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七星印月


单说项伯,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印象,毕竟他在历史上也没做出过什么突出的贡献,但是只要是学过《鸿门宴》的同学,都会对项伯有一定的印象,正是项伯出手相助,才让刘邦在这场凶险万分的宴会中活了下来。

估计学《鸿门宴》这篇课文的同学都会产生一个疑问,项伯是楚国贵族,又是项羽的叔叔,理所应当站在项羽一方,为何会帮助刘邦呢?

在这里,纵横将详细为大家讲述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剖析项伯为何会这样做。

反秦起义中,项羽出力最多,以破釜沉舟的架势击败秦军主力,可以说,打败秦国,项羽立功最大,但是项羽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感情用事,他推翻秦朝是因为替楚国报仇,因此经常屠城。

刘邦是一个人精,在项羽苦战的时候,直接从边路开进咸阳,并且对秦人许诺,不屠城,秦王子婴随即投降刘邦。

占据咸阳的刘邦当时有点飘,想要据关中而自立,因此不听从项羽的调遣,刘邦的手下曹无伤随即向项羽通风报信,说明了刘邦的野心,项羽因此率联军到函谷关前准备向刘邦进攻。

这时项伯出现了,项伯虽然是项羽的叔叔,但是早年因为杀人而到下邳逃难,我们都知道秦法特别严苛,抓到基本就是死罪,另一方面,秦朝时期也实行严格的什五连坐制度,要是在社会上藏一个杀人犯,还是很不容易的,在项伯人生最艰难的时光中,张良挺身而出,帮助了项伯。

所以,当得知项羽想要攻打刘邦的消息时,因为张良就在刘邦的阵营中,所以项伯站了出来,偷偷到张良处通风报信,希望张良能够逃过此劫。

这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纵横读书的时候,大概也干过这样的事情,高中的时候,我是十八班的学生,但是住宿的时候,分到了十四班的寝室中,我们是文科班,他们是理科班,因为这层关系,我跟理科班男生的关系也很好,有一次,我们两班男生打架,我就在中间调解。毕竟,谁在别的班级没有几个朋友,真正到打架的时候,都是相互劝,告诉大家以和为贵。

我估计当时项伯的出发点就是这样的,他还没有考虑到刘邦和项羽谁胜谁负,只是希望自己的好友张良能够脱险。由此可见,其实项伯和项羽一样,都是喜欢感情用事的人。

但是,重义气的不止是项伯,张良当年能在项伯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自然也是一个充满侠义的人,因此,他也不愿抛弃刘邦而独生,于是便告诉了刘邦。

刘邦得知事情的严重性,立马开始拉拢项伯,想把项伯拉下水,让其帮助自己周旋,刘邦给项伯承诺了很多好处,刘邦从前也是半个混子,很懂得社会人的人情世故,几句话就打动了项伯。

刘邦的热情使得项伯安排了鸿门宴,希望刘邦能够和项羽当面说清楚,化解这一段矛盾。项羽的谋士范增因此建议项羽借机杀掉刘邦,可以解除一个大患,因此才有了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行为,结果在这千钧一发之时,项伯再次出来挡住了项庄的剑,因此救了刘邦一命。

这次出手,很多人认为项伯是有“先见之明”,其实我认为项伯应该没有那么远的预见,而是有点好人做到底的感觉,因为受到张良的嘱托,而与刘邦的交往中,也是收了刘邦不少好处,因此才积极帮刘邦。

有人评价项伯的行为是“背君违亲”,我认为是不恰当的,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谁也没有料到事后会发生楚汉战争这样规模宏大的战争,不然的话,项羽也不会放走刘邦,说到底,项伯不可能是这个事件的决定性因素,只不过是天平上的一个砝码。

能够预见未来的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我想即使是范增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因为这个事情本来就是司马迁写的,司马迁是后人,后代人写史的时候,自然怀揣预见性。

从鸿门宴一直到楚汉战争,中间有太多太多的变数,实际上,项羽最后的失败还是出现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一个帝王的胸怀,以及在推翻秦国后,在战略上出现了问题。尤其是他大肆分封十八路诸侯,而自己称霸王的这种行为,其实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

项伯充其量来说,是一个比较讲义气的人,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背叛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策反了项羽的重要盟友英布后,项羽还派遣项伯到英布所在的九江地区收编军队,并且杀了英布的妻子,使得英布无法再回到九江。

项羽失败后,刘邦对项氏族人也并没有斩尽杀绝,而是赐予刘姓,项伯被封为射阳侯,但是这并不是独有的待遇,除了项伯之外,项氏家族的其他人也被封侯。

当然,西汉也并没有感念当初项伯对刘邦的帮助之情,项伯去世之后,他的后代项睢在惠帝时期犯了罪,最后将封地收回,项伯家族也就逐渐平民化了。


史论纵横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项伯他压根就瞧不起刘邦,他和项羽一个球样,自视甚高,把泥腿子出身的刘邦看得一钱不值,所以他为了救张良,不介意让刘邦多活一会。

项伯是典型的六国贵胄,他的有情有义的前提是身份和地位,张良救过他不假,但是更重要的是张良还是韩国贵族。他保刘邦,完全是看在张良的面子上。

再说回来,项羽就真的想杀刘邦吗?

没错,当刘邦攻入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之后项羽是怒不可遏,但是刘邦迅速放低姿态后项羽的气马上就消了。虽然论实力论战功自己才是老大,但是关中是刘邦攻破的不假,秦也确实是刘邦灭的,“先入关中者王之”那也是他们公认的,如果项羽杀掉刘邦,那么他在诸侯王之间的威信将会大打折扣,项羽是一个要做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人,他要称霸诸侯,所以威信绝对不能受损。

而刘邦的威胁在他看来根本不值一提,凭借他项家的军队才翻的身,一路西进就没打过什么硬仗,更关键的是刘邦,包括他的手下,绝大部分在起义以前都是泥腿子,身份地位上巨大的差距让项羽根本就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力主杀刘邦是范增的注意,在项羽看来杀刘邦反而弊大于利,所以鸿门宴真正放跑刘邦的是项羽,项伯只是单纯的想救张良,刘邦他根本就没放在眼里。

但是项伯的无心之举还是被刘邦记下了,守仁君多次说过在南朝刘宋之前,各代君王都保持者兴灭继绝的良好美德,具体说就是我灭了你一国,一定会把你的后人或者至亲留下来继承你的爵位,所以项羽被灭后,项伯和他的儿子都被刘邦封侯了。


守仁读仁


项伯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羽是项伯他大哥的儿子,所以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们都是楚国贵族,按理说项伯怎么都该帮助自己的侄儿统一天下,但是在项羽摆“鸿门宴”想要铲除刘邦时,项伯却先劝说项羽,说刘邦十分忠诚,又在项庄舞剑准备刺杀刘邦时,为刘邦护驾,刘邦得以逃过一劫,最后导致项羽战败自杀,那么项伯为什么要帮助刘邦呢?

影视剧中的项伯

项伯是从何时起背叛项羽,投奔刘邦的?

这我们要从项伯的早年说起,项伯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因为行侠仗义犯下了杀人罪而出逃避祸。同一时期,张良策划刺杀秦始皇失败,也四处躲藏,项伯在这时结识了张良,并和他一起逃到了下邳,后来项梁起兵造反后,项伯便前往响应,之后开始辅佐项羽。刘邦先攻破咸阳,项羽大怒,准备率军进攻刘邦。

咸阳城遗址

这个时候张良已经投奔了刘邦,是刘邦手下重要的谋臣,他在早年和项伯避祸的时候,对项伯有恩,两人的关系也十分要好,刘邦的死活对项伯到是无关紧要,但是他不希望张良死于非命,于是连夜前去找张良,让他一起逃。结果张良转身就把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为了自保,极力的拉拢项伯,结亲,送礼,宴请,就差认干爹了。项伯在一番糖衣炮弹之后,竟然就相信了这只是项羽对刘邦有些误会,刘邦承诺第二天会去像项羽谢罪,于是项伯也就愿意帮他做调解人。

张良画像

项伯回去就把刘邦说的话告诉了项羽,于是也就有了之后的鸿门宴,项羽身边也有明白人,范增就不断的提醒项羽,刘邦不杀,必成大祸,但是项羽碍于项伯的情面,愣是无视了范增的暗示,范增气急败坏,把项庄叫来让他舞剑助兴,顺便弄死刘邦。项伯一看,刘邦如果死了,自己也对不住张良,再说自己许诺在先,于是也拔剑和项庄对舞,保护刘邦,之后刘邦找机会逃跑了。

项庄舞剑

楚汉之争,刘邦获胜后,项伯结局如何?

后来又经过了垓下之战,刘邦以多打少,项羽大败,霸王被逼到乌江边上,和汉军一番大战之后,挥刀自刎。不久之后,刘邦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虽然项羽的失败可以说被项伯坑的很惨,但是就从历史结果来说,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因为项伯曾经在鸿门宴上护驾有功,把项氏家族全都赦免了。就此而言,项氏虽然丢了天下,但是却保住了性命,也算是幸运了。

亥下之战

项伯虽然在鸿门宴中背叛了项羽,但是他并非就此投奔了刘邦,只不过是被张良利用了,之后仍然随项羽四处征战。项羽战败自杀之后,刘邦并没有找他麻烦,赐项伯刘姓,并他封为射阳侯。几年之后项伯病逝,他的儿子因为有罪在身,不能继承项伯的爵位,也因此失去了封地,项伯的结局算是非常好了。

乌江自刎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楚汉相争长达4年时间,而刘邦同项羽之间的矛盾,始于鸿门宴。虽然在刘邦还没有壮大之前,项羽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杀死刘邦,但世人都认为,项羽最容易杀死刘邦这个宿敌的时刻,正是鸿门宴发生之时。

刘邦能在鸿门宴活下去,是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例如张良的计谋,就是他为刘邦谋划了刘邦的逃生之路,让刘邦偷偷溜走,还有樊哙,他在刘邦差点被项庄名义上的“舞剑”给刺伤的时候,冒死进来,甚至明眼瞪着项羽,丝毫不怕死,还同项羽理论一番,使得刘邦有机会出逃。

实际上,除开了刘邦阵营的人为刘邦想办法逃过鸿门宴之外,项羽这边也有一人是想要保护刘邦的,他就是项羽的叔叔项伯。的确,项伯这种不帮自己侄子,反而帮助敌人的做法,十分令人不解。

项伯帮助刘邦脱险是个意外,他本人应该也没有这样的初衷

我们都知道,消灭秦朝的过程中,楚平王曾经对各路军阀讲述:无论是谁,只要他先拿下咸阳城,他就能成为关中王。大家都响应这个号召,此时跟随项梁出身的项羽虽然只是一名副将,但他是不甘愿听从宋义这个胆小的将领,于是秘密杀死了宋义,带领着军队渡河,来了一场破釜沉舟的措施,同秦军展开了历史有名的“巨鹿之战”,不仅杀死了王翦的孙子秦将王离,还将秦朝的主将章邯给收服了。


在项羽出生入死的情况下,刘邦却绕开了秦军大部队,直接去往咸阳城,又碰巧遇到子婴杀死赵高,直接投降于他这种大好之事。刘邦是直接入主关中,如果不是张良等人劝告他,他必定私吞了那些财富和秦朝从各地搜集过来的美女。

项羽在赶来之际,听说函谷关已经被刘邦给守住,还不让他们过去,十分生气的他甚至想带着40万大军消灭刘邦。项伯知道此时他的好友张良会有生命危急,于是他连夜找到了张良,劝他逃离刘邦。由此可见,项伯根本就没想过要救刘邦,只是不想曾经救过自己一命的张良死去。

张良得知这样的事情,紧急地告知了刘邦。刘邦真的是个奸诈之人,在知道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邀来了项伯,还同项伯说要成为亲家,接着说自己没想过反对项羽之类的话,直接把项伯给哄住了。就这样,项伯本来是去救自己的好友张良,却被刘邦三言两语给哄住,答应为刘邦解除困难。

项伯的结局

项伯在鸿门宴中阻止了刘邦被刺杀,使得刘邦日后逐渐壮大,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包围项羽,使得项羽的政权正式垮台。依据历史的发展来看,项伯当时做出了一个十分错误的决策,但在当时,他们根本不知道刘邦这个“流氓”居然能在后面混得那么出色,要知道,当时的刘邦对他们而言,只是普通的诸侯而已,连当时的放过牛的楚平王都比他有话语权。所以,项羽只是觉得没杀死一个犯事的小卒罢了,就没有对项伯发难。

项羽不但没有对项伯发难,还对项伯一贯保持着尊敬的态度,依旧十分信任于他,特别是后来手下的英布反叛,项羽任命项伯去收揽他的士兵。而项伯也一直对项羽表示忠心,从来都没有做过叛逃之事。

但楚汉之争,大家都知道最终是刘邦胜出,项羽输了,而项伯在最后关头也无能为力,只能投降于刘邦。刘邦虽然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他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他对于项氏家族没有杀害之意,只要他们愿意降服,他都不会为难于他们。项伯就是他善待的其中一人,而且因为项伯过去曾经救过刘邦,所以被封为射阳候,享受俸禄。

无数人想着,项伯要是没有帮助刘邦,那么历史必将改写,但历史就是历史,这是已成的事实,没人能改变。


小吴阅历史


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当年楚国名将项燕膝下共有三个儿子,长子项渠英年早逝,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事迹,但他的儿子,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燕的二儿子就是项梁,三儿子则是项伯。

公元前209年,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项羽和项伯都跟随一同起义,当时项梁任楚国武信君,统领楚国军队,项羽为裨将,项伯任楚国左尹,相当于副丞相。一年后,项梁在楚汉灭秦的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击溃,他自己也力战而死,项羽继任后,项伯便从此待在项羽身边,辅佐项羽灭秦。

然而等到了鸿门宴时,项伯却一反常态,再三维护项羽的死对头刘邦,他先是偷偷给刘邦通风报信,后来在项庄舞剑时,又主动上去与项庄对舞,还时不时用身体挡住刘邦,后来更是不断帮刘邦在项羽面前表忠心,最终帮助刘邦死里逃生,以至于导致后来项羽被刘邦所灭。

对此,很多人必然会很好奇,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他放着侄儿项羽不帮,却处处去维护他们的死对头刘邦,这是为什么?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项伯早年因为杀人而犯命案,是张良将其救下,为报答这一恩情,项伯在得知鸿门宴之事时,才连夜赶赴张良处告知,并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而此时,刘邦则趁机贿赂项伯,不仅给项伯无数金银,还亲自与项伯结为兄弟,并许下儿女亲家,刘邦诚恳地向项伯解释这其中产生的误会,表达他对项王的忠诚之心。项伯被刘邦所忽悠,不忍刘邦惨死,加上他又受了刘邦这多好处,这才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险。

这种说法被大家传得有模有样,但其实,它应该只是民间的说法而已。首先,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又是项羽的左膀右臂,如果项羽能够夺取天下,他所获得的权力和财富,那是刘邦永远给不了的。

项伯只要是个正常人,必然能分清孰轻孰重,绝不会因为贪恋刘邦这点金银而吃里扒外。更何况如果刘邦夺得天下,会不会放过项伯都还是个未知数,项伯又怎会傻到干出这样短视的事情?



其次,项羽从来都不是一个有妇人之仁的人,他一出道,就火并了会稽郡守;后来又火并了宋义。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项羽的合作伙伴。再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连眼睛都不眨下。

等到项羽进入关中后,又把早已投降的秦王子婴处死。当时有人说他是沐猴而冠,项羽直接就把这个人烹杀。再等到到鸿门宴后,他又谋杀了义帝,还杀了韩王成和齐王田假。要知道,这些人,都是项羽的盟友。

事实上,以项羽这种举手不留情的行事风格,当他看着项伯在鸿门宴上大张旗鼓的维护自己的死敌刘邦,他事后还会给项伯好果子吃?要知道,后来仅仅因为陈平散布的一些有关范增背叛项羽的谣言,项羽直接就将范增赶走,项伯的性质可比范增严重太多!但是呢,项羽直到死,都一直非常信任项伯。



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项伯表面上看是在维护刘邦,但其实还是在维护项羽的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项羽集团内部,关于如何处置刘邦,大致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范增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建议趁刘邦现在羽翼未满,先将他铲除掉再说。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尽早把刘邦这个强敌给除去,但它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一切是显然的,当时刘邦的并没有犯下任何过错,反而还为灭掉秦国立下大功,而在他进入关中后,也并没有将宫中的财富据为己有,而是封存后等待大家来平分,以刘邦这种表现,项羽还要将他杀掉,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只有刘邦和项羽两大军事集团,而是十八路诸侯王各自佣兵一方,项羽不过暂时是这众多佣兵大佬中实力最强的那个,以项羽的实力,一挑一的话,不管是谁,自然都不是他的对手。但问题是,如果群殴的话,项羽也会立马被淘汰出局。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毫无过错又主动示弱的刘邦,如果项羽上来就将他杀死,那其他诸侯还会有安全感吗?因为这不明摆着嘛,项羽这是想削藩,想把大家都给收拾掉。这样以来,整个局面恐怕当时就会失控。因为,大佬们跟着项羽出来混,绝不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



也正因为此,以项伯为核心的保守派,就主张采取第二种方案,也就是没必要现在就杀掉刘邦。因我,项羽当时已经成为时代舞台上的庄家。他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地位,不断削弱、瓦解其它对手的势力,然后拉一派打一派,以至于完成最后的削藩。

事实上,在当时的背景下,以当时项羽的实力,他只要能够想方设法,避免出现大家群殴他的局面。他就有机会统一天下。相反,如果他急于求成,上来就蛮闯蛮干,暴露自己想火并他们的意图,很有可能当时就出现大家群殴他的局面。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项羽才不敢轻易选择,不计代价的火并刘邦,所以在鸿门宴上,一向举手不留情的项羽才会变得犹豫不决,只能坐视自己手下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去相互争斗,去替他拿主意,最后得以让刘邦得以逃脱。

事实上,刘邦之所以敢来鸿门宴,就是知道项羽是聪明人,肯定不会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他之所以拉拢项伯,目的只是为防止范增这种激进派做出冲动的事情出来。因为,如果项羽真准备在鸿门宴要杀刘邦,别说是拉拢项伯,就是把范增都搞定,恐怕也是没有用的。

当然,也正因为此,鸿门宴后,项伯依然是项羽最信任的人之一。而后来刘邦夺取天下后,也从不觉得项伯是个吃里扒外的小人,所以并没有把他像丁公一样处死,而是赦免了他的罪行,并赐姓为刘,封为射阳侯,他的封国位置就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

后来,惠帝继位后三年,项伯去世,他的后代项睢因犯罪而不能继承爵位,他的封地便划入中央政府。


我是赵帅锅


这就要归结到项羽集团的内部斗争了。

项梁起家时,带的都是项氏家族的子弟,所谓八千江东子弟,大多数都是项家族的人。项氏家族分两派,一派是元老派,一派是少壮派,项伯就是元老派,项羽是少壮派。元老派和少壮派的区别是,元老派守成,少壮派激进。



项伯跟项梁是同辈,很明显在项氏家族中威望极高,项羽都得给足面子。项羽屯兵鸿门,扬言要干掉刘邦,其实这是造声势而已,如果他真的想干掉刘邦,根本不会大喊大叫,恰恰会出其不意,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争取给刘邦致命一击。

项羽为啥不干掉刘邦?因为师出无名。刘邦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一方诸侯,项羽的队伍中就有好多诸侯联军,这帮人跟项羽并不是一条心。只是慑于项羽的淫威,勉强臣服而已。如果项羽贸然对刘邦动手,这帮家伙就会生出兔死狐悲之感,因为下一个可能就是他。



再说了先入关为王这是楚怀王跟各路诸侯立下的盟约,古代的盟约是有约束性的,有神灵加持,随便违反很可能就遭报应。所以一般人是不会轻易违反的,其实就是在无神论的今天,一般人也是不会随便赌咒发誓的。

所以项羽只是吓唬吓唬刘邦,让他识相点赶紧把咸阳让出来。为此半夜派项庄去刘邦大营做工作,刘邦赶紧过来认怂,事情也就办了。



许多人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说项羽没干掉刘邦是错误的,其实当时刘邦并没有体现出什么卓越的才能,他的实力在诸侯国中并不出众,之所以他能逆袭,全是韩信投奔了他的缘故。

所以杀刘邦只是范增的一厢情愿,项羽是不同意的,因此项伯才出来护住刘邦。


唐风宋月


(1)鸿门宴的提议是项伯做出的,项羽不是要杀刘邦,而是要善待刘邦。

人们通常有一个错觉,就是项羽设了鸿门宴,特意要杀刘邦,由于项庄保护,刘邦才得以逃命的,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鸿门宴是项伯提出的,让刘邦来谢罪的,项羽善待刘邦的一场酒宴。

看看史记原文。

刘邦手下曹无伤中伤刘邦,项羽大怒,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伯和张良是好友(张良对他救命之恩),于是连夜告知张良,让他逃命,张良不肯,告知刘邦,刘邦大惊,赶紧拜见项伯,和他饮酒为寿,结为儿女亲家,并且言明自己对项羽并无二心,日夜盼望着项羽到来,项伯听了深以为然,劝说项羽,刘邦先入关,有大功杀之不义,项羽同意。

所以,项伯提出让刘邦早早的带兵来向项羽谢罪,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解释说明,这才有了鸿门宴,它不是项羽为了杀刘邦有意设立的。

鸿门宴前夜,项伯把这些情况跟项羽做了说明,并劝项羽,刘邦有大功杀之不义,不如善待。项伯肯定会和项羽说,明早刘邦要来鸿门酒宴谢罪之事,项羽同意项伯的话。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於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史记项羽本纪》)

(2)项伯为什么替刘邦说话?项伯保护刘邦,这个举动对不对?

即使从项羽一方来看,项伯此举并不为错,在政治上甚至可以说是对的。

因为当时诸侯约定是先入关为王,刘邦没有违反这个约定,项羽将他杀了的话,反而是违背了约定,在政治声誉上会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开了上帝视角,才会知道后来是刘邦灭了项羽,才会感叹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多么可惜,而在当时呢,刘邦只不过是众多起义军里的一支,并不起眼,比他有威望有名声的多了去了,项羽已有霸王之姿,当时的刘邦和他相比,说是萤火虫和星星也不为过,即使后来楚汉争霸,项羽也是把刘邦打的落花流水,谁能想到最后是刘邦胜利呢?

当时项伯看法是,刘邦毫不起眼,不足为患,先入关中,杀之不义,不如善待。项羽“许诺”,也就是项羽也觉得有道理。

至于说当时项伯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项伯是要救张良才结识刘邦的,他自身是项羽叔叔,那个时候项羽如日中天,名震天下,刘邦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项伯为什么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所以他当时这么做更主要是为了政治考量。



(3)鸿门宴其实是项羽手下两派重臣的政治思想的对决。

鸿门宴上,项羽无意要杀刘邦,他的手下有主杀派和不杀派,主杀派代表是范增,不杀派代表是项伯。

范增和项伯都是项羽手下的重臣,范增是亚父,项伯是季父(亲叔叔),说话都是很有分量的,范增主张杀刘邦,项伯主张善待刘邦,在鸿门宴上,范增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则是“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杀刘邦,项伯则保护刘邦。

从这里看出,作为军事首领的项羽,对杀与不杀刘邦,是犹豫的,更倾向于不杀。项伯保护刘邦,不能说是违背项羽或者背叛项羽,他这个举动是对抗范增。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史记项羽本纪》)

(4)项伯的结局。

刘邦灭掉项羽之后,没有诛杀项氏族人,项伯被封为射阳侯,赐姓刘,他的儿子项猷袭爵,后因罪国除。

(5)如何评价鸿门宴上各人的举动呢?

项羽:并不能说他是妇人之仁,以当时的形势看,他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所以杀也可,不杀也可。不过范增劝他杀刘邦,他就要杀,等到项伯劝他善待刘邦,他又同意,鸿门宴上,范增让他杀刘邦,他默然不应,也没说不同意,项伯保护刘邦,樊哙来了,刘邦逃跑,项羽也没说什么。由此可见项羽在政治上不是一个杀伐决断之人。

项伯:夜救张良,说明他是个讲义气的知恩图报的人,和刘邦结为亲家,劝项羽善待刘邦,如果以当时的天下局势来看,他这么做可以说是有政治格局的。

范增:一眼看透刘邦本质,像开挂式的预料到日后的天下大局,他让项羽杀刘邦,也不为错。

刘邦:聪明人,一点就透,有智慧的现实主义者。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因为他是一个有热血讲义气的人。

项伯是项梁的弟弟,项羽的叔叔。虽姓项,却算得上是项氏叛徒了。

他早年在秦时,犯过杀人罪,然后在下邳避祸时结识了张良,两人玩得不错。

估计项伯是个类似于讲侠义的热血青年,为着那一份情义,当侄儿项羽想要利用鸿门宴消灭刘邦时,他怕好友张良受到牵连,居然跑到刘邦大营去报信。更离谱的是,他还被刘邦忽悠,当了潜伏在项羽身边的奸细。

当然,后来项羽之败也不全是项伯一人的责任,他自身也有许多问题,导致最后四面楚歌,自刎乌江了却一生。

然后,项伯这个只顾兄弟义气,又被刘邦忽悠的热血人儿,还是没有被刘邦忘记,汉王朝建立后,刘邦为感念项伯当年在鸿门宴时的解救之恩,赐刘姓,并封为射阳侯。

当然,项伯的为人也不是我这里轻描淡写的简单粗直,他本性慷慨,很得士卒爱戴,也就是这份义气慷慨,使得他冒着损害家族利益的风险去给朋友通风报信,就如同我们在小时候,偷拿家里的东西给小伙伴吃的性质是一样的啊。

也可能是项伯的赤子之心,让人不由自主地爱亲近他吧,就连奸猾的刘邦,最后对他也还不错,没有过河拆桥。


钱多多读文史


千古鸿门宴,千古流传的故事,人人皆知,鸿门宴一个非常重要人物就是项伯,他在鸿门宴起到关键性作用,他是鸿门宴的主角,那么项伯为什么要帮刘邦脱险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点从刘邦方面看,刘邦说服了项伯,说服了他就掌握了主动权。从整个鸿门宴看,刀光剑影,杀机四伏,刘邦随时有生命危险,刘邦看似是一个弱者,但我认为鸿门宴中的强者是刘邦,刘邦掌控鸿门宴每一位人物,刘邦是什么人,年少就混迹江湖,熟知人情世故,而且情商特别高,善于控制别人,刘邦深知斗智的时候决不和你斗力,他首先找到突破口,鸿门宴的关键性人物项伯,刘邦说服了项伯,或者说用自己的人品征服了项伯。

(一)礼贤下士,谦虚待人。

刘邦也是一方诸候,但他以最高礼节召见项伯,以兄长之礼对待,对项伯友善,态度谦和,说话真诚朴实,应该说刘邦的谦卑的恣态给项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二)拢络人心,亲情为先。刘邦是一个高级的政治家,看人用人一眼清,此时他已经看清项伯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人好心软,以拉家常话形式,得知项伯有一个儿子,马上把自己女儿许给项伯家做儿媳,刘邦为了俘虏人心无所不用,这么几句话就和项伯成了亲家,项伯心里能不感动,感情打下了基础,心与心贴近了。

(三〉为人大度,心胸开阔。

项伯说明天清晨能不能来鸿门向项羽道谦,刘邦回答很痛快,一个字好!这刘邦真是了不得,大肚量,能容人容事,海纳百川,其实想想刘邦也没有做错事,就是有人背后中伤,项羽怒火冲天,我还委屈凭什么道谦,然而,刘邦小事不计较,我现在弱小,暂避锋芒,保护自己。从这一点看,项伯应该很敬佩刘邦。

(四)仁爱之心,恩德不忘。

刘邦对项伯发誓说,你看看我来关中从来没有要一点东西,我把珍贵的东西封存起来,是为了等项将军到来,我之所以派将军守住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盗贼和防止意外发生。我从来没有反叛之心,项王的恩德我永远忘不了。刘邦这一通言语说得意正词严,表明自已有仁爱之心,是正义之师,项王永远是老大,我永远听项王的,说得是项伯心服口服,频频点头。

第二点从项伯方面看,项伯被刘邦说服了,他回来又把项羽说服了,项伯说,刘邦是有功劳的,我们这时杀刘邦是没有信义的,项羽做出了承诺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别人想杀是多此一举。所以说项伯只是调解两人之间的误会,坚决不允许有杀刘邦的行为出现,而他帮刘邦脱险有下列原因:

(一)项伯是中间调解人,是解决刘邦和项羽问题的桥梁。

项伯是这次鸿门宴的主角,是他发起了这一场鸿门宴,主要解决刘邦与项羽之间的问题,缓和两人的矛盾,应该说项伯是公平的,一边是亲家,一边是侄子,应该两边的利益都维护,两边都不褊袒,公正无私,把问题解释清楚,消除芥蒂就行了。

(二)项伯应该被刘邦的人品所折服,刘邦应该给他留下印象极其优秀而深刻,要不然他不会和刘邦成为亲家,也决不会开鸿门宴帮助刘邦。刘邦的人品好应该是他帮刘邦一个主要原因,在鸿门宴上,项庄舞剑,直指沛公,项伯毫不犹豫出手护着刘邦,至使项庄计划落空。

(三)项伯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忠厚长者,重感情知恩图报。

项伯知道项羽要攻打刘邦,连夜骑马去告诉张良,让他赶快离开这里,张良曾经有恩于他,这种有恩必报,其实就是一种忠义。张良说我私自离开,就不讲信义了,我得去告诉刘邦,项伯听到信义二字也不说话了,他认为张良做的对,没有反对。

项伯与刘邦素昧平生,这次是偶然相逢,他和刘邦也算是一见如故,交谈甚欢,说话投机,项伯凭感觉已经看出刘邦是一个不简单的人,决心要帮刘邦一把。

(四)项伯决不存在吃里扒外,政治阴谋论。

从鸿门宴前后整个事件分析,如果项伯吃里扒外,两边都不讨好,两边都会得罪,作为项伯不会这么愚蠢的,从项伯做的事情来看,他做的很公平,两边都很满意。

鸿门宴上所有人,要说阴谋论,除了项伯,大家都有阴谋论,都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项伯自已怀有政治阴谋论,对于两边都是背叛者,背叛人人诛之,刘邦和项羽杀他十次心都有,可是人家没有,自始至终,两边都没有怨言,所以说项伯是一个公正的好人,赢得了每一个人的尊重。

第三点从项羽方面看,他根本没有一点杀刘邦的心,他心里根本就瞧不起起刘邦,项羽只是一时出于愤怒,刘邦没有经过他的同意私自称王,要攻打刘邦,当刘邦谦恭的态度向他道谦时,他的气已经全消了,他爽快的说,这个事全怨你手下那个曹无伤,和我没有一点关系,项羽说出这一句话时候,也就失去了天下,这个天下肯定不是他的,因为他不懂的政治。

总之,从鸿门宴前后看,项伯是出于一种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没的态度,解决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矛盾冲突,他帮刘邦脱险并没有任何企图,所以说项伯是一个公正的忠厚的长者,他赢得了刘邦的尊敬和信任,刘邦称皇帝做天下,赐他为刘姓,项伯善始善终一生。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这里是芒果论史!

项伯帮助刘邦脱险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他心中所谓的“义”,第二个就是为了个人利益。

具体分析且听我为大家慢慢道来。

项伯的“义”

楚地的风土人情导致当地之人都对“义”字非常看重,在楚国贵族,尤其是项氏家族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项梁、项伯、项羽皆是如此。

项羽击败章邯之后,即率军前往关中,由于刘邦派人封堵了函谷关以阻挡各路诸侯,项羽勃然大陆,决定犒劳士兵第二天击拜刘邦的军队。根据项羽以往的表现,令他“勃然大怒”的军队如果被击败,很可能会被“屠城”。我们知道这一点,身为项羽的亲叔父,项伯更知道这一点。

“义”之缘起

刘邦败北的命运似乎已然注定,但张良的出现却令刘邦转危为安。秦灭六国之后,韩国贵族张良变卖了全部家产,倾尽所有制造了史书最后一次明确记载的暗杀秦始皇事件。但博浪沙刺秦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张良因此成为秦帝国的逃犯,亡匿下邳。

与此同时,项氏家族也只能在秦帝国的阴影下卑微生活,楚国大将军项燕的三儿子,未来西楚霸王的最小的亲叔叔项伯犯了杀人的重罪,按照秦帝国的律法,他必死无疑。多亏了另一个秦帝国的逃犯张良帮助他,他才得以逃过一劫,这是救命之恩,也是日后项伯救助张良的因。

私通敌营

项伯深知,若是第二天项羽击败沛公,那么沛公手下将无人可活,张良也在其列。张良曾经救我一命,我岂能看着他送死?“义”字当头的项伯决定要把张良从死人堆里拉出来,他趁着夜深悄悄离开楚军大营,前往汉军军营就张良一命。

张良听说了项羽要攻打刘邦一事,当即就要去报告刘邦,项伯拉住他说“万万不可,现在随我离去这片死地才是最好的选择。”张良告诉项伯,“我知道你冒着风险前来搭救我,是为了心中的一个义字,现在我奉韩王的命令跟随沛公,明知他有难,我却独自离去,这是不义!”

打动项伯的就是这么一个“义”字!

但项伯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为了救张良而私通敌营、泄露军情是个人的“小义”,将整个楚军的战略安排告知敌军是背负了“大义”。

到这里为止,项伯都没有帮过刘邦的想法,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救张良,为了他心中的一个“义”字,但接下来的一切就和张良无关了。

巧言令色的沛公

客观的来说,刘邦封堵函谷关这件事情确实是做得非常不地道,他不过是楚怀王手下的一个将军,奉楚怀王之命西入灭秦,如今却想以一己之力阻挡诸侯入关,以达到称王关中的目的,这显然在“大义”上是站不住脚的。

但刘邦对着项伯一番说辞下来,项伯就真相信了刘邦是受人污蔑的,是楚军的有功之臣才对,项王要攻打沛公才是“不义”!所以项伯来和去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来的时候小心翼翼,害怕被人发现,这是由于他是私通敌营,而且他也认为刘邦封堵函谷关是“不义”,被项羽灭了活该。但是回去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他明目张胆的回去,一点也不避讳自己“泄露军情”的事实,反而千叮铃,万嘱咐,“沛公是有功之臣,要善待他,不可行不义之事”。

包括后来在鸿门宴上,项伯挺身而出为刘邦挡剑,谁都看得出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项伯就是毫不避讳的上去护住刘邦。说到底,项伯是被刘邦忽悠住了,是被“义”束缚住了,是真的认为杀刘邦“不义”,所以才如此自然,好不愧疚的护住刘邦。

自私的项伯

项伯坚守自己心中的“义”,同时也贪图利益,在这里我先举例说明项伯是个“贪利”之人。

鸿门宴后,项羽分封天下,刘邦被封到了最穷苦的巴蜀之地。张良和刘邦就赠予项伯大量的财富,托项伯在项羽面前说情,将汉中之地也一同封给刘邦。收了“贿赂”的项伯办起事来可谓不遗余力,在没有任何“义”驱动他去做这件事的情况下,他仍然努力说服项羽封汉中之地于刘邦。汉中之地是刘邦未来还定三秦的跳板,其重要性足以再写一篇文章来细细论述,但刘邦只用写金银之物就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这块宝地。

由此可见,项伯也是一个可以被利益驱动的人。

那么,鸿门宴上,刘邦有什么利益可以驱动项伯呢?

在鸿门宴之前,巧舌如簧的刘邦凭借着强大的嘴上功夫不仅让项伯相信了他是清白的,还和项伯定下了“儿女亲家”的口头协议。“儿女亲家”也就意味着项伯和刘邦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帮助刘邦就是帮助他自己。项伯在鸿门宴上为刘邦挡剑,鸿门宴后为刘邦说情,其实也是在为他自己博取利益。项伯是一个非常“天真”的人,可以被刘邦短短几句话就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也愿意相信项羽分封天下的美好前景。刘邦混得再烂,也是汉王,也是一国之主啊!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似乎也并不是一个让人难堪的事情,沉浸在世界重回战国时代那样群国并立的场景,项伯自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大赢家,不但坚持了心中的“义”,还同时傍上了“项羽”和“刘邦”两个王的大腿。

项伯的落幕

刘邦灭楚之后,开始称帝,虽然他也看不起项伯的为人,但项伯对于刘邦来说确实是立下了不世之功,许多将军征战沙场也不如项伯给刘邦带来的利益多。

项伯主要为刘邦做了四件大事!

  • 鸿门宴前,通风报信,这是救命之恩。
  • 鸿门宴上,挺身当刀,这也是救命之恩。
  • 鸿门宴后,为刘邦争取汉中之地,为刘邦日后还定三秦打下基础,可以当得上不世战功(汉中非常重要,蜀汉之咽喉)。
  • 楚汉战争结束前,说服项羽放刘太公一命,对刘邦父亲有救命之恩。
四件事虽然不多,但件件都是大事,都对刘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项羽自刎于乌江后,刘邦论功行赏,赐姓项伯改为刘性,封为舞阳侯,“儿女亲家”一事不再提,项伯得以安享一生。从后面刘邦灭异姓王就可以知道,封侯是非刘姓子弟可以取得的最大功勋了。

项伯一生,不如他的哥哥项梁一般骁勇善战,也不如他的侄子一样号令天下。从项梁到项羽再到刘邦,项伯从未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未遭受迫害。坚持自己的“小义”,却不知道损害了“大义”,项伯一生虽然无灾无劫,却也不免遭人耻笑,哪怕是鸿门宴前对项伯唯唯诺诺的刘邦,也是鄙视项伯之为人。

不知道项伯在“汉家天下”的后半生,是否过得心安理得呢!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