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中,要数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人的实力不可小觑。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可是,我们也知道,实力并不是很强的朱元璋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把他们三个人拿出来比较,从他们的出身、性格、人品、战争策略等来比较的话,朱元璋的胜利绝不是偶然,虽然有运气在里面。

出身——都来自社会底层,都无所倚仗。

朱重八的童年穷苦但是家庭很温暖,父亲举家不断地迁徙,也没能改变家里的处境。朱元璋童年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他很老实地帮地主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下面我们来介绍他的两个邻居,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如果他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朝代,应该都能成就大业,可惜,历史注定要让这个时代热闹一点。

这是一场淘汰赛,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我们先介绍弱一点的:

张士诚,1321年生,职业是贩私盐,泰州人。封建时代,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盐业是官府垄断,非经允许不能贩卖,但海水就在那里放着,不晒白不晒,不卖白不卖,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

因为盐是生活必需品,古代老百姓他们只要花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买到比官盐好得多的私盐。虽说官府垄断,可挡不住利润的诱惑,所以就有胆子大的人去做私盐买卖。

那么张士诚的性格应该就清楚了。首先他应该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干这个;他对元朝统治应该有着刻骨的仇恨,因为政府不允许卖私盐,还处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至正十三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他是私盐贩子,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埋下了伏笔。

张士诚的另一个性格就是意志坚定,宁愿战死也不投降。

就凭这点他就战胜了许多人。作为当时众多起义者中的一个,张士诚是通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决定他的历史地位的。

这场战役叫 ——高邮之战

至正十三年,张士城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祐为纪年。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枪打出头鸟”, 张士诚的王位还没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来了。其实元朝的官员们是这样镇压起义军的,“谁称王就去打谁”,要是碰到个埋头造反不称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朱元璋就是占了这个便宜。

从这点上,朱元璋比张士诚能隐忍。他“缓称王”的策略就比张高明。

元朝名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攻击高邮。

所谓“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

此时私盐贩子张士诚表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元军用各种武器攻城,包括多种火炮,张士诚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就在城楼上坚守,所有的将士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更重要的是,这些起义者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壮!

于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邮就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万元军三个月,这就是敢于拼命的力量。正在高邮即将被攻下时,元朝政府内部出现了问题。脱脱无奈撤离了高邮,他挽救元朝的努力也就这么付之东流。

他的这种敢拼、意志坚强的特点到了与朱元璋决战时又一次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却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盐生意的)。

性格的另面——“小富即安”。

高邮之战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有钱了,有房子了,成为地主了,这日子满足了。

他的“小富即安”思想注定他走不长远,让他做个藩王他能胜任,统一天下,他还没长那气魄。

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

这个人确实没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好人,还是个大好人。他生来就沉默寡言,待人宽大,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江浙一带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纷纷为他修建祠堂。但他的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另一个对手陈友谅——真正的枭雄。

他的童年比朱元璋强不到哪里,都属于在最底层摸爬滚打的小人物。

他是一个渔民,而且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去的鱼腥味。陈友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他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以及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读书,这点感觉比朱元璋要好一些,朱元璋童年就是放牛,真的没读过啥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

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想找到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机会。

很快机会来了

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本是元朝政府一员的陈友谅参加了起义,将矛头对准了衣食父母——元朝。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他想在起义军里出人头地,让人对他顶礼膜拜。在他眼里,往上爬才是正道,信义和忠诚可以不需要。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胆大妄为。

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

为了爬上权力高峰,他开始铲除障碍。

他先杀掉了向他透露内幕的倪文俊。以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他的下个目标,干掉大老板徐寿辉,取而代之。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就溜了,跑到朱元璋处继续当差。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 徐寿辉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终究不会放过徐寿辉。据说是用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可见陈友谅的残忍。

至此,陈友谅走到了权力巅峰, 于 至正二十年六月十六日,定国号为汉。

陈友谅的一步一步攀登权力高峰告诉我们,他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他眼里,对仁义道德毫不在乎,权力地位才是他的心头肉。

诚然,这样的一个人是难以对付的,要对付这样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规矩是不行的。

谁能够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

只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谁对他们威胁最大,他们的心里很清楚。虽然朱元璋还很弱小,但绝不能小看他。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聊朱元璋,为什么两个对手对他很忌惮?

朱元璋的才能是从他加入起义军后逐渐显露出来的。

在幼时伙伴汤和的邀请下,他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

一入军队差点被当成元朝的奸细杀了,而他面对郭子兴时,镇定自若,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郭子兴的注意。

于是将他放在自己身边,当自己的亲兵(警卫员)。

在军队里,朱重八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还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加上他的同乡汤和帮忙,他在当士兵两个月后,被提拔为九人长。这是他的第一个官职。

陈友谅毫无仁义道德,而朱元璋非常讲义气,两厢对比,人品高下,立马可见。

作为郭子兴的亲兵长,朱重八是很称职的。他不像其他的士兵,他从不贪图财物,每次得到战利品,就献给郭子兴,如果得到赏赐,就分给士兵。由于他很有天赋,自学过一些字,分析问题准确,郭子兴渐渐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朱重八在军中的地位也逐渐重要起来。

所以我们小结一下,陈友谅的地位是靠着戮杀兄弟得来的。朱元璋的威信是通过他的人品、才能一点点积聚出来的,这也是在后来的斗争中,朱元璋能够打败陈友谅的原因之一。

才华是遮掩不住的。朱元璋看到了那些起义军头目的鼠目寸光,他决心离开郭子兴去闯出一片天地,显然 郭子兴 也很乐意他离自己远远的。

这时候朱元璋卓越的领导才能愈发表现的明显。

首先朱元璋的眼光很毒,他能看透每个人的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这些人的长处。

在他 的家乡他招收24个人,素质相当高,其中有为他算过命的周德兴,还有堪称天下第一名将的徐达。 这些人还有亲戚,一传十,十传百,什么叔叔、舅舅、子侄、外甥都来了,很快,他的部队(直属)就有了七百人。

他挑人水准确实很高,看看这些人的名字:徐达、汤和、周德兴……这二十四个人后来都成为了明王朝的高级人才。

可见,朱元璋很早就清楚成就大业必须有人才的道理。而张士诚就不行了,就靠几个兄弟。陈友谅有大将,可他嫉贤妒能,不会用,导致他手下一些人才投奔朱元璋了。

表面上看,朱元璋的邻居们个个都比他强,家大业大,朱元璋被他们围在中间,就好像是到外地打工的民工,寄人篱下,而这些邻居们虽然并不喜欢朱元璋,但也正是因为他过于弱小,谁也没把他看在眼里,自己打来打去,没空搭理他。

朱元璋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对他而言,元朝虽然是他苦大仇深的报复对象,但还不到时候,他先要料理他的两个邻居。对他而言,这两个邻居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

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结果几乎是朱元璋赢,为啥呢?

因为朱元璋手下有王牌将领啊。

比如,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命令当时手下的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到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常遇春充分继承了夏侯惇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身中三箭(贯通伤)仍然坚持作战,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一败涂地。

其实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队,但却惨败,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

张士诚真的需要向朱元璋学学怎么用人

从战略上审视朱元璋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陈友谅身上,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是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陈友谅。

对付他,凭武器、军队实力,朱元璋肯定不行,那就要讲策略,用智慧。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

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朱元璋看人准确、独到的优点又一次展现出来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

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虽说思想工作做得很到位,可是还是很多人怕死,畏惧陈友谅,有的已经做好了头逃跑的准备。

关键时刻,刘伯温给了朱元璋很大的勇气。请看刘伯温是怎么打气的:

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告诉所有的人,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于是,朱元璋充分信任刘伯温的计策,开始了与陈友谅的决战。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级将领们,这些人和他一起从濠州打到应天,个个身经百战,朱元璋充分地信任他们。在这些将领面前,朱元璋一扫之前的犹豫和踌躇,带着自信的表情宣布了他的计划。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战略意义上的阴谋。

这个人叫康茂才。

康茂才原先是陈友谅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与陈友谅有着秘密接触,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双面间谍,是朱元璋埋在陈友谅身边的一颗棋子。

他的成功不是侥幸的,他当之无愧。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的建议中,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他利用好了康茂才这把钥匙。

下面的战争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鄱阳湖决战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决定的不仅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命运,也决定着天下人的命运。

在这场决战中,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区分,胜利的人拥有一切,失败的人失去一切。

陈友谅失败了,败的一点念想都没有,因为,陈友谅被流失射中死掉了。

那个火烧战船的热烈场面像极了一千多年前三国时决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历史的天平彻底偏向了朱元璋。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放牛娃,到今天千军万马的统率者,朱元璋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回过头,我们来分析陈友谅怎么就败了呢?

他有60万军队,有先进的舰队,在湖面上熠熠生辉,朱元璋处在长江下游,还得仰望他,连个像样的战船都没有,有的是大浪都能打翻的小渔船。他们实力悬殊,怎么看,胜利都是陈友谅的。

可历史自有公道。

陈友谅之所以失败,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

变化就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大抵如此,士兵们不愿为了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卖命,他们打仗只是要拿饷银,活下去。

而一支没有理想、只是为吃饭打仗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且很不稳定。

打着打着, 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掩盖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

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们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亡。

陈友谅在西岸等待了很久,与朱元璋大战三十余天,也没有等到任何机会,相反,他的士兵却是不断地减少,将领们也不再为他效忠。

八月二十六日,他终于做出了决定:逃跑!

一统天下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就这样破灭,来时的庞大舰队和六十万军队,如今只剩下败卒残兵。

他不缺乏谋略,没有妇人之仁;他敢于杀掉所有阻挡他前进的人,而不畏惧人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他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他拥有了最强的军队和战争机器,可是他的部下却不断地背叛他。

陈友谅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对日本的年轻人说:

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至此,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

朱元璋终于战胜了这个中国大地上他最头疼的对手,陈友谅。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天下足定矣!”

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

张士诚本不是容易欺负的,他打仗和统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几个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除了张士信之外,另两个人都很厉害,但都已经战死了,现在的吴在花花公子张士信的带领下,已经走了下坡路。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帅讨伐张士诚。

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今江苏苏州),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

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这次又对了。

张士诚虽然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当年元召集百万士兵进攻小小的高邮,历时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意志力。

这个私盐贩子硬是认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月,平江攻击战开始。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八个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张士诚的结局

张士诚是很有几分骨气的,他在城破之时还在城中坚持巷战。即使朱元璋反复宣传,只要张士诚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善待他和他的亲属,但张士诚抱定了决死的信念,他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属后,准备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被俘押往应天。

先是李善长劝降,张士诚根本不睬他。后来朱元璋亲自上场。张士诚说了人生的最后一句话:

“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挫骨扬灰是也。

放牛娃、私盐贩子、沔阳渔夫,明朝的崛起有故事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但他是值得敬佩的,他意志坚强,反抗元的暴虐统治,虽曾投降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朱元璋终于扫清了前进路上的两大障碍,即将面对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元朝。

对他而言,这个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和仇人。

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