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年过半百,我自以为了解乡村,熟识乡情乡俗。

可是,操办一场“白事”,才让我知道:

乡村里的乡情,乡规乡俗,条条规规多,内容内涵多啊!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一,乡情的感叹

母亲在,家便在,母亲走,家不家,亲情疏。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在乡村,母亲在家里的作用,在家里的地位,就是亲情的纽带,亲情的桥梁。母亲在时,儿女们不管身在何方,不管各自有家,总要不时地回家看看母亲,总要回家尽一份孝心。父母所在的家,就是弟兄姐妹们的大家庭。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儿女们回到母亲身边,能感受家的温暖,能体味亲情的温馨。纵使兄弟姐妹间有争执,有隔阂,甚至有龌龊纠分,在父母面前,大多数人能克制情绪,还家一份宁静平和。

虽然,时下的乡村,尤其是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年迈的父母,大多数,总是轮流到几个儿女家往。大儿子家住几个月,小儿子家住几个月,女儿家住几天。不断轮换。父母住哪里,儿女们到哪里相聚相见。中秋团圆,春节团聚,也其乐融融。

父母健在,儿女们像一个窝里的鸟,总是围着父母叽叽喳喳地叫,向着父母欢跳。而父母亲,总是不顾年纪大了,身子骨不灵不便了,乐呵呵地忙着给儿女们做一桌好饭菜。

可是,一旦父母走了,尤其是母亲过世了,儿女们会啾啾地吵,各自飞回各自的窝。亲情从此疏流……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我的父母,两位老人几十年来,一直住在村里。我这唯一的儿子,常年在外生活,常年在商品经济的海里游。

我常年在外奔波,在外安家立业。尽管我多次邀请,父母总是不愿与我到小城里生活。因为,他们习惯了乡村,离不开乡味乡情。尤其那几块菜地,那独门独幢的住房,那乡邻相伴的乡友乡党……

眷恋乡村,使父母成了村里的独居老人。不过,我们兄妹工作与生活的地方,离父母的村庄几里之地,我们隔三差五地回家看看父母。虽是如此,大多数时间,家里仅是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

如今,母亲走了,我到村里办后事。蓦然发现,乡村里的人与事,与我是那么陌生,看似简单的事,办起来也不易。

办白事,如今是移风易俗,政府补助,倡导从简。我原以为,一切从简,一切从速,再不必如往日般繁杂,规矩多多。

可是,时令上的规矩,让后事办理推迟十几天。按乡村民俗,土黄天不能入土。那只好等冬至后了。

母亲一过世,儿女们各怀心事,家庭矛盾突显。亲亲一家人,昔日的好兄弟好姐妹们,像一窝失去蜂王的蜜蜂,嗡嗡乱叫,扑翅乱飞。

我的母亲患急性心肌梗塞,医生们经过几小时的急救,她老人家还是闭上双眼,离开了人世。

面对母亲的遗体,女儿们泪流满面,放声嚎哭;同时,儿女们每个人的心思迥然不同。悲伤,哀伤,哀掉,缅怀……

更多的是后事的处理,亲情间的沟通中,出现相互埋怨,指责……作为母亲唯一的儿子,我知道,我将担起母亲的一切后事。

可是,我这母亲的唯一儿子,此时此刻,内心的惭愧,竟多过内心的哀伤。因为近些年,我这儿子,竟然不是母亲的贴心人哪。

母亲的贴心人,是她老人家的两个女儿,我的两个妹妹。难怪人们常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棉袄。做儿子的我只有惭愧与无奈。

这不,母亲病了,痛了,她老人家只电话告知女儿,直到上了抢救室,女儿们才通知我。而我赶到医院时,母亲在抢救床上,已经没有了生命气息。

我的内心深深失落,深深遗憾:母亲没能最后看我一眼,给我一句遗言,纵使我抚着她老人家的脸,叫千声万声妈妈,她老人家,还是永远闭上眼,离开了我……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我不免有些怨言:为什么?为什么不早告知我?为什么要到母亲闭上双眼才告诉我?我不由地对两位自视了不起,自视是母亲贴心人的妹妹心生愤懑。头发长见识短啊!

而两位能干的妹妹,此时极尽能干,刻意表现她们在亲戚,在社会上的能力:沟通各方关系,迅速招来三亲六戚。

我这儿子,好似多余,好似白痴,被凉在一边。看她们对各项开支,不问不审,豪爽同意,并当着众人拿手机一一刷卡。好似一切费用,都是她们出。可转过身来,斩钉截铁地对我这大哥说:费用我们先垫,随后与你算帐。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哦!这戏唱得让我在众人面前,不仁不孝,大失脸面。

不是吗?看看,母亲的兄弟妹妹及本家亲人亲戚,在擅于召唤的妹妹通知下,一一而来。从亲戚们的神情神态,我读到了乡情的深意。他们向着有地位有能力的妹妹啊!

唉!看来,亲戚们对我这母亲的儿子,多有怨声,而且,把平日对我疏远他们的不满,全流露出来,让我难堪。

谁让我多年来,忙于生计,疏于与亲戚的交际沟通。人们无不向着妹妹,而妹妹的眼神中,全是对哥的漠视……

二,纸钱祈愿:天国富贵通达

钱这东西,真是必不可少。人生在世,离不开钱。人过世了,怎么还是钱?

母亲过世的消息传到村里,村里本家的大嬷大婶,在一番伤感后,迅速活动起来。她们让我们买来许多冥纸,从村里请来十几位大嬷大婶,熟练地折起纸钱……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纸钱,当然是越多越好;而且,白事中好几个环节需要烧纸钱,挂纸钱。这种纸钱,折叠的像金元宝银元宝。这是风俗,乡村里向来如此。

好似,生前缺钱,人走了,总不能再缺钱吧!或是,带上钱,到了另一个世界,才会富有,才会保佑世上的儿孙……

三,经音袅袅,我心荡荡

在乡村,历来有那么一些操办“法事”、“丧事”的神人,他们并非出自名寺道庙。不过,他们或诵经,或做道,在地方上很有名气。

一旦有人家办法事丧事,他们或闻迅而来,或被邀请而来。而且,做法事丧事的手段,时至今日,已经现代化了。他们带来的道具,有轿车,别墅,舰船,飞机……

他们使用的工具,有手机,音响,话筒……尤其,他们编排的念经音律,说唱段子,演奏乐章,颇具文化特色,颇具感染力。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夜幕下,朦胧中,在灵堂,我跪在母亲的遗像前。蜡光闪烁,香火袅袅,经声入耳,乐声悠悠,法师神技……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是经声如天音神乐?还是法师那魅惑牵引?或是母亲的灵光闪耀?我不由地身心荡漾,满脑是烙印在脑际,浮现在眼里的母亲。

法师悠扬的琐呐声,勾起我儿时与妈妈去外婆家的路上。一路上,呈着妈妈年轻的美丽,呈着美丽的田野风光,呈着我孩提时童稚的幻梦。

弯弯曲曲的六七里田埂小路,习习的轻风,蓝蓝的天空。白雲飘飘,阳光明媚,小河里溪水潺潺,小鱼游来游去。妈妈一会背着我走,一会拉着我走,一会陪我抓蜻蜓,扑蝴蝶,边玩边走……

美妙的童年仿佛是昨天,美丽的妈妈仿佛在眼前。

法师一声铿锵锣鼓,以及铜铃声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在孝子磕头一声呵中,我闭上眼,拜在母亲灵前,心中祈祷:妈妈,您在儿子心里,永远是美!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经音之声,伴着乐声,时而低沉,时而激扬,时而轻舒,时而高吭。妈妈的生活,便是这起伏的乐章。

我年轻的妈妈,在晨曦朦胧中,挑着水桶,行走在乡村巷道,到水井里担水,把家里的大瓷瓦缸装满水。然后,带上草帽,手拿镰刀,肩扛扁担绳子,匆匆去山中找柴禾。

朝阳升起,汗水未干的妈妈,刚从大山回到村里,又扛上锄头,参加生产队的劳作:早上出工,中午出工,下午出工。傍晚,夜色朦胧,披星戴月,妈妈在自留地里浇菜。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木楼小屋,煤油灯光火摇曳。妈妈手舞针线,一针一线地缝衣做鞋,每一针一线,都是对远方丈夫的思念,都是对儿子的爱……

父亲在外工作,生活的担子,全落在妈妈的肩上。妈妈用女性的坚韧,用母性的爱,几十年来,一直辛辛苦苦的为生活,为家操劳。

父亲退休回家了,我们兄妹成家立业了。可是,母亲已经老了。当儿女们还在为生活奔劳,还没能好好的孝敬,妈妈突然地走了,走了,走了……

我泪眼朦胧,内心酸楚,多么希望,神灵把我的妈妈还我。悲戚间,琐呐悲曲,铜铃震耳,铜响锵锵,鼓锣咚咚,经声高昂。

婶婶的一阙『哭伤调』:

苦命的三嫂啊!白给你嫁个做工人的男人,没得他的钱用,却给他一辈子当牛做马,给他养儿养女。苦命的三嫂啊!你一生人胆小怕事,什么事都自己忍,自己扛。男人做不了的事,你争着做。队里的生产,一天不落。三婶啊!村里村外,家亲外亲,数你心最好,夸你人最好。好人啊!没享过一天福,就这么快走了。不幸的三嫂啊!人世你没钱,金的银的烧给你,别墅轿车备给你,你进天堂,进天堂去……

听着婶婶用家乡花灯调的说唱之词,我这儿子,深深忏悔!深深内疚!

是啊!养育之恩,做为儿子,我无以为报。我自责,我羞愧。

多年来,我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却疏忽了对老母亲的关心,陪伴,孝敬。此时此刻,我唯有在妈妈灵前,深深跪下,久久自责……

袅袅经音,洗涤我尘俗之心,让我铭记:我的母亲一一我的妈妈,

一个普通乡村女人的一生:

勤劳,节俭,坚韧,艰辛,善良,美好……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四,“白事宴席”,人情世故

在乡村,人生两大事:喜事,白事。两大事一定要轰轰烈烈,风风光光,大张旗鼓地办。

乡村人,尤其是我家乡的乡村人,平日里过日子,真是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可是,办起喜事,总要大操大办,大摆宴席;办白事,更是大摆酒席。好似,孝尽在其中。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过去,每家每户养猪养鸡养鸭,每家每户都有自留菜地,一些食材,能就地取材,但多数食料,依然要购买。宴席设在村里的公房场地,桌子板凳等工具,邻里借用。

乡里乡亲,那家办事,一声招呼,人人都会放下手中活计来帮忙。杀猪的杀猪,宰鸡的宰鸡,站灶的站灶,拣菜的拣菜……

吃饭时间,家亲外亲,相邻同族,乡党相交,一家一伙都来。整个公房,几十桌坐得满满,大吃大喝……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昔日这种乡间宴席的习俗,持续了几十年。办事人家,正可谓是倾其所有啊!

真是奇怪,人活着时,为什么不让父母好好受用?不让老父老母吃好穿好过好?人走了,借此名誉大表孝道?

如今,有关部门倡导移风易俗,甚至限制大操大办;但实际上,大操大办之风,依然盛行,依然攀比……

办一场白事,一般人家,要耗尽几年的积蓄。

所以,我认为,乡村葬礼,还得移去不良风气,还得简易风俗,特别是拼弃那些封建色彩的风俗。

五,入土风俗,生死告别。

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抔黄土掩其身。可是,选择墓地,乡里人最重风水。昔日,举行葬礼之前,总要请风水先生,择一风水之地安葬。

披麻戴孝,抬棺,送葬,哭丧都有许多风俗,许多讲究。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这一切,或许是传统文化,或许是风俗习惯,或许是人们对亡灵的祭祀。既尊重,严肃,又很是认真,虔诚。

过去的乡村送葬之礼,很隆重。一路吹吹打打,鞭炮声声,冥纸飞扬,跳神作舞……

现在有了很大变化。公墓,骨灰盒,立碑,告别仪式。

虽然,依然有迷信的色调,但更多的是对亡灵的祈求,祈福,祈祷。

经“白事”,方深知乡情乡俗

入土为安吧,母亲!

从此,我们怀念!

〔图片取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