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何不讲“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司马光救出的孩子是谁?

​《宋史》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尽人皆知。司马光成年后,成为北宋一代明臣,他对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便是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纵观司马光的一生,他把史学和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一方面认为当时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通史,另一方面想要从历代帝王的得失和过往战争的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因此主持了这一部巨著的编写工作。

由此可以推论,司马光作为《资治通鉴》的主编,其人品性格、对历史的评价以及态度,一定会影响此书的内容和取材。

老师为何不讲“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司马光救出的孩子是谁?

司马光画像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之基本宗旨,便是为当权统治者服务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生活在宋真宗、宋神宗时代,这也正是王安石展开变法之际。他虽然与王安石私交不错,但是他们二人在政见方面还是有根本不同的。正因如此,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不是变法的支持者,而是变法的反对者。

司马光是地主阶级保守派,有着极强的正统观念,从《资治通鉴》一开始就阐述“礼”、“分”、“名”之重要性,就可窥知一二。

司马光在总结前人的史学成果时,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以史资治”的政治意识。他花费毕生精力主编《资治通鉴》之基本宗旨,便是为当权统治者服务。

老师为何不讲“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司马光救出的孩子是谁?

王安石与司马光画像

司马光的保守性——把“师古”与“治天下”联系起来

传统历史学家将“以史正心”视为自己神圣的责任,意图使人们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司马光将这一点发扬光大,不仅要让君王知道历史过程,还要对历史中的善恶是非作出明确的判断。司马光把“师古”与“治天下”联系起来,表现出了一定的保守性。

这种特质,在记叙“商鞅变法”这一事件表现得颇为明显,笔者以此为例进行阐述。商鞅为何会到秦国?《资治通鉴》中详细描写了秦孝公的“招贤令”,也写了秦孝公回忆先君秦穆公“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类似这样的君王之表现,是司马光浓笔重墨之处。

老师为何不讲“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司马光救出的孩子是谁?

商鞅剧照

反观商鞅说服秦孝公的过程,《资治通鉴》的描述却十分简略,寥寥二十余字而已。我们来用司马迁的《史记》进行一下对比。

《史记》中商鞅面对秦孝公,首先提出了“王道”,遗憾的是秦孝公并不感兴趣。接着商鞅又提出了“帝道”,却没有击中要害。商鞅连续经历挫折,并不气馁,他最终提出了“霸道”,这一次他成功了——秦孝公“语数日不厌”。

由此可见,司马光对于商鞅的“霸道”之说,以及其变法中的某些要点进行了省略处理。我们都知道,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社会、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颇有成效,虽然商鞅身死,但是其变法改革仍旧在秦国推行。

老师为何不讲“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司马光救出的孩子是谁?

秦孝公与商鞅剧照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仅仅从诚信的角度赞扬了商鞅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在潜意识中,还是反对大多数的“变法易制”行为的。司马光作为一个史学家,即使秉持客观的原则,但仍旧不能做到完全摒弃政治功利和个人好恶。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孩子是谁?

通过研究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他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此时再回过头来看看“司马光砸缸”这一则故事,别有一番趣味。

老师为何不讲“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司马光救出的孩子是谁?

司马光砸缸

我们从“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司马光从小就喜欢历史;“退为家人讲”此言说明司马光不仅自己读史,还愿意分享;最终“即了其大指”,意思就是说司马光很快就能明白《左氏春秋》的内涵。而当时的司马光,才七岁而已。这些正说明司马光是一个从事史学研究工作的好苗子。

事实上,这则故事中还有一点十分引人注目。“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一儿”是谁?他是真实存在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此人便是上官尚光。他的事迹被记载光山县上官姓氏家谱之中,他成年之后还建了一座“感恩亭”来感谢司马光的相救之恩。

为什么老师没有告诉我们“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因为这则故事适用的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老师们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司马光的精神,而且这位上官尚光并未出现在正史中,研究起来较为繁琐,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们便忽略了这位上官尚光,这是无伤大雅、可以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