那個天天被父母抱著的寶寶時,寶寶甚至認為這個世界都是平面的。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當孩子第一將東西扔出去的時候,東西又被撿回來,寶寶的內心是太神奇了!怎麼還會有空間這個東西。當孩子將整齊打亂的時候,寶寶意識到利用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東西的模式。這樣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效能認知,對於孩子自信的形成很重要。所以家長不要覺得孩子是在搗亂,讓孩子去自己探索空間,當孩子弄亂以後,家長可以帶著孩將東西重新擺放整齊,孩子也會很樂於參與。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想象3:老人帶孩子時候,最怕孩子摔了碰了,就希望孩子能夠老老實實的牽著老人的手慢慢地、一步步地在平路上走。可是孩子偏偏與老人作對,專挑一些坑坑窪窪的地方,有小石子的地方,有水坑的地方。有種越是擔心啥,孩子越這麼做的感覺。每次只能將孩子強制拽回來!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行為三、專挑不平的路走,不要制止

當孩子出現專挑不平整的路走時,證明孩子進入了腿的敏感期,此時越是走得快,越是有臺階,越是有障礙,從腳底傳給孩子的刺激越多。這樣不同的刺激,引導著孩子,嘗試踏入不同的地面,去感受和觀察。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家長不要制止,甚至要去幫助孩子去創造不同的感受,比如讓孩子踩在沙灘上,讓孩子踩在草地上。這裡提示家長不要給孩子穿那種一踩帶響聲的鞋子,聲音會干擾腳部的感受。作為家長,當發現孩子有一些行為讓家長覺得不合理時,不要盲目制止,要了解行為背後的含義!

孩子的這3個行為,家長不要制止,看似不好卻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