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误读了一句话,我们错会了官渡之战近千年

因为三场战争,推动了三国的走向。第一场战争,就是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这场战争,以曹操取胜告终,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而这场战争本身,也为史学家和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其主要原因,是曹操的以少胜多。

关于以少胜多的描述,《三国志》当中也有记载: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公以至弱当至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这些记述也是史学家引用论证曹操以少胜多的典型史料。尤其是第三条,更是成为了铁证:“十分”是袁绍的兵力,“一”是曹操的兵力。两相对比,曹操以一当十啊!

因为误读了一句话,我们错会了官渡之战近千年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但裴松之作注的时候,曾提出这样的疑问:

曹操官渡之战的兵力,未应如此之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

曹操善于用兵,深知兵法。《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对于兵力曾有经典的论述: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因为误读了一句话,我们错会了官渡之战近千年

《孙子兵法》:古今中外军事学习的教科书

兵多能打,您兵少,就别打了!

这个道理,曹操不可能不懂。

那曹操的兵力,真的比袁绍少吗?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平三年)曹操追黄巾至济北,悉降之,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

这段记载,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也有出现。说明在官渡之战前,曹操曾经有一次大的兵力补充。

也就是说,曹操的总兵力,是与袁绍不相上下的。

那为什么会有曹操以少胜多的说法呢?

咱们再来看这句话:“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咱们解释清楚一个字,就能明白这则史料背后的真实含义了,那就是——时。

这个“时”,指的是什么?

在这则史料之前,陈寿是这样说的:

“公还军官渡……(建安五年)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说明这个“时”,从时间上讲,只是建安五年八月。从空间上讲,就是指官渡地区。

官渡之战从时间上讲,是建安四年六月到建安五年十月,可以说是一场拉锯战;从空间上讲,官渡之战是以官渡地区为中心,也辐射了周围别的地区。

所以官渡之战,是指这一时期,曹操投入所有兵力的总和。而“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只是在官渡地区处于劣势,并不能以此断定曹操在官渡之战兵力远远少于袁绍!

那么,曹操投入了多少兵力呢?是学者考证,大致有十一二万。那这些兵力都去哪儿了?为什么会造成局部的劣势呢?因为曹操考虑到战场地理形势和袁绍可能进攻的战略方向,所以不得不分兵各战略要地,置将驻守,兵力自然也就分散了,不便统计。

因为误读了一句话,我们错会了官渡之战近千年

官渡之战:为曹操平定北方奠定基础

所以,“十分居一”的主语,是曹操的兵力在官渡地区是十分之一,并不是曹操是袁绍兵力的十分之一。

虽然曹操以少胜多的神话被打破了,但他的用兵如神,对战场情况的把控,也着实为这场战争增色不少。从这个角度看,鸮胖认为,官渡之战,仍旧是一场经典的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