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對於黃賓虹的畫,很多讀者來信希望我再詳細評論評論,有的讀者來信說:“你對黃賓虹評價如此之高,難道他的畫沒有一點缺點嗎?如果有,是否能談談其缺點。”黃畫當然有缺點,但我如果專談其缺點,讀者便會誤認為我否定黃賓虹。黃賓虹是不能否定的,絕對不能否定的;除非你對中國的文化無知,對傳統無知。無知者看不懂黃賓虹的畫,便有可能否定或不重視。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以下從兩個方面談黃賓虹,先談其成就,然後再談其缺點。

黃賓虹是真正的大師。20世紀的畫家中,惟齊白石、黃賓虹二人可稱大師。其他名家雖也各具特色,各自影響一批人,但都沒有開啟一代新風。有人認為我樹立的“大師”標準太嚴了,建議我再細分為一級大師和二級大師,那麼,齊、黃之外的畫家如果稱大師,只能是二級大師。

20世紀中後期,畫花鳥畫者鮮有不受齊白石的影響;畫山水畫者,鮮有不受黃賓虹的影響。齊、黃都是開啟一代新風的畫家。他們的作品都是“包前孕後”的。

李苦禪只學齊白石,常用大筆頭的墨水寫鷹、荷、石等(齊白石畫鷹也以線為主),而李可染學齊白石,兼學黃賓虹,後來李可染超過李苦禪,齊白石“意高”,不易學到;黃賓虹“法高”,倘可學到一點。學齊兼學黃,就不會把齊學過頭,李苦禪學齊不學黃,更放了,過了頭。學齊要略收,學黃要略簡,才足正著。但李苦禪精通書法,所以,齊派畫家中,他仍是最佼佼者,學齊而無李苦禪之書法功力者,就不行了。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再說黃賓虹在畫史上的地位

李可染和陸儼少被人稱為“南陸北李”或“北李南陸”,李可染對黃賓虹的理解,從李的書法和用筆,我們已知其理解程度。陸儼少多次說:“古人說‘畫要暗不要明’,其實,暗未必好,明未必不好。”顯然,他把“暗”理解為“黑糊糊一片”,把“明”理解為“明亮亮的”。實際上,古人說的“暗”是指用筆要藏鋒不露,要含蓄;“明”是指刻露,筆鋒太露,妄生圭角,不含蓄。黃賓虹的理解力就絕不會如此,黃的筆是筆筆“暗”,處處“不明”(即不刻露)。這是他的功力所致,更是他的修養所致。

據我目前所知,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其一是傅雷;其二是......我就不好意思說啦。讀者讀讀《史記·太史公自序》吧。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優點太突出者必然有缺點,黃賓虹“法高”,他一生努力於“法”,處處講“法”,他的畫之缺點也是“法高”帶來的,過於講“法”,留心留意於法,則無激情(有一些用筆的感情)。他以“法”眼看世界,處處是“法”,則大自然的新鮮感對他刺激不大,所以他的畫有點千篇一律,分不清那是哪裡的山,這是什麼心境下的產物,蓋一切為“法”所統,處處想到“法”,則激情自然被泯滅,再新奇之境景也被法所籠罩。

所以,黃賓虹的畫法也過於單一,幾個套式而已,有點麻木不仁。而且,他越是精心之作,越有麻木之感,因為精心於法,反反覆覆,黑得透不過氣,當然他的黑裡面有東西。據張文俊回憶,黃賓虹有一張山水畫,墨上賦了幾層墨,反覆皴點,層層積加,結果這張宣紙(上有黃畫)提在手裡像一張鐵皮,紙都被墨凝固加厚似鐵皮了,哪裡還有激情呢?太理性化了。所以,他的畫越是精心之作,乍一看越給人不快的感覺,當然細細地看,又有味道(也叫“耐看”),這味道仍然是筆法高的作用。相反,他的小品和不經心之作反給人輕鬆和視覺上的快感。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他在畫上的題字也大多有迂腐之感,也反映他太理性和有點麻木不仁。他總是題一些太理性的話在畫上,缺少感情和激情,更無新趣。

黃賓虹對石濤不滿,還是從“法”著眼的。石濤作畫不拘法,所以,細一分析,石濤用筆確有可指摘處。但石濤作畫充滿激情,對大自然始終保持新鮮感,所以,石濤的山水畫千變萬化,一圖一景、一景一法、一法一情,法為我用,我自有法。石濤山水畫每畫構圖皆奇特,境界皆新穎,因情設景,遇景生情。每幅畫上題字皆出自心扉,來自他的情感。“老木高風著意狂,青山和雨人微茫。畫圖喚起扁舟夢,一夜江聲撼客床。”“……興產自古成惆悵,莫遣歌聲到嶺頭。”“擲筆大笑雙目空,遮天狂壑晴嵐中……”所以,白石說:“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餘載只斯僧”,白石也是重情感、重新鮮感的。白石和石濤不是不重法,只是不為法而法,法是為表達自己情感服務的。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黃賓虹一生留下的山水畫等作品多不勝數,他不停地作畫,不假思考,處處以“法高”顯示,我們看他的畫,也只驚歎於他的“法高”,那筆墨的功力、內涵,內在變化,令人百讀不厭,卻忘記了他的麻木不仁,只機械地重複如何用筆,如何表現筆墨的內涵,以顯示他的“法高”。

黃賓虹的作品數千計、萬計,但我們閉目一回憶,又想不起他有多少山水畫。石濤的山水畫數最不及黃百分之一,但我們回憶石濤畫各圖各景,應接不暇,似乎無窮無盡也。而黃賓虹的山水給我們印象就是那麼黑乎乎幾張。當然,實際上黃賓虹畫每張都不同,卻無大異。大體都差不多,構圖設景也都差不多,內中的房屋小人物差不多,用筆用墨也都差不多,所以給人總的印象:千篇一律。我曾專程去杭州浙江省博物館看他的遺作展,滿滿一大廳,大約有幾百幅,其實去掉幾十幅或一百幅也沒有關係,看幾幅就行了。但石濤的畫如果有幾百幅,少看一幅都是遺憾。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黃賓虹的書法功力,無論在他的時代還是其後,皆無人能比,但也僅見功力而已。其書不太新,也是缺少激情。齊白石的書法功力不及黃賓虹,但有情緒,顯示出齊老頭的童心未泯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因而也頗有新意和生意。齊白石書法功力不及黃,但總的成就也應在黃之上。(齊書法精神狀態和新意在黃書之上。)我上面說黃賓虹無激情而有感情,這感情也僅見於“法高”之中,他的感情也僅在筆墨上。

黃賓虹的畫是經傅雷發現推出的。因為有傅雷評論,世人才漸漸承認他。傅雷是當時評論藝術的第一高手,他才高識廣,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較之常人深刻得多。但他只見到黃賓虹的長處,多次寫信寫評論文給予鼓勵和宣傳,但他未能指出黃的缺點。黃賓虹八十歲時,以其七十多年的筆墨功力創作山水畫,傅雷在旁只是喝彩叫好,十幾年中未能指出其缺點之一二,這是十分可惜的。

(《江蘇畫刊》2001年4期,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對於黃賓虹的畫,很多讀者來信希望我再詳細評論評論,有的讀者來信說:“你對黃賓虹評價如此之高,難道他的畫沒有一點缺點嗎?如果有,是否能談談其缺點。”黃畫當然有缺點,但我如果專談其缺點,讀者便會誤認為我否定黃賓虹。黃賓虹是不能否定的,絕對不能否定的;除非你對中國的文化無知,對傳統無知。無知者看不懂黃賓虹的畫,便有可能否定或不重視。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以下從兩個方面談黃賓虹,先談其成就,然後再談其缺點。

黃賓虹是真正的大師。20世紀的畫家中,惟齊白石、黃賓虹二人可稱大師。其他名家雖也各具特色,各自影響一批人,但都沒有開啟一代新風。有人認為我樹立的“大師”標準太嚴了,建議我再細分為一級大師和二級大師,那麼,齊、黃之外的畫家如果稱大師,只能是二級大師。

20世紀中後期,畫花鳥畫者鮮有不受齊白石的影響;畫山水畫者,鮮有不受黃賓虹的影響。齊、黃都是開啟一代新風的畫家。他們的作品都是“包前孕後”的。

李苦禪只學齊白石,常用大筆頭的墨水寫鷹、荷、石等(齊白石畫鷹也以線為主),而李可染學齊白石,兼學黃賓虹,後來李可染超過李苦禪,齊白石“意高”,不易學到;黃賓虹“法高”,倘可學到一點。學齊兼學黃,就不會把齊學過頭,李苦禪學齊不學黃,更放了,過了頭。學齊要略收,學黃要略簡,才足正著。但李苦禪精通書法,所以,齊派畫家中,他仍是最佼佼者,學齊而無李苦禪之書法功力者,就不行了。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再說黃賓虹在畫史上的地位。

李可染和陸儼少被人稱為“南陸北李”或“北李南陸”,李可染對黃賓虹的理解,從李的書法和用筆,我們已知其理解程度。陸儼少多次說:“古人說‘畫要暗不要明’,其實,暗未必好,明未必不好。”顯然,他把“暗”理解為“黑糊糊一片”,把“明”理解為“明亮亮的”。實際上,古人說的“暗”是指用筆要藏鋒不露,要含蓄;“明”是指刻露,筆鋒太露,妄生圭角,不含蓄。黃賓虹的理解力就絕不會如此,黃的筆是筆筆“暗”,處處“不明”(即不刻露)。這是他的功力所致,更是他的修養所致。

據我目前所知,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其一是傅雷;其二是......我就不好意思說啦。讀者讀讀《史記·太史公自序》吧。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優點太突出者必然有缺點,黃賓虹“法高”,他一生努力於“法”,處處講“法”,他的畫之缺點也是“法高”帶來的,過於講“法”,留心留意於法,則無激情(有一些用筆的感情)。他以“法”眼看世界,處處是“法”,則大自然的新鮮感對他刺激不大,所以他的畫有點千篇一律,分不清那是哪裡的山,這是什麼心境下的產物,蓋一切為“法”所統,處處想到“法”,則激情自然被泯滅,再新奇之境景也被法所籠罩。

所以,黃賓虹的畫法也過於單一,幾個套式而已,有點麻木不仁。而且,他越是精心之作,越有麻木之感,因為精心於法,反反覆覆,黑得透不過氣,當然他的黑裡面有東西。據張文俊回憶,黃賓虹有一張山水畫,墨上賦了幾層墨,反覆皴點,層層積加,結果這張宣紙(上有黃畫)提在手裡像一張鐵皮,紙都被墨凝固加厚似鐵皮了,哪裡還有激情呢?太理性化了。所以,他的畫越是精心之作,乍一看越給人不快的感覺,當然細細地看,又有味道(也叫“耐看”),這味道仍然是筆法高的作用。相反,他的小品和不經心之作反給人輕鬆和視覺上的快感。

他在畫上的題字也大多有迂腐之感,也反映他太理性和有點麻木不仁。他總是題一些太理性的話在畫上,缺少感情和激情,更無新趣。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黃賓虹對石濤不滿,還是從“法”著眼的。石濤作畫不拘法,所以,細一分析,石濤用筆確有可指摘處。但石濤作畫充滿激情,對大自然始終保持新鮮感,所以,石濤的山水畫千變萬化,一圖一景、一景一法、一法一情,法為我用,我自有法。石濤山水畫每畫構圖皆奇特,境界皆新穎,因情設景,遇景生情。每幅畫上題字皆出自心扉,來自他的情感。“老木高風著意狂,青山和雨人微茫。畫圖喚起扁舟夢,一夜江聲撼客床。”“……興產自古成惆悵,莫遣歌聲到嶺頭。”“擲筆大笑雙目空,遮天狂壑晴嵐中……”所以,白石說:“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餘載只斯僧”,白石也是重情感、重新鮮感的。白石和石濤不是不重法,只是不為法而法,法是為表達自己情感服務的。

黃賓虹一生留下的山水畫等作品多不勝數,他不停地作畫,不假思考,處處以“法高”顯示,我們看他的畫,也只驚歎於他的“法高”,那筆墨的功力、內涵,內在變化,令人百讀不厭,卻忘記了他的麻木不仁,只機械地重複如何用筆,如何表現筆墨的內涵,以顯示他的“法高”。

黃賓虹的作品數千計、萬計,但我們閉目一回憶,又想不起他有多少山水畫。石濤的山水畫數最不及黃百分之一,但我們回憶石濤畫各圖各景,應接不暇,似乎無窮無盡也。而黃賓虹的山水給我們印象就是那麼黑乎乎幾張。當然,實際上黃賓虹畫每張都不同,卻無大異。大體都差不多,構圖設景也都差不多,內中的房屋小人物差不多,用筆用墨也都差不多,所以給人總的印象:千篇一律。我曾專程去杭州浙江省博物館看他的遺作展,滿滿一大廳,大約有幾百幅,其實去掉幾十幅或一百幅也沒有關係,看幾幅就行了。但石濤的畫如果有幾百幅,少看一幅都是遺憾。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黃賓虹的書法功力,無論在他的時代還是其後,皆無人能比,但也僅見功力而已。其書不太新,也是缺少激情。齊白石的書法功力不及黃賓虹,但有情緒,顯示出齊老頭的童心未泯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因而也頗有新意和生意。齊白石書法功力不及黃,但總的成就也應在黃之上。(齊書法精神狀態和新意在黃書之上。)我上面說黃賓虹無激情而有感情,這感情也僅見於“法高”之中,他的感情也僅在筆墨上。

黃賓虹的畫是經傅雷發現推出的。因為有傅雷評論,世人才漸漸承認他。傅雷是當時評論藝術的第一高手,他才高識廣,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較之常人深刻得多。但他只見到黃賓虹的長處,多次寫信寫評論文給予鼓勵和宣傳,但他未能指出黃的缺點。黃賓虹八十歲時,以其七十多年的筆墨功力創作山水畫,傅雷在旁只是喝彩叫好,十幾年中未能指出其缺點之一二,這是十分可惜的。(刪節自《江蘇畫刊》2001年4期,標題為編者所加)

陳傳席:真正理解黃賓虹的只有兩個人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