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風雨潤茶鄉 山水田園更昌寧

“我16歲時第一次挑著擔子去昌寧城,那個時候路難走得很,縣城也只有幾條小街子。前段時間子女帶我去看病,坐著車子順著水泥路柏油路一路走去,才進壩尾就看到田那邊是一大片城,看完病後他們又約著轉了轉,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頭都轉暈了也沒轉完……”在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溫泉鎮興文村巖子腳村民小組,喜娶孫媳婦的老人杜紹武坐在火塘邊,喜氣洋洋地與老弟兄們說著過去的苦與樂。

滄桑風雨潤茶鄉 山水田園更昌寧

和杜紹武與老弟兄們一樣,隨著國慶日益臨近,“過去怎麼樣,現在怎麼樣”“想都想不到”“真是太幸福”這樣句式的話,逐漸成了昌寧老百姓茶餘飯後聊天的常用語。正如老百姓的話裡所說,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來日新月異的發展,昌寧經濟社會正逐步邁入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快車道,1933年設縣之初取“昌寧”之名蘊含的“昌盛安寧”願景正在昌寧大地上變為現實。

昌寧是傳統的山區農業縣,70年來,昌寧縣堅持從這一實際出發,做強一產、做大二產、做活三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雲南生物資源產業中心、最宜人居山水田園城市”目標逐步實現,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園城市初具雛形。2018年,實現生產總值111.2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0974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1952年的87.2∶9.5∶3.3、1978年的71.3∶12.1∶16.6,調整到2018年的31.8∶37.1∶31.1。農業基礎不斷增強,形成了糧食、蔗糖、果蔬、“兩煙”、茶葉、核桃、中藥材、畜牧“八大產業”群,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優質茶葉基地縣、茶葉科技創新示範縣、全國優質紅茶示範縣、優質糖料基地縣、名特優經濟林產品泡核桃生產基地縣、造林綠化百佳縣、南菜北運試點縣、生豬調出大縣和雲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立足於資源實際和區位特點,構建了製糖、製茶、核桃加工、蔬菜加工、礦冶、建材、電力、煤礦、木材加工等具有一定基礎的工業發展體系,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規模企業。第三產業繁榮發展,形成了以商貿流通、餐飲服務、休閒度假、文化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格局,大流通、大市場、開放式的商品流通體系逐步形成。

70年來,昌寧縣始終把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作為重點,讓“交通靠腳、吃水靠挑、照明靠火、通信靠吼”的基礎設施條件成為了歷史,互聯互通、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五網”體系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內河航運為主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加速推進,以重點水源工程為基礎、水系連通工程為骨架的水網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能源保障網、信息網基本建成,昌寧與世界的距離不斷縮短,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看著公路四通八達、水管連通萬戶千家、電燈電器家家普及、移動電話想打就打的新景象,生活得悠閒自在的老年人們不禁為之感嘆:“現在人輕鬆了,再遠的親戚也不遠了!”

70年來,昌寧縣始終堅持保護山水田園風光、依託山水田園風光,建設山水田園城市的思路,在城不斷“長大”的同時,實現了山更綠、水更清、田更美、園更靚、城更宜居,保留了明代狀元楊升庵眼中“遠夢似曾經此地,遊子恍疑是故鄉”的鄉愁家園。緊緊圍繞建設“最宜人居山水田園城市”發展定位,堅持“城鄉一體、田城相融”的田園城市發展理念,高位推進,系統規劃,精心建設,科學管理,縣城生態空間不斷拓展,生態環境大幅改善,縣城綜合承載功能不斷增強,居民幸福指數明顯提升,“環山脈水、田城相擁”的田園城市雛形初具、魅力初顯。2018年末,昌寧縣城建成區面積9.8平方公里,縣城人口8.5萬人。在先後獲“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和“雲南省衛生縣城”“雲南省文明縣城”等稱號的基礎上,昌寧縣正圍繞“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總要求,按照“乾淨、宜居、特色”的目標,全面實施“美麗縣城”建設,在提升縣城顏值的同時,增強縣城縣域經濟發展引擎和橋樑紐帶作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在昌寧大地上變成現實。

70年來,昌寧縣始終將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減貧脫貧、醫療健康、社會治理等重要民生領域的發展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同步推進“四個文明”建設,切實抓好生態環境治理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如今的昌寧,人民的文化素質、身心健康水平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日趨完備,先後被評為省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該縣深入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綜合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科技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教育改革和發展成果豐碩,“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不斷鞏固提升。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建成了縣有重點文化設施,鄉鎮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行政村(社區)有綜合文化活動場所、自然村有文化活動室的文化服務體系,城鄉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衛生健康事業在改革中不斷提高完善,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群眾就地就醫,實現了有病能治,全民愛國衛生運動和食品衛生管理不斷加強,傳染病發病率大為降低,有效提升了全民健康水平。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城市生態化建設加快推進,環境執法能力明顯增強,汙染治理成效明顯,城鄉人居環境有效改善。

70年來,昌寧縣始終把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居住條件不斷改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實效,居民生活水平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2018年,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907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47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餘額56.03億元,人均儲蓄15599元。

“爹,明年高速公路通後,我約您從高速公路上去再看看,肯定會覺得跟今年看到的不一樣了。現在的昌寧城可是一天一個樣呢!”正如杜紹武老人的兒子對父親所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昌寧一路發展取得了一路輝煌。如今,昌寧縣正以更高顏值、更深內涵、更廣外延,闊步走在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道路上。

本報記者 吳再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