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及對應區塊鏈體系國別風險探析(一)

【按】本篇文章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發表在2019年11月號《經濟導刊》上的重要文章。

在實物資產交換時代,人們交換商品的中介是黃金。在數字資產交換時代,人們交換數字資產的中介將會是“數字黃金”嗎?本文將從時下熱點問題開始討論數字貨幣的本質及數字貨幣所有權歸屬等問題,並在文章最後討論數字主權貨幣面臨的國別和全球管理風險等問題。

一、數字貨幣及發行成為財經熱點問題

美國互聯網龍頭企業臉書(Facebook)在今年6月發佈了關於天秤(Libra)加密貨幣的白皮書。此後,關於數字加密貨幣的話題迅速在全球範圍發酵。


數字貨幣及對應區塊鏈體系國別風險探析(一)

天秤加密貨幣白皮書提出的主張,比一個匿名為中本聰的人(疑為一個小組)發佈的比特幣(Bitcoin)白皮書晚了10年,但由於比特幣使用開源軟件並在互聯網空間通過加盟章程、引入加盟會員的方式在網絡空間構建了比特幣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說P2P),數年間在網絡空間迅速蔓延,到2017年的時候,單位比特幣的價格在平臺上的交易價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即使各國央行在隨後的一年時間協調了立場,壓制比特幣的交易範圍,但直至今天,比特幣的單位價格仍然逼近10000美元。若按單位價格計算,比特幣的總價值為2100億美元,約相當於美國流通中現金總值的十分之一,價值總量駭人。天秤幣白皮書的發佈,無疑是受到了上述巨大鑄幣收益的吸引。

天秤幣方案公佈一個月以後,美國參議院銀行住房和城市事務委員會(U.S. Senate Committee on Banking, Housing, and Urban Affairs)就臉書加密貨幣Libra舉行了聽證會。第二天,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U.S. 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舉行了網絡空間貨幣的聽證會。一個月後,法國和德國就共同抵制臉書旗下天秤加密貨幣發表了政府聲明。

大體上同時,中新網報道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前副院長曹和平的觀點——“Libra帶來的危險與機會並存,數字貨幣在創造巨大收益的同時,會刺激各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廣泛關注,倒逼數字主權貨幣相關政策加速出臺。”

中新網還報道說,在美國兩院舉行聽證會前一個星期,中國人民銀行發言人周學東在2019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國的中央銀行對這件事情也很關注。全球已經有多個國家和金融監管機構宣稱,在未經嚴格審查的情況下,不會允許臉書推出其計劃中的數字貨幣。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指出,Libra可能造成四大問題:第一,Libra將影響非儲備貨幣國家的貨幣主權地位,發展中國家尤甚;第二,Libra缺少透明穩定的運行機制,進而威脅金融穩定;第三,Libra將削弱貨幣政策有效性、擾亂經濟調整週期;第四,Libra加大了金融監管難度。

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對網絡空間加密貨幣的管制口徑進一步收窄,不少非網絡核心技術性的天秤幣發起機構,如PayPal(阿里使用了該支付理念)、Visa(信用卡聯盟)、eBay(電子港灣)和Stripe(英國電子支付)宣佈退出該聯盟。顯然,美國政府和各國政府不會讓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無限制地流入私人機構或聯盟之手。

數字貨幣,一個具有未來挑戰意義的熱點大題,國別和全球都在行動。

二、數字貨幣的本質及工作原理

當數字貨幣出現的時候,去傳統中央銀行化的支付和結算機制向我們提出了重新理解貨幣本質及討論數字貨幣運行機理的問題。

(一)商品時代貨幣的本質

有體系且對現代貨幣理論有重要影響的是古典經濟學的貨幣理論。李嘉圖(David Recardo,1772-1823)依據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認為貨幣本質上是一種勞動創造的特殊商品,或者叫勞動貨幣。

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先驅之一傑文斯(W. Stanley Jevons,1835-1882)繼承了斯密關於貨幣是交易中介的思想,但更強調需求的作用,認為貨幣不是由供給——勞動形成的,而是在“物-物”交換中,兩個交換者同時需要對方的物品——雙重耦合。傑文斯的需求貨幣論和李嘉圖的供給貨幣論啟發了門格爾(Carl Menger,1840-1921),在他那裡,貨幣產生於供給和需求互動的市場體系當中。古典經濟學家們摸到了貨幣的本質:貨幣是生產和消費兩種力量在市場均衡和收斂過程中找到的度量價值的單位尺度。也因此,金銀天生是貨幣,但貨幣不必是金銀(馬克思語)。貨幣可以是紙幣、支票和數碼單元。當然,在數字經濟中,比特幣能否成為像黃金那樣的流量單元還待進一步觀察。

(二)商品經濟中貨幣的生成機理

通過凱恩斯的努力,鮑莫和託賓在1950年代初期構造了一個模型,B-T Model:在一個純粹的交易經濟中,經濟人在手持現金貨幣和手持金融資產方面進行機會成本均等意義上的權衡取捨,得到了一個在現實經濟中可以用於計量的貨幣函數——人們的貨幣需求是收入y、利息r和交易成本(制度度量參數)γ的函數。


數字貨幣及對應區塊鏈體系國別風險探析(一)

反過來寫,則可以寫成利息等於貨幣、收入和手持現金制度參數的函數,。下圖描述了新主流經濟學框架中總均衡理論中的貨幣動態過程:收入增加,貨幣需求增加,利息提高,貨幣需求減少。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學的貨幣需求函數。後續的經濟學家,包括斯蒂格里茨等發現了在信息不對等以及其他外部性條件下,上述行為都有所變化,但上述基本關係的存在還是恆定不變的,古典經濟學家關於貨幣的本質被延伸到了新主流經濟學的總均衡模型當中了(貨幣需求函數)。


數字貨幣及對應區塊鏈體系國別風險探析(一)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B-T模型使關於貨幣本質的討論告一段落,因為沒有人比他們討論的更好(Blanchard and Fisher,1990)[1]。雖然央行很早就公開了貨幣市場制度和上海銀行間市場(二級貨幣市場)制度,但是要等到21世紀結束後比特幣出現時,經濟學家們才理解價值尺度單元化程度逼近貨幣單元化程度,其流動性最好,從而將傑文斯的雙重耦合和克魯沃限制結合起來討論央行和商業銀行的結算清算體系本質。在這之前,銀行家只是在機械的操作貨幣一、二級市場,沒有意願思考貨幣的本質,就像一件藝術品,畫家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畫出來的。


[1] Blanchard, Oliver Jean and Stanley Fisher: 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 The MIT Press. Pp154-188.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