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恐懼: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嗎?

公元1726年,雍正皇帝向全國巡撫級別以上的官員發送了一封上諭,其中重點點名了一位叫做“楊名時”的官員,說他是“德之賊也”,也就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嶽不群。然而問題在於,楊名時究竟做了什麼令雍正髮指的事呢?

雍正的恐懼: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嗎?

楊名時,字賓實,又字凝齋,江蘇江陰人,生於1661年。30歲時,他才考中進士,等到了康熙59年,也就是他接近60歲的時候,才被康熙封為封疆大吏,雲南巡撫。可以說仕途艱難。這一方面或許是由於楊名時大器晚成,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和楊名時一生為人低調有很大關係。

今天記錄楊名時故事的史料裡出現最多的是成書於雍正九年《聖祖實錄》,而在這份材料裡,楊名時的故事基本上只記錄了楊名時幹了些什麼,但不會記載楊名時立了什麼功勞。但在史料中,我們仍舊可以看到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時,楊名時出任直隸巡道,負責處理今天河北省的各種案件。而楊名時也不負眾望,幾個月的時間就處理了河北省全省的疑難案件,一時間,老百姓稱他為“包公在世”,而康熙也親自贊揚楊名時“楊名時實好官也,不徒清官也”

雍正的恐懼: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嗎?

楊名時出任雲南期間,當時康熙二徵準噶爾部,雲南省成為攻打西藏的大後方,而楊名時的前任甘國璧義貽誤軍機被革職,而等楊名時上任後,非但在極短的時間裡為大軍籌備了軍糧,更為難得的是,楊名時居然沒有因為大軍過境而使老百姓受到重大影響,至少類似“農民起義”之類的事件,並沒有發生。可以說,楊名時一方面穩定了軍心,另一方面也為朝廷固守雲南邊疆提供了非常穩定的保障。

楊名時的第二個貢獻是整頓雲南鹽政。當時,雲南的鹽稅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而在當時,土井、私鹽交雜,以至於官方很難從民間收取鹽稅。官方收不到,必然黑社會土匪橫行,而經楊名時整頓後,不但鹽稅有了保障,連當地欺男霸女的黑社會都被一併掃清了。

此外,楊名時還積極推行攤丁入畝政策,並且首創“社倉”,也就是由官府出面在老百姓青黃不接的時候借給老百姓,秋收之後還倉,中間官府按照當年的收成收取利息。而遇到災荒之年,直接就用社倉的糧食賑濟災民,而且不收利息。這個舉措有點類似於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但後世之所以無法使用,很大程度是因為官府公信力不夠,但這對楊名時來說根本不是問題,而這項舉措直接使楊名時的聲望一時無兩。

雍正的恐懼: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嗎?

可等雍正登基後,雍正三年10月,雍正直接將楊名時革職,並且稱其未“巧宦”。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李衛愛打小報告。

根據雍正時期另一個官員彭紹升的記載,“初, 李衛為雲南鹽驛道, 遷布政使,以興利為功,恃恩使氣,陵諸大官出其上,公(名時)遇事則裁抑之, 遂用是陰間公。” 這個陰間,就是俗稱李衛“陰”了楊名時一把,給雍正打了小報告。說楊名時“偏私、結黨”。當然,打小報告本就是李衛的工作,這本無可厚非。至於李衛是不是小人,在這個問題上也並不重要。但問題在於,除了雍正信任李衛外,敲打楊名時還有其他目的嗎?

雍正的恐懼: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嗎?

這就和楊名時的“清官”聲譽有很大關係。

按照教科書的通說,康乾盛世時,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對皇帝來說,手下臣子最重要的品質是,效忠皇帝,而沒有屬於自己利益集團。也就是所謂的“結黨”。在結黨的問題上,貪官的“結黨”和清官的“結黨”一樣非常嚴重。在雍正看來,最好的官員是李衛、田文靜這樣的,他們一方面能幹活,另一方面由於名聲不好,便只可以效忠皇帝。

雍正的恐懼: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嗎?

而對楊名時這種“能幹的清官”來說,一方面他們能幹,朝廷離不開他;同時也因為他們的清廉,所以結黨起來會更加肆無忌憚。而最可怕的則是楊名時這樣的官員,除了能幹以外,楊名時的理論修養也極高,甚至當時名士蔡世遠說,“實用力於正心誠意之學 , 江陰楊公也” 。可以說,楊名時就是當時“道學的脊樑”。這樣的人,雍正帝如果不防範,那他還是雍正嗎?

當然,雍正也知道革了楊名時的官無法堵住天下之口。因此在革職之外並沒有對楊名時做出其他處罰,並讓他安心著書立說。言下之意也簡單,“楊名時沒了官職,理論再好還有什麼用呢?

等到1736年,乾隆皇帝將楊名時從雲南召回,擔任禮部尚書兼國子監祭酒,侍奉皇子讀書。1年後,楊名時病故,諡號為文定,追加太子太傅。而他的著作也被列入四庫全書,終成一代名臣。

雍正的恐懼:治理天下需要清官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