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南付家村:做好脫貧“領頭雁” 六村攜手奔小康

甘肅隴南付家村:做好脫貧“領頭雁” 六村攜手奔小康

村民們正在進行座談。(王文嘉 攝)

11月 28日,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官亭鎮付家村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村民們來到這裡,等待著分紅大會和整村脫貧的好消息。

付家村地處岷江中下游的秦峪溝流域,全村90戶403人,人均僅有耕地0.95畝,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260人,待在深山無人知的付家村貧困發生率高達64.5%,反映出了這裡的窘迫和深度貧困。

而與付家村同處秦峪溝流域的其他五個村,全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村,屬於隴南市25個特困片區之一的車拉片區整條溝裡,這裡之前除了貧窮還是貧窮。

2017年,隴南市政府辦開始幫扶付家村,從全面部署秦峪溝流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住房安全村容村貌提升;從培育產業、一村帶五村,到不斷加大力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付家村的全面發展,給秦峪溝流域的脫貧攻堅打了一劑“強心針”,它就像是一個綠色的“聚寶盆”,一滴“翠色”迸發出了“千枝萬葉”。

設施帶動 貧困山溝展新顏

冬日的宕昌官亭,寒意陣陣,沿路驅車進入秦峪溝,溝口的大村村正在進行全村的村容村貌整體改造提升。

“這條路就是隴南市政府辦幫扶後實施的項目。原來這條路雖然硬化了,但是寬度不夠,會車困難,沙場的運輸車在這條路上來來往往,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官亭鎮人大主席趙志軍是大村村的包村幹部,他一邊走一邊介紹道。“如今可不一樣了,你看現在從溝口到其他幾個村,不僅路寬了,還形成了環線。”

秦峪溝裡有大村、付家、杜家、石坪、灣子、張坪、仇家山6個村,隴南市政府辦和隴南市政府研究室幫扶了其中三個村,從摸底情況開始,針對整個流域,從基礎設施、產業培育、致富渠道等各方面通盤考量,從點到面的逐步實施,以付家村一個村帶動其他五個村共同致富。

走進大村村,遠遠看去,青瓦、紅邊、土黃色牆壁的房屋,與周邊的山水融為一體,一座新農村躍然眼前。“之前我們村裡家家戶戶都是人畜混住,村上連個像樣的黨員活動室都沒有,崔景瑜市長來調研後立刻協調了相關部門,給村裡確定了村容村貌提升項目。”大村村支書仇雄偉說道。

和大村村一樣的還有杜家村,走進村民杜代條家時,享受到易地搬遷政策的她正在家裡忙活著。“你看我這房子,這麼敞亮我自己只花了1萬多元,現在兒子也在北京一家國企順利就業了,黨的政策真是好!”杜代條笑盈盈地說著。

人畜共住是秦峪溝裡普遍存在的情況,自幫扶開展以來,付家村實施易地搬遷28戶、杜家村71戶、張坪村58戶,解決了群眾安全住房問題,如今,易地搬遷模式在秦峪溝流域推行,路暢,房新,村美,讓整個秦峪溝煥然一新。

產業帶動 入股分紅共致富

在蔬菜產業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的香菇種植大棚裡,生長好的香菇已經採摘完畢,杜家村的兩名婦女正在進行分揀,烘乾機上烘烤的香菇,散發出陣陣香味。

在合作聯社的牆上,貼著一張明細表,詳細地說明了付家村、大村村、張坪村、杜家村四個村的貧困戶入股及分紅的情況。

“蔬菜合作聯社由付家村成立,吸納了其他幾個村群眾產業獎補資金,帶動了秦峪溝流域產業發展。” 付家村幫扶隊長、第一書記蒙亞龍說。

受自然條件限制,付家村耕地較少,蔬菜合作聯社分別流轉了杜家村和大村村的土地,在杜家村建成了31座香菇培育大棚,在大村村建成了9座香菇大棚,4個村子共投入21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到蔬菜合作聯社,直接帶動了4村120戶508人。

“去年年底杜家村總共分紅20餘萬元,我們村仇小兒子夫妻倆在合作聯社的分紅加務工費總共領到了5萬多元。”杜家村村支書仇謝海說道,蔬菜合作聯社從建設到管理,多在杜家村,不僅有分紅,還能帶動務工,刺激群眾發展,僅僅杜家村依靠蔬菜合作聯社從去年底到今年9月份,務工收入就達到了23萬多元。

產業聯合,抱團發展,眾人拾柴火焰高。原本外出打工的大村村村民仇馮代,現在管理著9個香菇大棚,現在他不僅學會了技術,還在家門口掙了錢。

“原來秦峪溝流域基本沒有產業,地少人多,靠天吃飯,更提不上管護精細化和標準化種植。”在官亭鎮9年,趙志軍對看到的變化感慨頗深。

此外,張坪村自2017年起,每年種植1萬株優質花椒苗佈滿了荒山荒坡,僅今年花椒產量就達到1萬斤,收入達60萬元,套種的130畝辣椒,產量達4萬斤,收入8萬餘元。

如今的秦峪溝裡,花椒、核桃、烏龍頭等種植業多點開花,品種改良換優;養蜂、養豬等產業效益節節高升;花椒合作社、大鯢養殖合作社、農特產品加工廠、手套加工車間、勞務合作社等齊頭並進,新的“發展綠肺”已逐漸形成……

精神帶動 鉚足幹勁奔小康

“過去,外出務工的走了就不想回來,留在家裡的人思想閉塞,收入低。”付家村黨支部書記仇平義說,“脫貧後,大家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起路來腰桿都挺直了!”

“脫貧攻堅主要還是要解決群眾思想觀念的問題!” 駐村多年,張坪村幫扶隊長、第一書記馮馳感觸頗深。 “看到付家村的變化,群眾的自我發展與競爭意識被激發出來,周邊的幾個村也都開始你追我趕,付家村的先進示範作用不可忽略。”

從人畜共住到鄉村“別墅”,從靠天吃飯到多渠道致富,從等、靠、要到求知、求富、求變。秦峪溝的群眾,由點到線,由線到片,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有了奔頭,有了盼頭,更有了動力,實實在在地行動起來。

張坪村計劃明年發展烏龍頭300畝,辣椒100畝,花椒換優1萬株,對村裡養豬的每頭按照100元補助獎勵。張小萍家有5口人,家裡的地流轉給合作社種植了1.4畝辣椒,能收入960元,今年光種植的辣椒就產了1000斤,他們還養了3頭豬,已經出欄一頭,收入5200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據瞭解,官亭鎮特色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一年的發展經營中共盈餘100.7萬元,發放工資31萬元。在當天的分紅大會上,官亭鎮政府將全鎮合作社及群眾入股收益資金,對入股群眾按入股金額的比例進行分紅,同時對全鎮20個脫貧致富示範戶、最美家庭戶、公益性崗位先進個人、最具發展活力合作社進行表彰獎勵,各表彰獎勵一塊獎牌及500元現金。

隴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崔景瑜到現場為父老鄉親們發放了分紅資金,併為各獎項獲得者頒獎,在現場,他對當地老百姓說:“雖然我們已經脫貧了,但是產業致富的路不能斷,大家還要鼓起勁來加油幹,爭取明年再有個好收成,明年我還要再來為發放分紅!”

心中有景,處處繁花!雖然已是冬日,但走進秦峪溝,生機勃勃氣息撲面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