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扬州之名,古已有之。

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等,俱可窥其繁盛。尤其清代,设盐运司于此,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引得盐商巨富争先聚居,全然无半分旧日满清入关“兵戮”之惨景。一时间,江北风光可谓“夜市千灯齐照,笙歌彻晓可闻”。

而扬州盐商虽富,却耻于世之“商人”唯利误解,或咸近士风,或装点斯文,以期跻身儒士之列,故多好风雅,常有文宴,结交各方名士,雅集不绝。

如江都薛寿《读画舫录书后》中所载:

“吾乡素称沃壤。国朝以来,翠华六幸。江淮繁富,为天下冠。士有负宏才硕学者,不远千里,往来于其间。巨商大族,每以宾客争至为宠荣,兼有师儒之家才,提倡风雅,以故人文荟萃,甲于他郡。”


同时,文坛泰斗孔尚任、王士禛等,又相继效法兰亭、西园之雅集,提倡“诗书画印交游修禊”,此浓郁之文化氛围下,扬州城南北往来之文人墨客,布衣士子,如过江之鲫,荟萃唱和,有“海内文人,半集维扬”之誉。

更为重要的是,彼时先后主政扬州之官吏周亮工、卢见曾、伊秉绶等,皆为文豪,求贤似渴,公务之余,修建书院,刊印诗集,与四方名宿怀文抱道,不舍一息之暇。

尤其卢见曾主持之“虹桥修禊”雅事,其所涉地域之广、人数之众、规模之大、觞咏之丰,可谓空前绝后矣。据史料所载“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参会者如鲍皋、郑燮(郑板桥)、李葂、高凤翰、祝应瑞、张宗苍、边寿民、金农等,均是耳熟能详,风流一时之名士。

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又号道悦子,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著有《雅雨堂诗文集》等,刻有《雅雨堂丛书》。

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因收受盐商价值万余之古玩,被拘系,病死扬州狱中。纪晓岚长女嫁卢见曾之孙卢荫文。盐引案发,纪昀因漏言获谴,戍乌鲁木齐。

此次盛举,郑板桥于《和卢雅雨红桥修禊诗》,曾诗云:“甘泉羽猎应须赋,雅什先排禊帖中。草头初日露华明,已有游船歌板声。”,后赵云松亦有诗云“虹桥修禊客题诗,传是扬州极盛时。胜会不常今视昔,我曹应又有人思。”。笔者私以为,据此足可窥见扬州文人雅集盛况之一二。

卢氏七千余人虹桥修禊,亘古罕见,载于文史。而其礼遇才士之美名,亦传诵至今,如史载所言“日与诗人相酬咏。一时文宴,甲于江南。座中皆天下士,而贫而工诗者,无不折节下交。”;《民国德县志》卷十《人物志·耆英》则载其“宏奖风流,发于至性。如识秦殿撰于未遇,恤邵中丞于寒微,尤具卓识”,其更曾以两淮盐运使之尊,登门作诗题赠于其旧日幕下微末小吏“祝应瑞”,致歉自己曾经“有眼未识俊才”之怠慢。

诗曰:“披图重认旧同官,白眼名流谢过难。烟月一竿纶在手,而今真作老渔看。雅雨卢见曾题。

”该诗题写于《老渔图》,钤印:雅雨山人、卢见曾印、偶噉名。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卢见曾题跋


《老渔图》王世襄旧藏,为禹之鼎门人林源所作,题识:老渔先生属,闽中林源写。钤印:源之印、子山。

画中、裱边共有卢见曾、高翔、郑板桥、高凤翰、金农、厉鹗、陈章等二十四家应“荔亭”先生所题。亦可见盛清文人彼此间诗咏唱和,交契雅集之独特精神面貌。

祝应瑞,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荔亭。丹徒白沙人,迁居京口。筑见山楼,名士陈沧洲、王己山、余京为之 作记序,一时学者名流咸集。后沈德潜选《别裁集》,在此举行文酒之 会,时称极盛。著有《荔亭诗钞》。所赋《山居雨夜》等多首被收进《京江耆旧集》。

众名家题识中,如“荔亭老学长兄属题”、“为荔亭二兄先生题并请正”、“祝居士比苏居士”等,可确知画中“老渔翁”即祝应瑞。

其中,卢见曾跋文著录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

“祝应瑞,字荔庭。镇江丹徒人。为芒稻河闸官。工诗,著有《见山楼集》。告休后始知之。作诗题其老渔图云‘披图重认旧同官,白眼名流谢过难。烟月一竿纶在手,而今真作老渔看。’”(参见《扬州画舫录》第233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另据《京江耆旧集》记:

祝荔亭由丹徒迁居京口,当时筑有见山楼,一时巨公名流咸来宴集,赋诗题咏,传为盛事。“芒稻河”又称“蟒导河”,据乾隆年间扬州城池图,河位于扬州江都县境内,是内湖入江的要道,因常年泛滥,明代以来即有疏浚治水的记载,故清代在此设闸泻水。


祝应瑞,曾为芒稻河闸官小吏,却素有官声,同时其为诗人、画家,与诸多文人如高凤翰、高翔、汪士慎、厉鹗等交游甚深,备受敬重推爱。

《老渔图》中,高凤翰题跋,曰:“生江村,钓海门,老河滨。其烟波之旧徒欤,实沧洲之故人。东海学弟翰左手奉题荔亭兄,庚申(1740年)”。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高凤翰题跋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别号南阜老人,自称老阜,胶州人,举止端方,为歙县丞,公荐为泰州分司,工诗画,善书法,称三绝,以左腕书更有奇趣。

高凤翰,“扬州八怪”之一,为卢见曾门人故旧,《乡园忆旧录》谓其彼此为生死之交,曾有《为雅雨山人题》、《即日再别雅雨公》等诗。高凤翰与祝应瑞亦多有往来,曾应荔亭之邀,为其所藏之端砚作铭《月之从星砚》。可参见《高凤翰全集·砚史摹本第六十二》。

(正面)月从星,有其华,风雨文之出。荔亭山人用砚,雍正乙卯,南村居士作铭。(背面)月之从星,以大从小。其义下缩,君子用纸,以象谦问夏祜。南村居士又题。……荔兄谦谦吉士,治闸芒稻,向有能声,居民依赖,宜其用砚,得此象也。遂为拈出铭之。此荔亭用砚,背面再铭之,以识慕爱。荔亭之能,令人思何如也。


高凤翰另为祝作应瑞“荔亭山人用研”,砚背刻铭,铭款“南村居士”:

京口祝荔亭遗此端石索铭。荔兄谦谦吉士,治闸芒稻河,有能声,属民倚赖。□其用研,得此像也,遂为拓出铭之。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高凤翰刻铭“荔亭山人用研”


除铭刻砚台外,高凤翰曾作诗《为祝荔亭同学戏题画蟹》,诗曰“

我友老诗豪,平生嗜糟粕。雅喜持尔螯,久恐付汤镬。”,赞其豪诗能酒,画技高超。

此诗初稿为“ 雅喜持尔螯 , 久恐当见剥 ”,后斟酌改之。

高凤翰为祝应瑞篆印“雪鸿亭长”官印,其一边款为“荔亭兄以贤闸宰,署四巡篆,冬寒衔命,所至哀鸿,补救有方,皆获安堵。奔波之余,商及印事,为镌此四字概之,弟翰书之。”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高凤翰作 祝应瑞“雪鸿亭长”官印


此印取法汉官印,五面边款,有“行隶草篆”四种字体,顶款为“云鸟纪官之遗”,草书款为“白龙川长藏印”,白龙川是祝氏居所及别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关于“白龙川”,《老渔图》题跋中有提及,如叶敬题“闲抛手版弄丝缗,便有人疑学隐沦。自是白龙川上景,放衙烟水镇相亲。学弟叶敬拜题。 ”钤印:敬印、义方。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叶敬题跋


叶敬,字义方,江苏扬州人。工书。

《老渔图》中,有高翔题跋“投竿不是任公子,篛笠还非志和。记得同庚七日长(余同生戊辰,君长七日)五州烟树隔江波。柳外沙边称逸情,水衡余暇续鸥盟。珊瑚八尺黄金饵,占得临江直钓名。已未仲冬为荔亭二兄先生题并请正。甘泉学弟高翔拜奉。”钤印:高生老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高翔题跋


高翔(1688-1753),字凤冈,号西唐,江都人。布衣,工诗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善山水、花卉,精刻印,亦擅诗。终身布衣、安贫乐道,以书画为生。

高翔,“扬州八怪”之一,与祝应瑞交好。乾隆七年(1742),祝氏家中丧眷,高翔、汪士慎等人至芒稻河悼慰,归来舟中,高氏作《蟒导河官衙即事》,汪士慎诸人题诗。故宫博物院藏。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高翔作《蟒导河官衙即事》


乾隆八年,祝氏故世,汪士慎以诗挽之。另《老渔图》中,高翔提及“记得同庚七日长(余同生戊辰,君长七日)”,可考证,祝应瑞生卒年为“1688-1743”。

图轴中,另有其余名列“扬州八怪”大家题跋,如“金农、郑板桥、李葂”等人。

金农题跋“微官偶然尔,澹与世味疏。负此挥翰手,垂竿忽为渔。门前北固山,江清风舒舒。一试大有得,四十九枚鱼。荔亭学长先生属,旧友金农题。”钤印:金农之印。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金农题跋


金农,字寿门,又字司农,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等。浙江仁和人。少受业于何焯,曾被荐举博学鸿词,入京未试而返。好游历,客扬州鬻诗文、卖书画为生。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漆书”。

金农为卢见曾作《金冬心花卉册》及《奉和德州先生(卢雅雨)江氏水南花墅赏芍药原韵四首》诗等。

郑板桥题跋“薄宦身闻谢簿书,衙斋萧淡似村墟。钓竿尽日沿溪上,篛笠乌纱递换除。学弟郑燮漫题。 ”钤印:橄榄轩。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郑板桥题跋


郑板桥与卢见曾、祝应瑞等曾同居官场,结交已久,曾作《送都转运卢公(讳见曾)》,其题赠祝应瑞中,“篛笠乌纱递换除”,亦是赞其淡泊名利之高洁。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人。乾隆丙辰(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兰、竹、石称“三绝”。工隶书,后以隶楷相参,自成一派。

李葂题跋,曰:“相君不是钓鱼人,雨笠烟簑岂称身。为劝解钩并抛竹,直从池上掌丝纶。啸村同学弟李葂拜题。”钤印:李葂、啸村。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李葂题跋


李葂墨迹颇是少见,该题跋书法清朗萧散,遒劲中寓峻峭,瘦劲中显雅韵,其可谓是“真穷士,真名士”也。曾作《和雅雨夫子自江宁调治颍州原韵作》、《雅雨夫子重莅淮南喜赋》等。而卢见曾在李葂过世后,编亡友《啸村近体诗》三卷,并为之作序。

李葂,字啸村,号皖江铁笛生。怀宁人。工画,山水花鸟,各擅其长。在江宁、扬州漫游,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器重,客扬州。

图轴中,厉鹗题跋“城外高楼柳下窗,潮痕不上系船椿。祝居士比苏居士,一曲清江白鸟双。得句还胜本分官,肯教鸥鹭旧盟寒。西风芒稻河边路,手板依然伴钓竿。题奉荔亭二兄先生是正,樊榭弟厉鹗。”钤印:厉鹗、太鸿。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厉鹗题跋

厉鹗与祝应瑞交情匪浅。乾隆六年,天津名园“水西园”主人查为仁收到厉鹗所赠《红桥春游曲》,诗言“客愁当春乱如丝,挂在红桥新柳枝……”载于《樊榭山房续集》,诗中,“主人”即祝应瑞,“陈朗”为陈章,“高子”即高翔。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康熙五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被荐举博学鸿词试,又报罢。客居扬州马曰琯、马曰璐之小玲珑山馆近三十年。与陈章、陈撰等结社酬唱,是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厉鹗与陈章,结社酬唱,均为韩江雅集核心成员,曾举陶潜诗会。雍正三年,陈章续婚广陵,厉鹗作诗戏赠之。无独有偶,《老渔图》中,亦有陈章题跋,相而呼应,可谓妙矣。

陈章跋曰“背篷撑出白沙滩,芳饵粘钩未下竿。吹尽江云净如练,芦花雪里一丝寒。自抛䘨口别渔庵,简竹袍纱色染蓝,定有蛤蜊菰叶梦,水昏烟冷隔江南。已未(1739年)冬仲,题奉荔亭先生并求教正,钱塘陈章。”钤印:陈·章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陈章题跋

陈章,字授衣,号绂斋,浙江钱塘人。少年时即有文名。与弟陈皋客于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一时推章为老师。章精于诗,人誉其有汉魏风骨。

除金农外,卢见曾亦邀请鲍皋一同江园观赏芍药,作诗《运使卢公招同江园赏芍药三首》。清代镇江,鲍氏家族为诗歌之家,鲍皋更是号称“京口三诗人”之一,著有《海门集》《京口文献录》《笔耕录》《十美诗》等。

鲍皋题跋“白首漫为吏,沧江从卜居。病常移莳药,政不废畋渔。笭箵全家托,丝纶旧雨疏。谁令熟津逮,时有问求书。扣舷闻夜咏,鱼鸟句清寒。五字从容就,三江浩瀚观。(吴都赋观溪函三江)墙花仙女庙,饭鼓碧桃湾。南北俱鸿爪,垂垂雪满竿。题请荔翁老词坛世长先生政。鲍皋顿首稿。”钤印:鲍·皋、人生行乐也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陈章题跋

鲍皋,字步江,号海门,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以疾辞。能诗善画,为“京口三诗人”之一。有《海门集》。

鲍皋与祝应瑞为丹徒老乡,往来频繁亦是情理之中。

《老渔图》中,另有唐建中、李笨、蒋衡、方原博、潘果、程士椷、朱星渚、潘宁、

江昱、江恂、程川、赵虹、瞿鸿禨等人题跋。

唐建中与陈章、厉鹗等人同样为韩江诗社成员,《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唐建中,字天门,号南轩,进士,官翰林。参与诗社活动二十八次,有诗文集。方原博,官泗州学政,为卢见曾诗文之友,卢临出塞时嘱留别以诗。蒋衡曾与卢见曾、鲍皋游宴赋诗。


同古堂 |《老渔图》题跋考—扬州文人的“朋友圈”

《老渔图》瞿鸿禨题跋


瞿鸿禨,字子玖、一作子久,号止盦,晚号西岩老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同治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学士、詹事、内阁学士等职。

此外,瞿鸿禨题跋中提及“甲寅(1914年)秋七月,完巢四兄属题贤昆可庄同年所藏老渔图,止盦鸿禨”,其中“完巢四兄”或为王仁东,字刚侯、旭庄,又字勖专,别署完巢,王仁堪弟。光绪二年(1876)举人。初任内阁中书,后官南通知州、江安督粮道、苏州粮道兼苏州关监督等。著有《完巢剩稿》。

其余题跋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而图轴中鉴藏钤印“小山心赏”、“淮阴鲍氏收藏”,应为鲍桂生藏印。鲍桂生,字小山,江苏山阳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历山东济宁道、直隶保定道,官至贵州按察使。著有《求实斋诗钞》《燕南赵北诗钞》《津门诗钞》等。

《老渔图》中,多达二十余位名家题跋,真实还原了乾嘉时期,扬州文人相和修禊之盛事。而此文人圈,既不乏富商巨贾,又有士子官绅,更有寒门布衣,客居游子等,足见文章妙传天下,并无贫贱之分,亦无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差别。

另考据此图,可知祝应瑞准确生卒年,其所建“见山楼”,多少耆英辈,题诗记胜游。图轴上诗,虽多为应祝氏而作,然众人之间,却几乎都有相互往来,吟诗对文。

况乎虽说书画同源,然单纯以画名闻世,无诗文能事,定会为士人所轻。而此图轴,所记二十余首诗词,体式多样,有五言、七言,更有自度曲词,文学意义重大。各诗词风格不一,或率性自然,或恪守格律,或情真意切,或隐忍锋芒,或平和雅正,皆有其妙。

各家书法,则有行草之顿挫淋漓,有楷书细致整洁,自现清气,章墨之间亦有法度,同时也可见隶笔入行楷,杂糅诸体,有浓厚之金石味,当真是“既法古又创新,落笔有神通”。

观此《老渔图》,横览今古,人有欧苏、渔洋复起之慕,文脉不绝,此图之稀珍,可窥矣,有缘人当宝之!

此文首发于《芭莎艺术》九月刊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