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潮汕民俗博物馆,由民营企业家郑国标先生创办,经多年筹建。在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及黄挺教授等众多潮学专家的鼎力相助下,于二0一三年年底建成。它以出生、成年、结婚、六十大寿寿庆四个人生重要阶段为主线,以实物、实景、软文的形式,展示潮汕人的民俗民风。深圳市潮汕民俗博物馆致力传承传统文化,向世界弘扬中华民俗美德。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全猪”与“全羊”。它是潮汕人庆丰年用以“拜神明”、“拜祖先”所用的祭品。潮汕人讲排场,敬神明、敬祖先由此可见。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这边是潮籍现代诗人,辞赋家陈少慈的力作——“潮汕赋”。他以直叙的传统手法,书写潮汕的地理、历史、人杰英才,民风特征,光明前景。正门上面是潮学专家林伦伦亲题的“深圳市潮汕民俗博物馆”馆名。

第一展区“出生礼”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潮汕人认为婴儿的诞生,不仅是一个家庭,而且是整个家族的大喜事。从怀孕到诞生以后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诞生礼俗,都是关爱生命的人性化表现。孕期忌动土、漂染、忌参加婚礼、丧事、忌在孕妇房子钉钉子、捆绑、移动大型物件、特别忌安床、裁剪。禁食:黄瓜、吊瓜、南姜、虾、蟹、鹅、番鸭、无鳞鱼。婆家、娘家都要自养或事先准备好若干只鸡,以备做月子给产妇补“身子”。古时候有的地方用新竹片给男婴断脐带,寄望其生命力强,长大会当官、发达。女婴用剪刀断脐带,寄望她会裁剪。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出生三日为人生第一次洗礼,请长辈及接生婆喝喜酒。出生满月叫“到月”,婴儿要举行理发仪式。用一全株青葱伴剃刀作剃头状,然后把青葱种在菜园里,以示婴儿长大会健壮、聪明。仪式过后,产妇要挽面,寓意其脸能像满月般皎洁美丽,至此产妇方可走出产房见“世面”。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外婆要给外孙置办腰兜红鞋、猫帽,女孩送红杉红裤,男孩送方裙,以表达对外孙的疼爱。“到月”要请亲朋好友喝满月酒,亲戚送上礼物祝贺。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这边是带婴儿所用的摇篮及小孩的坐椅。这种摇篮方便、省力,还可以移动,方便在带小孩的同时兼做手工。

第二展区“成人礼”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成人礼也叫“出花园”,是传承“孝感文化”美德,长大了有责任、有担当。通过俗成的仪式突出四个重要理念。

一、感恩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潮汕籍的小孩从出生开始就要拜“公婆神”,俗称“公婆母”,是小孩子的保护神。成年前是在他的花园里成长,今才走出这个花园。成人礼的一个重要仪式就是最后一次拜别“公婆神”,以示感恩。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为庄重起见要先做好新衣、理发,并备好三牲、果品。清晨要用六对花草沐浴,即红花、榕树枝、竹枝、龙眼枝、仙草、桃枝各一对。沐浴之后,穿上红木屐,再行拜别礼。据说此俗出自潮汕名人林大钦,他出花园时因家贫,无新鞋穿。其母将木屐染红让他穿上。后来林大钦进京赴考,考上状元后,人们纷纷效仿而成此俗。

二、换肠换肚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父母准备好猪的肠、肝、肚、肾、心各取一点,煮成猪内脏汤,并放点糖让孩子吃下。寓意有二说:一说是到了十五岁要换肠换肚,去掉孩子气变成大人的肚内(也就是说变成大人的姿态),另一说是吃下猪内脏汤的孩子有“肚内”,意指知书达理,懂得忠孝节义,待人处事有度。

三、咬鸡头,出人头地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孩子出花园前,不吃鸡头,今天给他一只完整的鸡。第一次吃鸡头,约定俗成叫“出花园”咬鸡头,勉励孩子要艰苦奋斗,有出色、有成就(也就是说出人头地)。

四、学会与人分享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今天父母除了给一只完整的鸡外,还给一些三鸟蛋品和猪肉等,赋予他食物分享分派的权力。让他分一些给家人与朋友,学会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家有子女初成长,作为父母来说是件十分高兴的事情,所以中午置办十二道菜宴请亲朋戚友。由孩子坐大位(也就是主位),每道菜先由他剪彩,其他人才能跟着吃,每道菜也都有一定讲究。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例如:青菜以厚合菜、青蒜、芹菜等为主,其寓意是孩子吃了厚合菜,“出花园”后,处处“六合”,处处合群;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芹菜,芹跟勤劳的勤同音,寓意能吃苦耐劳。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出花园礼的所有仪式,都是想达成这幅对联所表达的愿景,“童德陶成开世业,婆宫突出振家声”。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出花园”是潮汕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习俗,我们每年都在这里举行集体“出花园”礼,在原有仪式后增加了两个新的内容。一个是孩子与父母的对话交流,让孩子讲他对父母最感恩的两、三件事,之后父母讲今后对孩子的期望。另一个是事先通知报名参加集体出花园的孩子,写好十年规划的书稿。以书信的形式在现场交给自己的母亲,并告知母亲十年后才能拆开阅读。

第三展区“婚庆礼”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潮汕人的结婚礼俗与全国多数地方大同小异。新娘出嫁每过一道门,门上正中都有贴上“麒麟到此”的红纸条。寓意吉祥如意,早生贵子。过去房子都是做成三进的格局。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第一进劳作间、打米、做饭、做各种小食等家务都在这里完成。潮汕人秉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夫子治家格言。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第二进是客厅,这一担是大礼盒,给新娘家送聘礼就是用这种礼盒装礼品。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这些是过去一段时期,所推崇的结婚四大件:单车、缝纫机、手表、留声机,即三转一响。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潮汕人客厅最具特色,家家都有功夫茶,一般从茶具,所用茶叶的档次,来反映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冲茶人的操作技巧、谈吐礼仪,能反映他的文化修养。年轻人结婚前要先学会冲功夫茶,冲与泡二字,很能反映潮汕功夫茶的与众不同。潮州柑、青橄榄也是潮汕人喜爱的水果。第一次吃青橄榄不能咬得太大口,否则会觉得又酸又涩。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第三进是卧房,床、衣柜、梳妆台这些都是以前的老物品,以前新娘的卫生间也在这里。

第四展区“寿庆礼”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潮汕未婚人士生日叫“过生日”;已婚人士生日叫“做生日”;六十虚岁者生日叫“大生日”。以后逢十,便可做“大生日”,其他年份只做“小生日”。而过这个“大生日”的还是很讲究的福分,一则看是否富裕;二则看生日时辰是否合适;三则看是否有子孙承欢膝下。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潮汕地区孝道节义民风盛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主流共识。通过办生日礼,一家人聚集在老人家,共享天伦之乐,是潮汕人崇尚的高境界。潮俗老人家做生日,女儿、女婿是主角。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菜单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长寿面和韭菜则不变,形容“长长久久”。寿庆宴的菜盘可以重叠,意合“年年重来”。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这边陈列的是侨批。潮汕人在清末到解放前一段时期,大量人口移居香港,东南亚一带。人在外,根在内,与老家产生强烈的往来需求。侨批局应运而生,专做书信与财物投递生意。它有两个显誉口碑,一是:不赚钱的“小单”照做;二是:零投诉,信誉度极高。解放后,华侨支援国家及家乡的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侨批也成了非遗文物项目。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这里陈列的是一些潮汕籍作家的作品,潮汕地区有自己语言的戏剧——潮剧。还有潮汕字典,普通话与潮汕话共用。最了不起的是,它有自己的拼音方案,而且拼音方案的建立比我们现在国家统一的拼音方案,早了很长一段时间。据郭沫若的研究,发现潮汕话中,在语言方面是保留最多的古汉语。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扎根,传承千年的文脉,是⻄乡发展的底气,在这里,新与旧、古与今,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深圳创业和工作的潮汕人达450万,约占深圳总人口的1/4,潮汕民俗文化也成为深圳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来这里,体验一个老潮汕人的一生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潮汕地区部分老习俗正逐步被人淡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潮汕传统文化,每年,潮汕博览园都会邀请潮汕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在深圳的潮汕青少年举办各种潮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这种特色民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潮汕博览园,是展示岭南特色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西乡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千百年来,珠江入海口的西乡,成为外来移民、南粤先民逐梦的主战场,他们用自己智慧,书写着崭新的文明。坚守而又开明,创新而又包容,这正是西乡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