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將,被更厲害的名將打敗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漢史趣聞


伊闕之戰 白起vs魏國名將公孫喜,韓國名將暴鳶

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曾經參與垂沙之戰,擊敗楚國,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均為韓、魏兩國奪取,已經是功成名就的大將。

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近40年的軍旅生涯,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為武安君。伊闕之戰斬殺魏韓聯軍24萬,南拔郢都,北坑趙括:鄢郢之戰斬首楚軍10萬,長平之戰斬首趙軍45萬。整個戰國時期,因戰爭死亡的士兵約有200萬,僅白起就佔有100萬,因此被後世稱為“殺神”。

而在公元前293年,白起擔任左更,與曾經攻滅巴蜀的司馬錯的爵位相同。

伊闕之戰,是日後威名赫赫的白起第一次參與的名將之戰。

公元前296年,魏王和韓王在同一年去世,新舊交替之時往往內部局勢動盪,秦昭襄王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時機。

前294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率軍攻打韓國的新城,派向壽攻打武始。韓國不甘坐以待斃,派人去魏國求援,魏國派出大將公孫喜支援韓國,東周公國也出兵相助。

這個東周公國是怎麼回事呢?

東周公國,是戰國時代,從小國西周國分裂出來的另一個小國。東周國為西周國的兄弟國,其始封君為東周惠公。《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記載:周赧王時,東周國勢益弱,同時內部爭鬥不休,以至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赧王遷都西周。

第二年(公元前293年),在魏冉的推薦下,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

“更”指更卒,即輪流服役的士卒,“左更”以更卒之將為爵位名,是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級。

韓、魏、東周公國聯軍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率兵進軍至伊闕與秦軍對峙。

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秦軍在數量上只有韓、魏聯軍的一半,而聯軍聲勢浩大,至少有24萬之眾。

聯軍方面韓軍勢單力薄,希望魏軍主動進攻,而魏軍則倚仗韓軍精銳,想讓韓軍打頭陣。

秦軍主將白起看出了韓、魏兩國聯軍想保留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的弱點。

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先設疑兵牽制韓軍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軍。

韓將畏秦,守伊闕不出,及秦兵來攻,竟坐視不救。公孫喜率銳卒陷陣,身被數創,士卒殆盡,遂為秦兵所擒。

隨後白起立即轉用兵力攻打韓軍。魏軍戰敗後致使韓軍潰敗而逃,秦軍乘勝追擊,取得大勝。

伊闕之戰的結果是白起大破韓魏聯軍,因功升任國尉。在《史記》中記載的非常的簡單:斬首二十四萬,俘虜了魏國將軍公孫喜,佔領了伊闕以及五座城邑。

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這一戰可以說是以秦國全勝告終。

而對於白起來說,他的名將生涯才剛剛開始。白起的聲威伴隨著秦國的東出,山東六國聞白起之名無不聞風喪膽。

從時代的大背景來看,經過商鞅變法和秦惠文王、昭襄王的多年經營,秦國國力兵力均已十分強盛,東出爭霸勢在必行。伊闕之戰為強秦的東出奠定了地理條件。

參考資料:《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十三年、十四年,攻伊闕。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

《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二軍爭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專軍並銳,觸魏之不意。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林中修魚


唯二曾交過手的兩大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

首先我要聲明,這篇文章絕對沒有貶低任何一位開國元勳的意思,他們都是了不起的偉人。


朱德元帥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始人,1916年,朱德元帥追隨蔡鍔將軍發動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在棉花坡一戰中以少勝多,打垮了曹錕前來討伐的數萬北洋軍,完全扭轉了護國戰爭局面,一時名震西南。

1917年,四川軍閥熊克武為了消滅另一軍閥劉存厚,與雲南軍閥唐繼堯聯合討劉,朱德任滇軍第二軍第十二旅旅長,在討劉作戰中取得大勝,被委任為瀘州城防司令。

然而,到了1920年,唐繼堯圖謀霸佔四川的統治權,企圖聯合其他四川軍閥驅逐熊克武。結果,熊克武利用“川人治川、驅逐客軍”的口號,與四川各軍閥聯合起來討伐唐繼堯。

在滇軍時期的朱德

1920年9月,滇軍與川軍在成都近郊大戰九晝夜,朱德的一個旅與川軍某團長指揮的一個旅交手,結果滇軍大敗,朱德元帥率餘部退回雲南。

其實,當時的滇軍,士氣低落,將士思歸心切,加之疫病流行,所以滇軍被川軍擊敗,也可以說非戰之罪。

而朱德元帥當時的對手,這位28歲的川軍團長,正是日後同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被稱為“軍神”的劉伯承。

青年劉伯承

劉伯承與朱德元帥在1917年討劉戰爭時即已結識,沒想到三年之後二人兵戎相見,等到再見面時,就是共同領導發動南昌起義了,此時兩大元帥已經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戰友,往日的恩怨肯定是一笑置之了吧!


每日一段歷史


中外歷史上名將很多,一個名將被另一個名將打敗的例子也很多,但是影響歷史進程的就沒幾個了,外國的出名的如滑鐵盧之戰,中國的楚漢之爭等,但都是本文化之間的交戰。現在我來講一個真正的中西名將之間的交戰,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中西名將交戰,結果是中國名將大敗西方名將,一個後來做了開國元帥,而另一個做了五星上將,而這場戰爭直接影響了世界格局直到現在,這就是朝鮮戰爭,而這兩個名將就是中國的開國元帥彭德懷和美國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
彭德懷:


一個放牛娃,寒門子弟,15歲時參加饑民鬧糶,被官府通輯。18歲加入湘軍。20歲任連長,30歲任軍長,中國軍隊的二號人物。中國十大元帥排第二,一生戰功赫赫,軍事才能發揮到顛峰是1950年10月毛澤東主席召喚他出任志願軍總司令出兵朝鮮,參與抗美援朝的戰爭中。
麥克阿瑟:美國五星上將,西點軍校高材生,參加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准將,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美國國防部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一個傳奇式軍事人才,二戰中率兵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把日本天皇踩在了腳下,於1945年8月15日在投降書上籤了字,終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大東亞共榮的美夢。一個戰功赫赫的名將卻陰溝翻船,敗在了朝鮮戰爭中,被撤職告老還鄉。

1950年6月25日,朝鮮的金日成軍隊誇過了38線,發動了統一朝鮮的戰爭,7月7日,聯合國授權美國組建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法國,荷蘭,土耳其,菲律賓,泰國,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盧森堡,南非,埃塞等國)。支持南韓抵抗北朝鮮的進攻,麥克阿瑟出任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8月中旬北朝鮮已攻至釜山一線,朝鮮90%已落入金日成手中。9月15日,麥克阿瑟充分發揮了其軍事才能,演了一出朝鮮版的子午谷~~仁川登陸。


登陸成功後,對北朝鮮的軍隊有攔腰絕斷的危險,戰爭形勢發生了逆轉,麥克阿瑟甚至發出了聖誕回家過節的口號,10月19日時麥克阿瑟率領的聯合國軍已反功至離鴨綠江不到100公里之處。1950年10月8日,彭德懷臨危受命,率領著只有小米加步槍的志願軍出兵朝鮮。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後,彭德懷彙集了各方情報分析,知道麥克阿瑟還不清楚志願軍出兵朝鮮,於是布了一個大口袋陣,經過四天四夜扦插急行軍,終於在10月25日把聯合國軍的先頭部隊二萬多人包圍了,發起了第一次戰役。而麥克阿瑟還矇在鼓裡,而這處戰役共殲敵15000多人,彭德懷通過這次戰役終於在戰場上站穩腳,併為以後勝利打下了基礎。



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殲敵15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0.62。

第二次戰役:西線作戰1950年11月25日~12月4日,東線作戰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殲敵36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0.85。

第三次戰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殲敵19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0.43。

第四次戰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曰。殲敵78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0.67。

第五次戰役:1951年4月22日~5月21日。殲敵82000人,敵我傷亡比例為~1:1.038。


而這兩人的對決勝負在土耳其旅的到來及覆滅就可見一斑。併成為戰爭折點。
土耳其為了響應美國的要求,派出了其一個精銳部隊~土耳其第一旅共6000多人,他們手裡都是新式武器。麥克阿瑟為了慶祝土一旅的到來,決定在38線附近的金化舉行閱兵歡迎儀式。而彭德懷也剛好收到蘇聯提供的新式榴彈遠程大炮,正沒處試驗,聽到這個情報後大喜,決定搞一次突襲行動。
土耳其一旅正精神抖擻,衣冠亮麗,列隊整整齊齊地等代檢閱時,志願軍萬炮齊發,在不到兩個小時裡殲滅了土耳其一旅4000人,傷2000多人。而麥克阿瑟因戰機晚點而躲過了一劫。而整個戰爭因土耳其一旅的速滅而在聯合國軍發生很大心理影響,因在戰場上閱兵是愚蠢的,也直接道至麥克阿瑟被撤職。史稱"金化慘案"。而這也體現了彭德懷的軍事果決完勝麥克阿瑟。這就是中西名將之間的顛峰對決,而朝鮮戰爭的勝利也釋出了中西軍事家的區別,中方是完勝的。通過朝鮮戰爭,毛澤東主席也看出了美國的弱點,難怪他說美帝只是個紙老虎。確實從朝戰到現在美國單打獨鬥的從沒有一次是完勝的,每次都拉上小弟才有勝的可能。


聰聰看歷史


孟良崮之戰!!!!

解放軍的粟裕大將,直面國民黨最能打的整編74師,師長就是抗日名將張靈甫。當時解放軍方面的指揮官就是粟裕和陳毅,國民黨方面的就是張靈甫。

首先來看看一代抗日名將張靈甫的戰績:

1937年9月參加淞滬會戰。

1937年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並且受傷。

1938年9月升任一五三旅旅長,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3月參加南昌會戰。之後升任陸軍第五十一師步兵指揮官。

1939年9月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

942年4月,參加浙贛會戰;

1943年5月,參加鄂西會戰;

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獲雲麾勳章;

1944年5月,參加長衡會戰,獲寶鼎勳章;後升任陸軍第七十四軍少將副軍長。

1946年4月,張靈甫升任陸軍第七十四軍中將軍長,併兼任首都(南京)警備司令。

看看張靈甫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的功績在整個國民黨軍隊中都是少見的。張靈甫的部隊也是全部的美式裝備,蔣介石的五大主力部隊之一,後來國民黨整編把74軍又編為整編第74師。

當時解放軍的指揮官就是粟裕和陳毅,不過當時陳毅主要的工作還是在政治方面,軍事方面主要還是粟裕指揮的。所以這裡說一下粟裕大將。

參加過南昌起義,後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

長征時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兼第六師師長。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主要指揮高郵戰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這兩個名將碰到一起的戰爭註定會永遠的載入史冊,那就是孟良崮戰役。

整個戰役當時國民黨投入的部隊不光是74師還有整編83師19旅57團等等,總人數差不多有45萬人,而解放軍方面是華東野戰軍大約有27萬人。所以從人數規模上來看這場戰爭都是史詩級的。

而且當時許世友,王必成等名將都是直接上了前線的,解放軍集中十萬人主攻張靈甫的74師三萬人才得以圍困住他,想想張靈甫的戰鬥力。

當時張靈甫三萬多人被解放軍圍困,蔣介石更是向四十多萬 人下達了死命令救不出張靈甫就的全部軍法從事,但是最後張靈甫還是戰死在了孟良崮。一代抗日名將就這樣倒在了粟裕大將的面前。


中國歷史研究所


抗日名將薛嶽,戰功卓著,威名赫赫,讓日軍聞風喪膽,但後來在與開國大將粟裕的交手中,卻一敗再敗,以至最後被撤職棄用。

在中國反侵略戰爭史上,薛嶽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他是率部殲滅日軍數量最多的將領, 指揮的萬家嶺大捷和長沙保衛戰,都是日軍遭受到的為數不多的重創,對日作戰的不凡戰績,使薛嶽成為那個時代抗日將領中的翹楚,被人們稱為“百戰名將”、“戰神”。



薛嶽在與我軍的作戰中,也是一馬當先,毫不留情。當初兵微將寡、內外交困的紅軍在長征時,被薛嶽率軍一路追殺,紅軍走了兩萬五千裡,他追了兩萬裡,沒少給紅軍添堵。

後來紅軍在主席的指揮下四渡赤水,巧過金沙江,搶渡大渡河,才算擺脫了薛嶽的追擊。但幾個月後,薛嶽又率軍重創了紅四方面軍,使紅四方面軍遭受了重大損失。

1946年,內戰爆發,薛嶽時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繼續與我軍交手,前期,他指揮部隊在兩淮一帶採用聲東擊西、虛虛實實的戰術,讓我軍漸漸不支,失去大片根據地。

面對不利的局勢,高層令華中野戰軍粟裕火速北援,並將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組成華東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並負責軍事戰役指揮。兩軍合併後再與薛嶽一決高下。

薛嶽是戰功赫赫的名將,而粟裕此時剛剛崛起,薛嶽也許並沒有把粟裕放在眼裡,此時他也絕沒有想到,以前名不見經傳的粟裕,最終讓他顏面盡失,從此一蹶不振。



在此後的幾個月中,薛嶽從來沒有這樣沮喪,首先在“蘇北戰役”中,國軍整編69師2萬多人被全殲,師長戴之奇兵敗自殺。又在“魯南戰役”中,國軍兩個整編師、一個快速縱隊,約5.3萬餘人被全殲,此戰後陳毅詩興大發,有“徐州薛嶽掩面泣,南京蔣賊應淚垂”的詩句。最後在“萊蕪戰役”中,李仙州部5.6萬餘人又全部被殲。

薛嶽在半年多的時間裡,連戰連敗,喪師失地,在國軍內部引起了非議,因他本就與蔣校長有隙,加之又非嫡系,打了敗仗“背鍋”是自然的,十分生氣的蔣校長以“指揮不力,名聲低落”的藉口,撤了薛嶽的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職務。



其實把責任都推到薛嶽身上,確有不公,因為每次戰役都有蔣校長和參謀總長陳誠的參與。但最後的“鍋”只能由薛嶽一個人來背,相信他也只能滿臉不服但徒呼無奈。

但他的失敗卻贏得了對手的尊重,粟裕在評價薛嶽時,曾讚揚他“指揮機敏,是國軍中的一員干將”。這並非是粟裕有意抬高他,薛嶽在成為指揮官以後,無論與誰打仗,都有著不俗的表現。這次敗給粟裕,與蔣校長和陳誠的越級插手也不無關係。



後來薛嶽在主政廣東時,同樣無法阻擋我軍勢如破竹的腳步。他最後的軍事生涯是據守海南島,雖然費盡心機在島上構建了陸海空立體防禦體系的“伯陵防線”(薛嶽字伯陵),但同樣沒有阻擋住我軍的前進的步伐,但在他周密的撤退計劃下,國軍只損失了3.3萬餘人,主力大部順利撤出,沒有受到太大的消耗,這也是薛嶽的精明之處。

敗退到孤島以後,薛嶽受到了冷落,心灰意冷的他索性遠離世事,明者保身,最終活到102歲高壽離世,死前曾留下“寧用奴才,不用人才”八個字,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平。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解放戰爭時期,黃維被劉伯承打敗,就是一個名將被另一個更厲害的名將打敗的故事。下面我們說一下,在淮海戰場上黃維是如何被劉伯承將軍給打敗的。

事實上黃維被蔣介石派到淮海戰場上來的時候,淮海戰役已經打響了。那時候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已經把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給圍了一個水洩不通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黃維臨危受命,他被蔣介石派到淮海戰場上,就是為了解救黃百韜兵團的。

為了能夠讓這次解救行動足夠的順利,蔣介石特意把自己的嫡系部隊,整編了一個十二兵團,大概有十二萬人。這些嫡系軍,蔣介石全部交給了黃維。

可見,蔣介石對黃維是多麼的倚重。

要知道黃維帶領的這個十二兵團,是蔣介石全部的嫡系軍了。也就是說,這一支兵團的生死存亡,關係著蔣介石在淮海戰場上的成敗。


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正在圍殲和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若是黃維真的帶領十二兵團到來,那對粟裕的打擊絕對是致命的。

在這種情況下,劉伯承帶領的中原野戰軍,開始把對付黃維的任務給接了下來。當時劉伯承的華野軍的兵力,和黃維的十二兵團相差還是很多的。

但是,在那種情況下,即使勢力懸殊,劉伯承也不得不做出對戰黃維的決定了,劉伯承有把握打贏這一場戰役。

當時,劉伯承先是派了一支部隊,去道路上阻擊黃維的十二兵團。只要拖慢黃維的進軍速度,劉伯承就有足夠的時間,在淮海戰場上扎一個口袋陣,然後給黃維一個致命的打擊。

本來黃維帶領的兵團,擁有大炮,坦克等新型武器裝備,但是,因為黃維救援心切,他就放棄了走大路的正確選擇,而是選擇更近的小路來到達淮海戰場。

正好小路多山谷溝壑,這樣他們的大炮,坦克就很難發揮威力,劉伯承派去的中原野戰軍正好給他們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這樣也就成功的延緩了他們的進軍速度。

在這期間劉伯承已經在雙堆集,紮好了一個口袋陣,就等著黃維兵團來鑽呢?

可是,這樣的口袋陣,想讓黃維的十二兵團鑽進來談何容易。

劉伯承不得不派陳賡帶領著自己的部下,去和黃維交戰,他們選擇且戰且退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帶來黃維的十二兵團向劉伯承紮好的口袋陣裡退去。

當黃維進入到口袋陣當中之後,他也意識到可能有問題了。但是,他沒有想到後果的嚴重性,在他看來中原野戰軍,是對他造不成威脅的。畢竟他的武器裝備,是劉伯承比不了的。

所以,他也沒有快速推出去,幾個小時之後,令黃維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們被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給團團包圍了。

在這種情況下,黃維不得不選擇突圍,但是,無論他怎麼殊死拼搏,都是突圍不出去。不得已雙方只能打持久戰了。

可是,打持久戰對黃維是不利的, 畢竟他們是被包圍方,沒有足夠的糧食,若是等不到救援,等待他們的只能是失敗。

在黃維被圍困的時候,黃百韜兵團已經被粟裕的華野軍給消滅了,這是黃維不知道的。黃維的十二兵團被圍了,蔣介石真實一個腦袋兩個大。畢竟他沒有大的兵團可用了,只能讓杜聿明帶領附近的兵團來救黃維,可是,這時候騰出手來的粟裕,早就盯上了杜聿明兵團。

杜聿明想要接近黃維,真的是比登天還難。

這樣黃維兵團只能是被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吊打了。最後黃維兵團在彈盡糧絕之後,選擇了投降。

主將黃維也被俘虜了,所以,黃維被劉伯承打敗,就是一個名將被一個更厲害的名將打敗的事例。


不才講史


一個名將,被更厲害的名將打敗的故事,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

一位名將只有在打敗另外的名將才能體現他的高超指揮才能,假如都是虐菜,勝之也不武。當然如果是以絕對兵力碾壓,也體現不出這位名將有多厲害,下面我要列出來的是一個名將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故事。

孫臏與龐涓

這是一對最經典的名將與名將對決,師兄與師弟對決,最後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故事。

  • 龐涓:龐涓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的人,出山輔佐魏王,曾經打敗過強大的趙國,並且長期佔領趙國都城邯鄲,並且不斷對周邊鄰國用兵,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可以舉兩個例子:①龐涓執意滅秦,他認為秦國乃虎狼,不滅會後患無窮,這個是很有戰略遠見的;②【少梁大戰】秦獻公佔領魏國河西,魏王命龐涓率領魏武卒揮師西進,收復河西,並攻佔函谷關。這是繼吳起之後,又一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將領,因此功勞,成為魏國的大將軍。所以龐涓絕對是戰國的名將之一。

  • 孫臏:龐涓的師弟,深通兵法,每與龐涓討論軍事戰略、戰法,都讓龐涓自慚形穢。《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 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

本應該是莫逆之交的兄弟,因為龐涓的氣量狹小、嫉賢妒能、致使兄弟反目,兵戈相見,歷史上最精彩的故事也就隨之展開。

  • 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子的:
  1. 趙國自覺能耐大,欺負弱小的衛國,佔領了衛國的不少土地;

  2. 魏國看不下去,認為趙國你欺負小孩,算什麼本事?便讓龐涓率兵把趙國的都城邯鄲包圍了;

  3. 趙國眼要滅國了,急忙向齊國和楚國求援;

  4. 齊國兵分兩路,去救援趙國,其中一路就是孫臏、田忌這一路;

  5. 田忌是個二桿子,想要硬鋼魏國主力魏武卒;

  6. 孫臏趕緊勸阻,說:“田將軍,萬萬不可,魏軍天下精兵,你這是要兩敗俱傷啊;別人沒救上,把齊國自個也搭上了,這賠本買賣可不能做啊,聽我一計,要這麼這麼的……”

  7. 佯攻魏國堅城平陵,讓龐涓誤認為齊國統帥是個二桿子(差不多);

  8. 然後輕騎直奔魏國兵力空虛的都城大梁,讓龐涓吐血;

  9. 最後結果是,孫臏在桂陵設下埋伏,擒獲了氣急敗壞的龐涓。

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


  • 減灶誘敵的馬陵之戰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子的:

  1. 這次是魏國欺負韓國;

  2. 韓國向齊國求救;

  3. 孫臏又故伎重演,再來了一次圍魏救韓;

  4. 龐涓吃一塹長一智,趕緊回援都城;

  5. 齊軍一路向西,在路上狙擊魏軍,採用不斷做飯減灶之法,迷惑魏軍將領,使他們以為齊軍損失慘重,吃飯的人一天比一天少;

  6. 而孫臏又故伎重演,在馬陵早早埋伏起來,等著龐涓;

  7. 結果魏國很慘,龐涓被亂箭射,自刎死,太子都被腐乳了,魏國霸業也成空。


龐涓與孫臏的對決結果,直接導致了魏國的衰敗,可以說是龐涓斷送了魏國的霸業,假使龐涓能夠容下孫臏,魏國直接滅了秦國的可能性不小,歷史又將是另一種軌跡~


我是彈史遇見你,歡迎點評!


彈史遇見你


陳明仁的第71軍本來下轄第87師、第88師和第91師共三個主力師,然而在三戰四平死守待援的戰役中,他手裡卻只有第87師是完整的,其它兩個師哪裡去了呢?無它,一個月之前已被林彪在野戰中消滅,若不是杜聿明報警及時,陳明仁早就成為我軍俘虜,恐怕也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



這就是東北我軍轉守為攻的1947年“夏季攻勢”(前一年是杜聿明佔據主動),在松花江以北整補之後的東北民主聯軍,終於有力量在是年5月主動出擊,大舉渡江南下,李天佑、劉震、鍾偉等名將赫然其中,而韓先楚也率部配合從南滿殺來。另外一方孫立人、廖耀湘、陳明仁等敵將也傾巣而出,在黑土地上演了巔峰對決,從此以後,東北我軍越戰越勇一發不可收拾。

林彪發起的夏季攻勢多少有點冒險,因為此時東北蔣軍的總兵力仍然處在微弱優勢,並且控制著各要點和交通線,一旦東野作戰失利,已經解凍的松花江和其它河流,反而會制約各部安全撤回北滿根據地。但為了配合全國戰局,東北民主聯軍義無反顧,5月14日,劉震的第二縱隊以迅猛動作突然包圍懷德城,這是一座位於長春與四平之間的要點。



懷德守敵為新一軍一個團和一個保安團5000餘人,劉震指揮所屬第4、第6兩個師迅即發起攻擊,同時以第5師配合一縱在南北兩線阻援,5師的師長是誰呢?正是後來的12縱司令員、四野名將丁偉。要說當時的東北蔣軍,無論是心氣還是戰鬥力都還可以的,所以援軍來的非常之快:長春的新一軍和四平的第71軍幾乎同時出動。

次日下午,敵71軍的先頭部隊第88師已經與我5師阻擊部隊接火,第91師也隨後趕來投入戰鬥,在軍參謀長馮宗毅的統一指揮下,發動瘋狂進攻試圖給懷德解圍。鍾偉率部死戰不退,在一縱一部的支援下牢牢守住了陣地,鍾偉在電話裡對司令員保證:“叫4師、6師放心打,只要5師還有一個人,敵71軍休想越過二十里堡一步”!



二縱主力於5月16日傍晚發起總攻,至次日凌晨攻克懷德全殲守敵,所有參戰部隊馬不停蹄迅速轉兵南下,直撲正與5師激戰的敵人。在4師與6師左右兩翼的突然夾擊下,毫無準備的第71軍頓時陷入混亂,戰至5月17日下午,蔣軍精銳第71軍的兩個師徹底崩潰,參謀長馮宗毅和第88師師長韓增棟雙雙陣亡。

此時第71軍中將軍長陳明仁正率領第87師兼程趕來,滿腦袋想的都是如何救出自己的兩個主力師,軍部剛剛到達公主嶺(吉林省轄市)時,陳明仁突然接到了杜聿明的緊急電話,才知道第88和第91師已經不復存在。陳明仁大驚失色,立即命令部隊掉頭撤回四平,其危急情景正如杜聿明後來所述:“陳明仁之免於被圍,真是間不容髮”!



如果第71軍軍部和87師沒有及時接到戰情通報,一定會落入張網以待的林彪口袋,李天佑和劉震的兩個縱隊完全可以在野戰中全殲之,那陳明仁的下場可就難說了。在此之前,從北面來援的孫立人新一軍兩個師發現情況不妙,也已經立馬縮回長春,鄭洞國和孫立人緊急命令關閉城門全城戒嚴,長春一時人心惶惶。

林彪並沒有下達攻擊長春的命令,因為時機尚未成熟,此時南滿我軍第三、四縱隊在韓先楚的指揮下,兵臨重鎮梅河口,經過五天四夜的苦戰於5月29日全殲守敵184師,並相繼解放了松花江以西、長春東南的大片地區,使兩個解放區連成一體。更重要的是,被敵人隔絕了一年多的北滿、南滿主力終於會師在四平城下,東北解放戰爭的形勢進入新時期。



所以無需盲目抬高陳明仁的作戰能力,在四平攻堅戰失利之前,林彪已經給陳明仁結結實實上了一課,在野戰中痛擊第71軍並吃掉其兩個師,迫使陳明仁率殘部逃回四平,在運動戰中他根本不是林彪的對手。當然,東北我軍彼時還沒有掌握大規模攻堅作戰的要領,因此在稍後進攻四平的戰鬥中功虧一匱。

但是歷時50天的1947年夏季攻勢,我軍仍然斃傷俘敵多達83000餘人,迫使蔣軍在東北完全轉入守勢(孫立人戰後也被杜聿明釦上帽子調離),在戰略上完全取得成功。


度度狼gg


彭德懷PK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軍名將,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創造下的“蛙跳戰術”和兩棲戰,把日本鬼子在太平洋上打得滿地找牙。二戰結束後,麥克阿瑟擔任美國遠東總司令,之後介入朝鮮戰爭,再度發揮其兩棲登陸戰的特長——面對飲馬日本海的朝鮮人民軍,麥克阿瑟指揮三個美軍師從朝鮮人民軍後方的仁川登陸,先是切斷人民軍後勤補給線,然後與扼守釜山的美韓軍南北夾擊,大破朝鮮人民軍,一舉扭轉了朝鮮戰局。隨後,麥克阿瑟又指揮各路大軍一路跟蹤追殺,直到鴨綠江。這時,他碰上了一個更加兇狠的對手,這個對手不僅粉碎了他企圖統一朝鮮半島的夢想,並且終結了他的軍旅生涯。這個對手就是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農民出身的彭德懷。

從美軍登陸仁川開始,中國就做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全程參加過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戰功卓著的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臨危受命,指揮已經集結在中朝邊境上的30萬大軍以“志願軍”的名義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中國軍隊以隱蔽、突然的動作進入朝鮮,這是麥克阿瑟所始料未及的。結果在第一次戰役中捱了當頭一棒,被志願軍殲滅了1.5萬餘人,被迫暫時停止進攻。

得知中國軍隊參戰的消息後,麥克阿瑟並不以為然,他深知中美兩軍的巨大差距。兵力數量雖然相當,但是裝備著萬國牌陸軍輕武器和少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怎麼能是擁有強大地空火力掩護、步兵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的對手?就算中國軍隊在經過國內戰爭的錘鍊驍勇非常,然而經過太平洋戰爭洗禮的美軍又豈是等閒之輩?

所以,麥克阿瑟雖然吃了一次敗仗,還是沒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稍微調整了部署,緊接著又發動了進攻,叫囂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

沒想到的是第二次戰役敗的更慘,部署的東西兩路大軍分別在長津湖和三所裡遭遇志願軍伏擊,大敗而歸。東路大軍直接被趕下了日本海,西路大軍丟了平壤退到三八線才停下。裝備精良、功勳卓著的美軍第一騎兵師、海軍陸戰隊第一師這兩支部隊都被打得死裡逃生。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更是在撤退途中因為翻車丟了性命。

第二次戰役後,麥克阿瑟在美國國內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名義上雖說還是遠東美軍總司令,實權卻已經操在新任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手中。第五次戰役後,麥克阿瑟因為過分鼓吹擴大朝鮮戰爭到中國本土而引起美國朝野憤慨,最終被勒令脫下穿了大半輩子的軍裝。而他的對手彭德懷,繼續將李奇微、克拉克這兩位接替他的美軍名將一個一個打敗。


寰宇長劍


國軍中最有智謀的將領白崇禧,是如何輸掉有絕對優勢的衡寶戰役的?
國民黨將領中,有哪些戰略級的名將?很多人會說傅作義、陳誠、薛嶽等人,其實認同更多的卻是白崇禧。
先來看看白崇禧有哪些戰績。
第一戰,滇桂戰爭。這一站中,白崇禧帶領劣勢的軍隊挑戰廣西軍閥沈鴻英,連戰連捷。因為白崇禧在統一廣西戰鬥中表現出的卓越策略才能使他獲得“小諸葛”的雅號。
第二戰,北伐戰爭。北伐戰爭中,白崇禧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謀長兼第一旅旅長。1926年白崇禧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行營參謀長、代理總司令部參謀長,在白崇禧的參謀下,第七軍、第四軍、第二軍、第一軍等部擊破孫傳芳所部。北伐期間,白崇禧“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堪稱“完成北伐的第一人”。
第三戰,抗日戰爭。抗日戰爭中,白崇禧仍然主要擔任參謀工作,職位最高時曾擔任桂林行營主任,指揮第三、四、七、九戰區的作戰。同時,白崇禧在戰略上提出了“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等謀略。
然而,到了解放戰爭中,白崇禧貴為國防部長、華中剿總司令,指揮水平實在是不怎麼樣,尤其是衡寶戰役中,白崇禧優勢明顯卻主動撤退,沒想到一個意外讓他改變了計劃。
第一個意外時青樹坪戰役。當時程前和陳明仁舉行了湖南起義,長沙解放,因為沒有做好國軍改編的思想工作,再加上白崇禧的宣傳戰,陳明仁兵團竟然有半數叛逃。第四野戰軍一部快速追擊,到青樹坪時鐘偉縱隊的一個師被伏擊,損失慘重。
白崇禧在青樹坪雖然沒能全殲四野一個師,卻也是佔了便宜的。此時的白崇禧打算乘機加速難逃,到廣西繼續做土皇帝。可是沒想到的是,第二個意外發生了。四野的傻大膽丁盛跑太快一頭扎進了白崇禧軍隊的隊伍裡,又一次被合圍。此時林總果斷下令——全軍壓上,衡寶公路上全殲白崇禧所部!白崇禧20多萬軍隊,因為丁盛一個師打亂了撤退計劃,自此主力全失,再無戰鬥力。
丁盛為啥這麼厲害?居然打出了“中間開花”的效果?這是因為,丁盛是解放軍長期進行運動戰的老手。雖然面對白崇禧十幾倍兵力的合圍,可始終保持了隊伍的機動性,一會出動一個團打這邊,一會觸動那個團打那邊,白崇禧的軍隊,就像遇上了泥鰍,不僅抓不住,反而是不是被咬幾口。在丁盛的打擊下,白崇禧根本無法阻止對四野優勢兵力的阻擊。
最最關鍵的是,林總還下了一個世界軍事史上最為奇特的命令——全軍上下,不論軍職,先到戰場上的指揮後到戰場上的。於是就出現了團長指揮師長,軍長配合師長的奇怪景觀。因為我軍的靈活指揮,這一場大混戰最終打成了打勝仗。
衡寶戰役後,擺在白崇禧面前的,只有能不能跑得掉的問題了,根本不存在能不能打贏的問題。
然而,以白崇禧的智謀,最終還是敗給了陳賡。
當時的情況是,林彪和陳賡發生爭執,陳賡堅持要先拿下廣東在西進廣西,而林彪想要從湖南直插廣西,最終官司打到中央軍委。中央決定,聽陳賡的!
最終,白崇禧集團20萬人,在廣西戰役中全軍覆沒,白崇禧僅以身免。
在與白崇禧的作戰中,不管是勇武異常的丁盛、還是靈活指揮的林彪,又或者是極有戰略眼光的陳賡,都不知道比白崇禧強了多少。
這大概就是共產黨講的軍事民主會、戰鬥總結會等手段結下的碩果吧!
白崇禧確實是名將,但他面對的是一個超級強大的名將打造系統,不敗不行。後來連美軍也不得不承認,解放軍就是名將多,每一個軍官都能提拔兩個級別直接使用。班長可以直接干連長,連長可以直接幹團長,團長能直接當軍長。
的確是如此,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來的連排長的作戰素質,絕對都是團長級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