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規模化經營添動力 政策性金融資金作保障
沽源縣“政 + 銀 + 企”探出“空心村”治理新路
張家口新聞網訊(記者 韓文濤 通訊員 郝寶清) 推進 “空心村” 治理工作,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助力脫貧攻堅、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有效途徑。然而,在 “空心村”治理工作推進中,動力不足和資金沒有保障是兩個最主要的制約因素。今年,沽源縣通過市建發集團土地規模化經營增添動力,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大力支持,推出政策性金融資金提供保障,在全縣 “空心村”治理工作中趟出了一條“政+銀+企”的新路子。
“空心村”治理的根本目標是搬遷農民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核心是解決搬遷農民土地 “誰來種、如何種、農民收入如何保障”的問題,如果只改善搬遷農民的居住環境,不考慮搬遷農民與土地之間的聯繫,就會切斷搬遷農民的收入來源,從而失去項目推進動力。 另外, “空心村”治理是典型的地方政府主導,具有較強公益性的項目,自身不產生現金流,如果沒有穩定、優惠的政策性金融資金作保障,項目就難以順利實施,農民的實惠就難以落實。沽源縣 “空心村”治理共涉及5個鄉鎮、46個行政村、7786戶、18342人, 新建九連城半拉山、小南營、三義美、雙愛堂等13個安置區,同時需對搬遷農民涉及的10萬畝土地進行統一流轉和規模化經營, 僅一期資金就需求約11.4億元。如何既能避免增加地方政府債務,又能保障項目順利完成?
為此,沽源縣政府將這一需求反饋到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張家口分行。該行高度重視,聯合市建發集團與沽源縣政府經過多次研究、反覆論證和測算,確定了 “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總體模式。
在充分利用“空心村”治理所產生的“兩項指標”收益的基礎上,通過農發行融資解決項目建設和產業扶持資金;通過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運作模式增添“空心村”治理動力,即由市建發集團流轉搬遷農民10萬畝閒置土地,解決農民耕地“誰來種”的問題;根據資源稟賦和沽源縣重點規劃,發展牧場種植、生態旅遊、休閒康養、現代農業等,解決流轉耕地“如何種”的問題。通過創新延伸產業鏈條和環節,僱用搬遷農民為“產業工人”,搬遷農民在取得原有土地流轉費用的同時,又增加了僱工收入,解決了“農民收入有保障”的問題,為順利完成沽源縣“空心村”治理增添了推進動力。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改進耕地佔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補充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印發,為以“空心村”治理為代表的農地類項目在市場化運作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為此,沽源縣政府、市建發集團和農發行三方經過認真研究,用足用好國家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政策,最終確定了把“空心村”治理與佔補平衡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兩項土地指標”結合起來,創造項目現金流。經測算,沽源縣“空心村”治理可復墾土地7000畝,新建安置區佔地1874畝,節餘土地指標5126畝,節餘土地指標交易收益全部用於“空心村”治理,能夠實現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結餘。
目前,農發行已審批沽源縣“空心村”治理項目貸款4.3億元,投放貸款0.74億元,及時為項目建設提供了政策性金融支持,確保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為了將“沽源模式”在全市推廣,11月4月,農發行河北分行與市政府簽署了《支持“首都兩區”建設、“空心村”治理合作框架協議》,為落實“框架協議”的有效實施,農發行河北分行根據“沽源模式”,專門出臺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北省分行關於支持張家口“空心村”治理金融服務方案》,明確了利率、期限、客戶准入條件、支持範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全力支持我市鄉村振興、冬奧會籌辦、脫貧攻堅和張家口“首都兩區”建設。
閱讀更多 張家口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