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在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中,要數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三人的實力不可小覷。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可是,我們也知道,實力並不是很強的朱元璋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把他們三個人拿出來比較,從他們的出身、性格、人品、戰爭策略等來比較的話,朱元璋的勝利絕不是偶然,雖然有運氣在裡面。

出身——都來自社會底層,都無所倚仗。

朱重八的童年窮苦但是家庭很溫暖,父親舉家不斷地遷徙,也沒能改變家裡的處境。朱元璋童年的主要工作是為地主劉德家放牛。他曾經很想讀書,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學費的,他很老實地幫地主劉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下面我們來介紹他的兩個鄰居,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張士誠和陳友諒。

這兩個人都是當世之豪傑,如果他們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朝代,應該都能成就大業,可惜,歷史註定要讓這個時代熱鬧一點。

這是一場淘汰賽,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獲得勝利。

我們先介紹弱一點的:

張士誠,1321年生,職業是販私鹽,泰州人。封建時代,鹽是國家管制的物品,鹽業是官府壟斷,非經允許不能販賣,但海水就在那裡放著,不曬白不曬,不賣白不賣,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這條發財之道。

因為鹽是生活必需品,古代老百姓他們只要花三分之一的價錢就可以買到比官鹽好得多的私鹽。雖說官府壟斷,可擋不住利潤的誘惑,所以就有膽子大的人去做私鹽買賣。

那麼張士誠的性格應該就清楚了。首先他應該是一個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幹這個;他對元朝統治應該有著刻骨的仇恨,因為政府不允許賣私鹽,還處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在泰州起義。他是私鹽販子,所以他的起義兄弟也大都是幹這行的,他不屬於以貧苦農民為主的紅巾軍序列,這就為他和朱元璋的長期矛盾埋下了伏筆。

張士誠的另一個性格就是意志堅定,寧願戰死也不投降。

就憑這點他就戰勝了許多人。作為當時眾多起義者中的一個,張士誠是通過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決定他的歷史地位的。

這場戰役叫 ——高郵之戰

至正十三年,張士城在高郵建都,稱誠王,國號大周,以天祐為紀年。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槍打出頭鳥”, 張士誠的王位還沒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來了。其實元朝的官員們是這樣鎮壓起義軍的,“誰稱王就去打誰”,要是碰到個埋頭造反不稱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朱元璋就是佔了這個便宜。

從這點上,朱元璋比張士誠能隱忍。他“緩稱王”的策略就比張高明。

元朝名臣脫脫率領百萬大軍攻擊高郵。

所謂“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元史》)。

此時私鹽販子張士誠表現了他的勇氣和決心。

元軍用各種武器攻城,包括多種火炮,張士誠和他的兩個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就在城樓上堅守,所有的將士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這些起義者的心中有著這樣一個信念: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壯!

於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郵就在這種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萬元軍三個月,這就是敢於拼命的力量。正在高郵即將被攻下時,元朝政府內部出現了問題。脫脫無奈撤離了高郵,他挽救元朝的努力也就這麼付之東流。

他的這種敢拼、意志堅強的特點到了與朱元璋決戰時又一次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戰之後,張士誠名揚天下,他再接再厲,連續攻克江蘇、浙江的富饒地區,成為佔地不是最大,卻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鹽生意的)。

性格的另面——“小富即安”。

高郵之戰後,張士誠就變了,從來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間有了全國最富的地盤,再也不用販私鹽了,有錢了,有房子了,成為地主了,這日子滿足了。

他的“小富即安”思想註定他走不長遠,讓他做個藩王他能勝任,統一天下,他還沒長那氣魄。

朱元璋對他有一個精準的評價:器小。

這個人確實沒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還是個大好人。他生來就沉默寡言,待人寬大,免除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江浙一帶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紛紛為他修建祠堂。但他的過於寬大和無主見也使得他無法成為梟雄,而只能做一個豪傑。

另一個對手陳友諒——真正的梟雄。

他的童年比朱元璋強不到哪裡,都屬於在最底層摸爬滾打的小人物。

他是一個漁民,而且還是那種最低等的漁民,這種漁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們打交道,因為他們身上總是有著揮之不去的魚腥味。陳友諒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他從小就飽受別人的歧視、唾罵,以及那種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行動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著深厚的自卑感。對他而言,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讀書,這點感覺比朱元璋要好一些,朱元璋童年就是放牛,真的沒讀過啥書。終於在當地縣衙找到了一份寫作文書的工作,但這個工作並沒有給他帶來尊嚴,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舊瞧不起他。

他一直在尋找機會,想找到一條可以讓別人敬重自己的機會。

很快機會來了

當徐壽輝的起義軍來到家鄉時,本是元朝政府一員的陳友諒參加了起義,將矛頭對準了衣食父母——元朝。他參加起義的動機明顯與那些貧苦農民不同,他想在起義軍裡出人頭地,讓人對他頂禮膜拜。在他眼裡,往上爬才是正道,信義和忠誠可以不需要。

陳友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用八個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膽大妄為。

從他後來的行為看,確實沒有什麼是他不敢幹的,別人把義氣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卻把義氣當成狗屎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地位,是當他高高在上的時候,無人再敢藐視他!

為了爬上權力高峰,他開始剷除障礙。

他先殺掉了向他透露內幕的倪文俊。以匡扶之功成為了天完國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現了出來,他知人善任,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更為難得的是,他是一個很有帶兵才能的人。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他的下個目標,幹掉大老闆徐壽輝,取而代之。

要除掉徐壽輝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決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一個就是趙普勝。

於是,不久後趙普勝以圖謀不軌的名義被殺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對,就溜了,跑到朱元璋處繼續當差。此時的徐壽輝真正成為光桿司令,是陳友諒手中的棋子, 徐壽輝把權力交給了陳友諒,只是希望活下去。

陳友諒是屬於那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終究不會放過徐壽輝。據說是用鐵錘打碎了徐壽輝的腦袋

可見陳友諒的殘忍。

至此,陳友諒走到了權力巔峰, 於 至正二十年六月十六日,定國號為漢。

陳友諒的一步一步攀登權力高峰告訴我們,他是一個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在他眼裡,對仁義道德毫不在乎,權力地位才是他的心頭肉。

誠然,這樣的一個人是難以對付的,要對付這樣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規矩是不行的。

誰能夠對抗這樣一個可怕的人?

只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佔應天后,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感覺到了這個對手的潛力。他們都是非常厲害的人,誰對他們威脅最大,他們的心裡很清楚。雖然朱元璋還很弱小,但絕不能小看他。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聊朱元璋,為什麼兩個對手對他很忌憚?

朱元璋的才能是從他加入起義軍後逐漸顯露出來的。

在幼時夥伴湯和的邀請下,他加入了郭子興的起義軍。

一入軍隊差點被當成元朝的奸細殺了,而他面對郭子興時,鎮定自若,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郭子興的注意。

於是將他放在自己身邊,當自己的親兵(警衛員)。

在軍隊裡,朱重八很快就表現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農民兵士,他是一個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很有計謀,處事冷靜,思慮深遠,還很講義氣,有危險的時候第一個上,這一切都讓他有了崇高的威信。加上他的同鄉湯和幫忙,他在當士兵兩個月後,被提拔為九人長。這是他的第一個官職。

陳友諒毫無仁義道德,而朱元璋非常講義氣,兩廂對比,人品高下,立馬可見。

作為郭子興的親兵長,朱重八是很稱職的。他不像其他的士兵,他從不貪圖財物,每次得到戰利品,就獻給郭子興,如果得到賞賜,就分給士兵。由於他很有天賦,自學過一些字,分析問題準確,郭子興漸漸把他當成自己的智囊,朱重八在軍中的地位也逐漸重要起來。

所以我們小結一下,陳友諒的地位是靠著戮殺兄弟得來的。朱元璋的威信是通過他的人品、才能一點點積聚出來的,這也是在後來的鬥爭中,朱元璋能夠打敗陳友諒的原因之一。

才華是遮掩不住的。朱元璋看到了那些起義軍頭目的鼠目寸光,他決心離開郭子興去闖出一片天地,顯然 郭子興 也很樂意他離自己遠遠的。

這時候朱元璋卓越的領導才能愈發表現的明顯。

首先朱元璋的眼光很毒,他能看透每個人的才能。最大化地發揮這些人的長處。

在他 的家鄉他招收24個人,素質相當高,其中有為他算過命的周德興,還有堪稱天下第一名將的徐達。 這些人還有親戚,一傳十,十傳百,什麼叔叔、舅舅、子侄、外甥都來了,很快,他的部隊(直屬)就有了七百人。

他挑人水準確實很高,看看這些人的名字:徐達、湯和、周德興……這二十四個人後來都成為了明王朝的高級人才。

可見,朱元璋很早就清楚成就大業必須有人才的道理。而張士誠就不行了,就靠幾個兄弟。陳友諒有大將,可他嫉賢妒能,不會用,導致他手下一些人才投奔朱元璋了。

表面上看,朱元璋的鄰居們個個都比他強,家大業大,朱元璋被他們圍在中間,就好像是到外地打工的民工,寄人籬下,而這些鄰居們雖然並不喜歡朱元璋,但也正是因為他過於弱小,誰也沒把他看在眼裡,自己打來打去,沒空搭理他。

朱元璋充分利用了這一特點,對他而言,元朝雖然是他苦大仇深的報復對象,但還不到時候,他先要料理他的兩個鄰居。對他而言,這兩個鄰居才是真正可怕的對手。

最先與朱元璋發生衝突的是張士誠。雙方從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應天后,就沒消停過,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結果幾乎是朱元璋贏,為啥呢?

因為朱元璋手下有王牌將領啊。

比如,張士誠大舉進攻朱元璋控制的鎮江,朱元璋命令當時手下的將領徐達和常遇春應戰,大敗張軍於龍潭。然後猛將常遇春一路打過去,到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後在攻克寧國的戰鬥中,常遇春充分繼承了夏侯惇受傷不下火線的精神,身中三箭(貫通傷)仍然堅持作戰,又攻下了寧國。張士誠一敗塗地。

其實張士誠的軍隊戰鬥力並不差,人數也多於朱元璋軍隊,但卻慘敗,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得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結論。

張士誠真的需要向朱元璋學學怎麼用人

從戰略上審視朱元璋

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後,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陳友諒身上,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對手是這個不按套路出牌的陳友諒。

對付他,憑武器、軍隊實力,朱元璋肯定不行,那就要講策略,用智慧。

在這段時間裡,朱元璋做出的兩個決策使得他成為了最終的戰爭勝利者。

第一個決策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正是這個決定讓他避開了天下人的注意,當其他農民起義領袖,帝王思想膨脹、扯張虎皮做大旗、鍋裡沒幾兩米就敢開幾千人的飯時,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時間,不斷髮展自己的實力。

另一個決策是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個人中間拿誰開刀。當時大家普遍認為張士誠比較弱,希望先對付他,並利用佔據的江浙一帶土地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與陳友諒決戰。應該說這個決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但朱元璋在此時體現了他的天才的戰略眼光。

朱元璋看人準確、獨到的優點又一次展現出來

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

你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

雖說思想工作做得很到位,可是還是很多人怕死,畏懼陳友諒,有的已經做好了頭逃跑的準備。

關鍵時刻,劉伯溫給了朱元璋很大的勇氣。請看劉伯溫是怎麼打氣的:

現在敵人雖然強大,但卻驕橫,只要我們誘敵深入,使用伏兵攻擊,打敗陳友諒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著逃跑的人,難道也有臉自稱為臣嗎?”

他訓斥了那些懦弱的人,並詳細分析了局勢,告訴所有的人,陳友諒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於是,朱元璋充分信任劉伯溫的計策,開始了與陳友諒的決戰。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級將領們,這些人和他一起從濠州打到應天,個個身經百戰,朱元璋充分地信任他們。在這些將領面前,朱元璋一掃之前的猶豫和躊躇,帶著自信的表情宣佈了他的計劃。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戰略意義上的陰謀。

這個人叫康茂才。

康茂才原先是陳友諒手下大將,後來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與陳友諒有著秘密接觸,用今天的話說,他是一個雙面間諜,是朱元璋埋在陳友諒身邊的一顆棋子。

他的成功不是僥倖的,他當之無愧。他對形勢判斷準確,朱元璋在那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在無數的建議中,堅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開啟勝利之門的鑰匙。他利用好了康茂才這把鑰匙。

下面的戰爭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鄱陽湖決戰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決戰,決定的不僅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命運,也決定著天下人的命運。

在這場決戰中,沒有正義與邪惡的區分,勝利的人擁有一切,失敗的人失去一切。

陳友諒失敗了,敗的一點念想都沒有,因為,陳友諒被流失射中死掉了。

那個火燒戰船的熱烈場面像極了一千多年前三國時決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歷史的天平徹底偏向了朱元璋。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從一個一無所有的放牛娃,到今天千軍萬馬的統率者,朱元璋終於走到了這一步。

回過頭,我們來分析陳友諒怎麼就敗了呢?

他有60萬軍隊,有先進的艦隊,在湖面上熠熠生輝,朱元璋處在長江下游,還得仰望他,連個像樣的戰船都沒有,有的是大浪都能打翻的小漁船。他們實力懸殊,怎麼看,勝利都是陳友諒的。

可歷史自有公道。

陳友諒之所以失敗,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最強大的武器,不是軍隊的人數,不是強大的艦隊,而是人心。

變化就在人們的心裡。這是一個背信棄義的人,人們對陳友諒的評價大抵如此,士兵們不願為了一個背信棄義的人賣命,他們打仗只是要拿餉銀,活下去。

而一支沒有理想、只是為吃飯打仗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而且很不穩定。

打著打著, 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將軍帶領自己的軍隊投降了朱元璋。

陳友諒聽到這個消息後,憤怒掩蓋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將領,就地處決!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後,卻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陳友諒軍的俘虜,一律好好對待,然後放走。

這兩道命令的發佈徹底斷送了陳友諒的軍心。士兵們對陳友諒極其不滿,紛紛逃亡。

陳友諒在西岸等待了很久,與朱元璋大戰三十餘天,也沒有等到任何機會,相反,他的士兵卻是不斷地減少,將領們也不再為他效忠。

八月二十六日,他終於做出了決定:逃跑!

一統天下的夢想和雄心壯志就這樣破滅,來時的龐大艦隊和六十萬軍隊,如今只剩下敗卒殘兵。

他不缺乏謀略,沒有婦人之仁;他敢於殺掉所有阻擋他前進的人,而不畏懼人言,這是常人無法做到的;他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他擁有了最強的軍隊和戰爭機器,可是他的部下卻不斷地背叛他。

陳友諒是永遠找不到答案的,因為答案就在他的行為模式中,從他殺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領的那一刻開始,他的將領們已經充分理解了他的準則,那就是:誰有力量,誰更狠毒,誰就能控制一切!仁義、道德、誠信都是不存在的。當這些行為被他的將領們當成人生的信條後,他的軍隊就成為了千萬個狠毒的陳友諒的集合體。這樣的集合體就類似金庸小說裡的星宿派,一旦陳友諒倒黴,每個人都不會繼續效忠於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腳,落井下石。

陳友諒陰險毒辣,他的將領們比他還要陰險毒辣。陳友諒迷信暴力統治一切,他的將領們比他更迷信暴力。

當他的生存基礎——暴力——被人掀翻後,他也就沒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滅亡。

飽經風霜的張學良曾經用他一生的經歷對日本的年輕人說:

不要相信暴力,歷史已經證明,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至此,歷時三十六天的鄱陽湖之戰,以朱元璋的全面勝利、陳友諒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這一戰奠定了朱元璋問鼎天下的基礎。鄱陽湖之戰也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而載入史冊。

朱元璋終於戰勝了這個中國大地上他最頭疼的對手,陳友諒。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天下足定矣!”

現在陳友諒已經完了,是時候收拾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了。

張士誠本不是容易欺負的,他打仗和統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幾個兄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除了張士信之外,另兩個人都很厲害,但都已經戰死了,現在的吳在花花公子張士信的帶領下,已經走了下坡路。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領他的全部精英,以徐達、常遇春為主帥討伐張士誠。

在討論作戰計劃時,發生了爭執。常遇春認為應該直接攻取東吳的老巢平江(今江蘇蘇州),徐達也贊成他的這一意見,他們都認為,只要取得了平江,張士誠的所有地盤都將不戰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現了他的天才戰略眼光。他認為如果直接攻擊平江,張士誠在杭州的兵力一定來救,那麼平江就會極難攻克,而先攻擊杭州和其他地區,就能夠剪除張士誠的羽翼,平江自然也會成為囊中之物。

事實證明,朱元璋確實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他這次又對了。

張士誠雖然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人,但他卻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當年元召集百萬士兵進攻小小的高郵,歷時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說明了他的意志力。

這個私鹽販子硬是認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月,平江攻擊戰開始。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張士誠和他的士兵們以驚人的毅力堅持了八個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張士誠的結局

張士誠是很有幾分骨氣的,他在城破之時還在城中堅持巷戰。即使朱元璋反覆宣傳,只要張士誠投降,不但不會殺他,還會善待他和他的親屬,但張士誠抱定了決死的信念,他殺死了自己的所有親屬後,準備上吊自殺,被部將解救下來。後被俘押往應天。

先是李善長勸降,張士誠根本不睬他。後來朱元璋親自上場。張士誠說了人生的最後一句話:

“你並不比我強,我之所以失敗,只是上天照顧你、不照顧我而已。”(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終於被激怒了,他殺死了張士誠,並把張士誠的屍體燒成灰,所謂挫骨揚灰是也。

放牛娃、私鹽販子、沔陽漁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張士誠是一個有著堅強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終成就一方霸業。但他的缺點和他的優點一樣突出,作為亂世群雄中的一個,他有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卻並不明白,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的,只能是淘汰賽,勝利者只有一個。

但他是值得敬佩的,他意志堅強,反抗元的暴虐統治,雖曾投降過,但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懼,把自己的信念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朱元璋終於掃清了前進路上的兩大障礙,即將面對自己的最後一個對手——元朝。

對他而言,這個對手才是真正的敵人和仇人。

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