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No.1 孩子间的冲突,演变为家长群殴

最近碰上了同小区的刘青,发现她的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我问她怎么了,她叹着气说和人打架了。

并告诉我说孩子本来在小区和小伙伴们玩,没多久却哭着跑回家告诉她,说自己脖子被掐,下身也被踢了。

她一听非常愤怒,去小区监控室调取了监控,查看监控后才知道,孩子们为了玩具起了争执,其中一个孩子当场动了手。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她的儿子下意识还了手,这时,打人者的妈妈突然出现,不仅骂骂咧咧,还对孩子动了粗。

刘青气不过,找了打人孩子的母亲,监控室里双方又起了争执,情绪彻底失控,扭打在一起。

在这场冲突中,双方都受了伤。

一场孩子间的冲突,最终演变为家长群殴。

其实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

两个孩子打闹,一方母亲介入,出手扇对方孩子耳光,这还不过瘾,还要求自己孩子打回去,最终导致双方家长叫来“帮手”街头群殴。

一小区广场,因为孩子之间打闹,一孩子家长看到后很生气,就让另一个孩子在烈日下下跪。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孩子的早期记忆或早期特殊事件,对孩子人生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孩子起冲突,父母介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适得其反,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No.2 父母过激反应,影响孩子一生

研究表明,当孩子一旦感受到父母心理的焦虑和紧张,往往就不再关注问题本身,转而会更加关心父母的情绪,这样对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是不利的。

曾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有一次和小伙伴闹矛盾,对方的妈妈上来就将我推倒在地,我妈妈见我被欺负也打了回去,然后她们便厮打在一起。


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从那以后,我就变得很胆小,见不得一点打架的场面。

这些孩子在父母的过度反应中,会变得胆小敏感,这种敏感会一直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伴随他成长,影响他的人生。

而有些孩子,会认为暴力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波波玩偶实验”,将72名孩子分成2组,分别去观看带有攻击性的和非攻击性的成人行为。

观看过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对待波波玩偶时的暴力倾向明显比较强。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班杜拉由此得出结论: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孩子的暴力行为。

如果孩子间的小摩擦和冲突,父母只会用这种暴力的手段去解决,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说不定会模仿父母,继续暴力下去。

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于父母的过激反应,这种过激反应,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No.3 学会管理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

想起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夫妻因为斗气,将3个月大的女儿遗弃在河边。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父母情绪不稳定,就像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不知哪一天就爆发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


最高赞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小时候父母争吵的画面现在还记得,导致现如今的我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时期甚至想过以自杀结束。

过于敏感多疑,习惯性猜测人的内心,且把自己的性格习惯向对方希望的方面贴近,十分害怕被讨厌及忽视,易产生孤独感,经常压抑自己,甚至扭曲。

想起微博上曾有个话题#易怒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其中一条热门微博有将近28万人点赞。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这条微博提出一名心理医生询问了许多在这样原生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总结出了15个特点:

  • 不断道歉;
  • 容易想得太多,细致到焦虑;
  • 特别害怕让别人失望;
  • 无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
  • 照顾所有人,却忽略了自己;
  • 很难自己独立作出决定,担心麻烦;
  • 隐藏自己所有的感受;
  • 永远取悦别人;
  • 永远觉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 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
  • 觉得别人的行为总是有深意;
  • 拒人千里之外;
  • 很容易玻璃心;
  • 帮别人收拾残局;
  • 善解人意。

易怒的父母,就是亲手将孩子推向一个不安全环境,让孩子一直生活在“恐怖的负面情绪”之中,这种情绪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很赞同网友的话:父母的坏情绪,让孩子来买单,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张怡筠也说过:为人父母,情绪稳定而乐观,才能让孩子在最初狭小的世界里,慢慢对自己进行构造。

学会管理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也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No.4 当孩子起冲突,父母应这么做

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让孩子受欺负,但孩子社交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冲突不可避免。而这种冲突也是孩子学习社交的过程。

如果看到孩子起冲突,智慧的父母都会这么做:

  • 01 退一步,仔细观察

当孩子闹了矛盾,家长先冷静下来,退一步仔细观察,根据孩子的举动来判断是否会往严重的方向发展。

父母观察的同时,也给了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如同贾静雯所说:

“小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剧场,在没有到最后关头,不可控制的情况下,都要让她们自己解决。

这是她们的世界,有些时候你让她去面对不同的状况,其实对她也是一种成长。”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只要父母放手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孩子就会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机会。

从小习惯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更加冷静地面对困难,有更好的应对方法。

  • 02 打架时适时分开,当调解员

如果孩子已经动手打架,家长要做的第一步是将孩子分开,保证不伤着对方。

同时还要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记住自己的角色是孩子们的“调解员”,而不是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了马上怒火中烧,做他的帮手。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记得前几天带孩子到游乐场时,亲眼看到两个孩子为了抢一个玩具动起了手。

她上前分开了两个孩子,然后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你们为什么打架?”

两个孩子都着急的想吐槽对方的不是,此时这位妈妈却说:“你们一起说我听不清楚,我问谁谁回答我。没有问到的那个人要安静地听。”

当两个孩子描述后,她已经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再次轮流问两个孩子:“那你是什么感受?”

同时,分别对两个孩子表示了理解,却又继续问他们:“那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这一步,其实是让两个孩子通过语言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情绪,也让对方明白自己当时的感受。

孩子们这样一问一答中已经冷静下来,也可以换位思考,理解了对方。

没多久,两个孩子握手言和,又笑着一起玩起来。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父母切记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还原事情的真相,不能一味只偏袒自己孩子,或者哭得最凶的孩子。

同时给两个孩子同等的表达机会,让孩子学会共情。

  • 03 以理服人,引导孩子化解矛盾

节目《萌宠小大人》中,泰勒和子祺用海绵泡沫搭建了一个城堡,却被子祺用泰勒送给他的魔法棒弄倒了。

泰勒很生气,要求子祺把魔法棒还给自己,子祺不肯,泰勒一脚踹在了子祺的肚子上。并多次推搡捶打子祺,抢走了魔法棒。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看到泰勒气呼呼地回了房间,刘涛先安抚子祺的情绪,同时告诉他哪里做错了,哪里需要改正。

随后刘涛去找了泰勒,一步步引导他,让他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

并和他说:“希望你能控制你自己,如果你觉得有任何不舒服,或者别人惹到你,你想警告他,告诉我,好吗?”

刘涛用耐心和道理引导泰勒向子祺道了歉。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孩子打架,如果父母能循序渐进,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才会真心去改正。

再遇到类似问题,也不会再冲动了。

同时,让孩子主动去道歉,可以让他学会自己承担责任,改掉自身的坏毛病。

《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一书中说:孩子本身就是在吵吵闹闹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会形成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规则。

所以,孩子们起冲突、打闹,也是考验父母的时刻。

父母无需把问题扩大化,最该做的,是保护孩子不受额外伤害的同时,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

理性对待,合理介入,让孩子在父母的守护中快乐地成长。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群殴: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

-END-

作者丨文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