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四化”強“三性”益陽市群團組織改革成效初顯


本網訊(記者 江懷遠 通訊員 徐佼)傳統文化教育被送到僑眷身邊,“益山益水、益美益陽”被介紹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僑聯組織活力全面增強……11月上旬全市第三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之後,我市僑界人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幹,僑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再次增強。這是我市深入推進群團組織改革工作的一個縮影。自2018年初我市啟動群團組織改革工作以來,市委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推動群團組織自身建設得到明顯增強,工作水平明顯進步,改革成效明顯。

“進一步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群團工作的制度,推動群團組織‘去除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注重增強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堅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層,將力量配備、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更好適應基層和群眾需求。”改革啟動之初,市委主要領導關於群團組織改革的要求鏗鏘有力。隨後,我市嚴格按照省定目標要求,迅速啟動,推出各項具體的改革實施方案。全市各群團組織在市委領導和省對口單位的指導下全面發力推動改革。在政治導向方面,我市各專項改革方案對改革硬性任務作了明確要求,推動增強群團組織的社會凝聚力,注重打造優質群團陣地。各群團組織多次上門與省對口單位彙報對接,嚴格按照改革方案落實改革舉措。在改革重點上,我市把“去四化、強三性”擺在突出位置,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進一步激發了各行各業尤其是各人民團體幹事創業的熱情。此外,我市以改革為契機,提升工作水平,增強群眾滿意度、獲得感。如,市總工會開展“中國美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注重“三師一室”維權平臺建設,建立律師服務窗口,試行定期坐班制,推進“一戶一產業工人”工程等,彰顯了群團組織改革的益陽特色。

通過改革,各群團組織把改革觸角延伸到基層組織,把服務觸角延伸到基層群眾,真正體現了群團組織是群眾的團體、群眾的組織。如,團市委堅持黨群活動陣地共用共管,全市建立市級及以上“青年之家”39家,成為青年對外服務交流的重要平臺;發揮群團組織在社會管理服務中的積極作用,主動轉變工作職能,以益陽市青少年基金會、益陽市志願服務聯合會、益陽市青年企業家協會為平臺,有效引導青年社會組織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創新。市科協積極協調,引進了益陽華翔翔能和益陽茶廠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技術合作、產業轉型、企業科研人員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婦聯在1400多個村開展3個婦聯執委幫扶1個貧困家庭的“3+1”活動,創建了7個省市級“巾幗脫貧示範基地”、20多個“巾幗扶貧車間”,帶領一批貧困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創收、脫貧致富。市僑聯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全力支持益陽國基實驗學校建設。市總工會、市科協、市紅十字會與轄內上市公司艾華集團廣泛開展合作,開展了民營企業黨建、專家合作、婦女兒童保護、捐資助學等工作,打造轄內群團組織工作標杆企業。這些,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凝聚了強大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